重庆四面山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重庆四面山论文 物种多样性论文 种间联结论文 生态位论文
论文详情
本文以重庆四面山27个植物样地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四面山的植物区系、群落划分、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5种不同配置模式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杉木次生林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生态位、种问联结和空间格局等。以期通过本研究了解当地的植物种类、植被类型;对不同配置模式的人工林生长进行评价,提出适宜地区生长的较优配置模式;并通过对杉木次生林的格局研究,掌握杉木次生林在空间结构组成上的属性,为库区的杉木造林提供参考依据;并结合对四面山的植被类型的认识,为筛选库区高效水土保持型植被群落提供依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四面山研究区域共记录植物261种,隶属于77科,153属,植物区系成分以热带分布的属占优势,其次为温带成分。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排序结果显示,四面山研究区域可分为9个植被类型(群从)。不同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指数以杉木+栲+元江栲林最大,其次为杉木+城口桤叶树林、枫香树林、短刺米槠林、含有多种常绿阔叶树的杉木林、元江栲林、香椿林和杉木纯林,最小的为木荷林。9个植被群落树木个体的胸径分布基本呈现逆-J字型,表明这些森林群落的天然更新状况良好。不同植被群落类型生长型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植物群落均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规律。四面山5种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5种人工林群落,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石栎+木荷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中,以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模式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建议在四面山地区以及类似生态区,在今后退耕还林过程中应选择以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乔-灌结合混交林模式,以提高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实现理想的水土保持林功能。大窝铺杉木林的径级结构可分为单峰型、多峰型、L型、单柱型和逆-J字型等。杉木种群径级分布呈单峰型,杉木林内的其它伴生树种,主要是径级结构为L型的树种,以后发展的潜力都比较大。种问关联性的分析表明,杉木林群落总体相关性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反映了该群落的稳定性。22个树种,具有显著正联结或负联结的种对有7对。生态位的分析表明,杉木林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普遍不高,最大的为细枝柃,最小的是檫木。且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另外,高生态位宽度的种群与低生态位宽度的种群可能有较高的重叠值,反之则低。杉木林点格局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树种表现为聚集分布。林内7个常见种中,6个树种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且大多树种随着尺度增加,逐渐由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种间的关系,在25m尺度上,大多表现为负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一尺度下,乔木层树冠的生长通常要避免相互覆盖,因此导致了在这个尺度下的负关联。而一些耐荫性弱的种类,其处于亚乔木层或灌木层的个体很难在乔木层树冠之下生存。在这个尺度下,最大的负关联往往出现在乔木层与亚乔木层和灌木层之间。因此,杉木林主要树种间主要是负关联这一结果,可能也是这一原因所致。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3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进展第11-35页
        1.3.1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1-16页
        1.3.2 植物群落排序与数量分类研究进展第16-21页
        1.3.3 生态位研究进展第21-26页
        1.3.4 种间联结研究进展第26-27页
        1.3.5 空间格局的研究进展第27-35页
2 研究区概况第35-44页
    2.1 研究区的自然条件第36-38页
        2.1.1 地质地貌第36页
        2.1.2 土壤第36-37页
        2.1.3 气候特征第37-38页
        2.1.4 水文特征第38页
    2.2 四面山的植被分布概况第38-40页
        2.2.1 低等植物第39页
        2.2.2 高等植物第39-40页
    2.3 四面山的植被研究概况第40-41页
    2.4 四面山的开发历史第41-44页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44-55页
    3.1 研究内容第44页
    3.2 研究方法第44-54页
        3.2.1 群落调查方法第44-46页
        3.2.2 植物区系的分析方法第46页
        3.2.3 群落外貌和结构特征的识别与表达方法第46-47页
        3.2.4 物种多样性测度方法第47-48页
        3.2.5 数量分类的研究方法第48-49页
        3.2.6 种间联结性的测度方法第49-51页
        3.2.7 生态位测度方法第51-52页
        3.2.8 点格局分析方法第52-54页
    3.3 技术路线第54-55页
4 植物区系特征第55-65页
    4.1 科属组成第55-57页
        4.1.1 科内属的统计第56页
        4.1.2 科内种的统计第56-57页
        4.1.3 属内种的统计第57页
    4.2 植物区系分布区特征第57-63页
        4.2.1 科级分布区类型统计与分析第57-59页
        4.2.2 属级分布区类型统计与分析第59-63页
        4.2.3 特有及珍稀濒危植物第63页
    4.3 小结第63-65页
5 植被的数量分类第65-74页
    5.1 研究方法第6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66-72页
        5.2.1 研究区内样方TWINSPAN分类结果第66-70页
        5.2.2 DCA排序第70-71页
        5.2.3 群落特征第71-72页
    5.3 小结第72-74页
6 植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第74-87页
    6.1 研究方法第74页
    6.2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74-85页
        6.2.1 植物群落分类与概述第74-75页
        6.2.2 群落多样性分析与结果第75-77页
        6.2.3 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第77-85页
    6.3 小结第85-87页
7 几种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特征第87-94页
    7.1 研究区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第87-88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88-92页
        7.2.1 不同人工林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数量特征第88-89页
        7.2.2 不同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第89-90页
        7.2.3 不同人工林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第90-91页
        7.2.4 不同人工林群落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第91页
        7.2.5 人工群落中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第91-92页
        7.2.6 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生长型的关系第92页
    7.3 小结第92-94页
8 杉木林群落种间相关及分布格局研究第94-129页
    8.1 调查方法第94-95页
    8.2 物种组成及基本特征第95-99页
        8.2.1 种类组成第95-97页
        8.2.2 群落的外貌特征第97-99页
    8.3 杉木林主要树种的种群结构特征第99-107页
        8.3.1 群落的垂直结构第99-100页
        8.3.2 不同树种的径级结构图第100-105页
        8.3.3 小结第105-107页
    8.4 杉木林主要种群种间联结第107-115页
        8.4.1 研究方法第107页
        8.4.2 结果与分析第107-114页
        8.4.3 小结第114-115页
    8.5 杉木林主要树种的生态位特征第115-120页
        8.5.1 研究方法第116页
        8.5.2 结果与分析第116-119页
        8.5.3 小结第119-120页
    8.6 杉木林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第120-129页
        8.6.1 研究方法第121页
        8.6.2 结果与分析第121-127页
        8.6.3 小结第127-129页
9 主要结论、创新与研究展望第129-132页
    9.1 主要结论第129-131页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31页
    9.3 研究展望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2页
附录Ⅰ第142-149页
附录Ⅱ第149-157页
个人简介第157-158页
导师简介第158-160页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60-161页
致谢第161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238530,这篇论文共16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8.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0.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