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人参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多因素研究

人参论文 功效论文 配伍论文 剂量论文 炮制论文
论文详情
目的:研究影响人参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阐明人参常用配伍组合的作用机理,揭示人参在复方运用中的配伍规律。方法:结合历代本草著作及医家的论述对人参进行功效归纳。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蓝本,收集含人参方剂1977首,用Excel建立数据表,统计分析配伍、剂量、炮制、剂型、用法等诸因素对人参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结果:与人参配伍使用的前六类药物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人参具有补五脏之气的功效,发挥补气健脾、养胃和中功效时常配伍白术、茯苓、黄芪、陈皮等,多不拘时候服,或食前、空腹服用,并可用米饮送服;发挥补气益肺功效时,常配伍桔梗、半夏、山药、阿胶等,多在食后服用,并可用蜜水送服;发挥补心安神益智功效时,常配伍茯苓、石菖蒲、远志、酸枣仁、柏子仁、龙骨等,汤剂、丸剂入药为主,多在临卧用;发挥补肾纳气功效时常配伍肉桂、蛤蚧等,需用中大剂量,以15-30g较为常用,多在食前、空腹服用,并可用盐汤送服。人参在补气的基础上还有助于血、阴、阳的化生,发挥补气生津功效时,常配伍麦冬、生地黄、知母、石膏、葛根等,汤剂入药为主;发挥补气养血作用时,常配伍当归、白芍、熟地黄等,多在食前、空腹服用,并可用酒送服;发挥补气温阳功效时,常配伍干姜、附子、丁香等,多不拘时候服,或食前、空腹服用,并可用酒、生姜汤、大枣汤送服。人参发挥补气固脱功效时,常配伍附子、五味子、山茱萸等,需用中大剂量,以20-60g较为常用,汤剂入药为主,多不拘时候服用。人参发挥助正祛邪功效时,常配伍防风、柴胡、黄芩、黄连、大黄等,临床用量需用小剂量,以3-10g较为常用,汤剂入药为主。结论:配伍是影响人参功效发挥方向的重要因素,而剂量、炮制、剂型、用法等也是影响人参功效发挥方向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还要考虑人参的产地、品种变迁等因素,并结合病证需要才能正确运用好人参。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11-13页
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1.1 研究思路第13页
    1.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2.1 资料收集第13页
            1.2.1.1 方剂来源第13页
            1.2.1.2 纳入标准第13页
            1.2.1.3 排除标准第13页
        1.2.2 资料处理第13-14页
        1.2.3 资料分析第14页
2 研究结果第14-44页
    2.1 人参在各历史时期的运用情况第14-15页
    2.2 人参运用的历史沿革第15-19页
    2.3 人参的功效归纳第19-26页
        2.3.1 从五脏归纳人参的功效第19-21页
        2.3.2 从气血阴阳角度归纳人参的功效第21-23页
        2.3.3 补气固脱第23页
        2.3.4 助正祛邪第23-24页
        2.3.5 明目第24-26页
    2.4 影响人参功效发挥方向的诸因素第26-44页
        2.4.1 配伍第26-40页
            2.4.1.1 人参配伍的组方药类第26-27页
            2.4.1.2 人参配伍的高频次药物第27-32页
            2.4.1.3 人参常用的配伍组合第32-40页
                2.4.1.3.1 补气健脾,养胃和中第32-33页
                2.4.1.3.2 补气益肺第33-34页
                2.4.1.3.3 补气养心,安神益智第34-35页
                2.4.1.3.4 补肾纳气第35-36页
                2.4.1.3.5 补气生津第36页
                2.4.1.3.6 补气养血第36-37页
                2.4.1.3.7 补气温阳第37-38页
                2.4.1.3.8 补气固脱第38-39页
                2.4.1.3.9 助正祛邪第39-40页
        2.4.2 剂量第40-41页
        2.4.3 炮制第41页
        2.4.4 剂型第41-42页
        2.4.5 用法第42-44页
            2.4.5.1 温服或冷服第42页
            2.4.5.2 服用时间第42-43页
            2.4.5.3 送服材料第43-44页
3 讨论第44-128页
    3.1 控制人参功效发挥的影响因素第44-111页
        3.1.1 配伍第44-95页
            3.1.1.1 人参的常用配伍组合第45-90页
                (1) 补气健脾,养胃和中第45-55页
                    人参 白术第45-46页
                    人参 茯苓第46-47页
                    人参 黄芪第47-49页
                    人参 柴胡 升麻第49-50页
                    人参 山药第50-51页
                    人参 大枣 甘草第51页
                    人参 陈皮第51-53页
                    人参 砂仁第53-54页
                    人参 半夏第54-55页
                (2) 补气益肺第55-56页
                    人参 桔梗第55-56页
                (3) 补气养心,安神益智第56-59页
                    人参 远志 石菖蒲 茯苓第56-57页
                    人参 酸枣仁第57-59页
                (4) 补肾纳气第59-62页
                    人参 肉桂第59-60页
                    人参 蛤蚧第60-62页
                (5) 补气生津第62-68页
                    人参 麦冬第62-63页
                    人参 生地黄第63页
                    人参 葛根第63-66页
                    人参 石膏第66-68页
                (6) 补气养血第68-72页
                    人参 熟地黄第68-69页
                    人参 当归第69-71页
                    人参 白芍第71-72页
                (7) 补气温阳第72-78页
                    人参 附子第72-76页
                    人参 干姜第76-77页
                    人参 吴茱萸第77-78页
                (8) 补气固脱第78-81页
                    人参 五味子第78-79页
                    人参 山茱萸第79-80页
                    人参 三七第80-81页
                (9) 助正祛邪第81-90页
                    人参 防风第81-83页
                    人参 柴胡第83-84页
                    人参 桂枝第84-85页
                    人参 黄连第85-87页
                    人参 大黄第87-89页
                    人参 川芎第89-90页
            3.1.1.2 关于与人参相恶或相反配伍的讨论第90-95页
                人参 莱菔子第91-92页
                人参 五灵脂第92-94页
                人参 藜芦第94-95页
        3.1.2 剂量第95-100页
            3.1.2.1 不同的剂量对人参功效发挥方向有一定的影响第95-98页
            3.1.2.2 人参与其他药物配伍时的用量比例探讨第98-100页
        3.1.3 炮制第100-104页
            3.1.3.1 关于人参"去芦"的探讨第100-102页
            3.1.3.2 关于人参的炮制品及其对功效影响之探讨第102-104页
        3.1.4 剂型第104-107页
        3.1.5 用法第107-110页
            3.1.5.1 煎煮法第107-108页
            3.1.5.2 服法第108-110页
        3.1.6 病证第110-111页
    3.2 控制人参功效发挥方向多因素间的综合作用第111-113页
    3.3 人参运用的历史发展与医儒贯通、方药共荣第113-118页
        3.3.1 儒学发展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影响第113-115页
            3.3.1.1 宋明理学推动了法象药理学的诞生第113-114页
            3.3.1.2 法象药理学促进对中药功效的认识,推动中医从经验用药走向理论用药第114-115页
        3.3.2 中药功效理论化推动了方剂的创制,方剂既是医家学术思想的体现,又印证了中药功效的正确性第115-118页
            3.3.2.1 生脉散的创制是张元素学术思想的体现第115-117页
            3.3.2.2 后世医家对生脉散的发挥印证张元素学术思想正确性第117-118页
    3.4 人参的产地及品种变迁第118-121页
        3.4.1 人参的产地及品种变迁是认识人参功效时产生混淆的重要原因第118-120页
        3.4.2 人参品种产生混乱的原因分析第120-121页
    3.5 人参药性的寒温之争第121-125页
        3.5.1 历代本草著作以及医家对人参药性的认识第122-123页
        3.5.2 人参药性寒温之争原因浅探第123-125页
            3.5.2.1 人参品种的变迁第123-124页
            3.5.2.2 医家的学术思想第124-125页
    3.6 人参的代用品第125-128页
结论第128-130页
问题和展望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0页
附录1第140-141页
附录2第141-144页
附录3第144-14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099,这篇论文共14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3.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