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共生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

苦楝论文 丹参论文 华山松大小蠹论文 共生菌论文 化学成分论文 生物活性论文
论文详情
本文对两种苦楝内生真菌、两种丹参内生细菌和一种华山松大小蠹共生真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研究。利用多种色谱技术(正相和反相硅胶、PTLC和Sephadex LH-20等)以及多种波谱分析方法(1H-NMR、13C-NMR、1H-1H COSY、HSQC、HMBC、NOESY和MS等)分离鉴定了82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2个新化合物和1个新天然产物。此外,本文采用杂色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对丹皮酚进行了生物转化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苦楝内生真菌烟曲霉LN-4的固体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并鉴定了39个化合物:fumitremorgin C (1-1),cyclotryprostatin A (1-2), cyclotryprostatin B (1-3), verruculogen TR-2(1-4),12β-hydroxy-verruculogen TR-2(1-5),12β-hydroxy-13a-methoxyverruculogen TR-2(1-6), fumitremorgin B (1-7), verruculogen (1-8), tryprostatin A (1-9), cyclo-L-tryptophyl-L-proline (1-10), terezine D (1-11), fumiquinazolines F (1-12), fumiquinazolines G (1-13), fumiquinazolines D (1-14), fumiquinazolines A (1-15),3-hydroxyfumiquinazolines A (1-16),6-methoxylspirotryprostatins B (1-17), spiro[5H,10H-dipyrrolo[1,2-a:1’,2’-d]pyrazine-2(3H),2’-[2H]-indole]-3’,5,10(1’H)-trione(1-18), pseurotin A (1-19), pseurotin A1(1-20), tryptoquivaline O (1-21), fumigaclavine B (1-22), bisdethiobis(methylthio)gliotoxin (1-23),环(脯氨酸-甘氨酸)(1-24),环(脯氨酸-丙氨酸)(1-25),环(D-脯氨酸-L-丙氨酸)(1-26),环(脯氨酸-丝氨酸)(1-27),环(丝氨酸-4-OH-脯氨酸)(1-28),环(亮氨酸-4-OH-脯氨酸)(1-29),环(丙氨酸-4-OH-脯氨酸)(1-30),环(苯丙氨酸-4-OH-D-脯氨酸)(1-31),环(苯丙氨酸-甘氨酸)(1-32),环(脯氨酸-4-OH-脯氨酸)(1-33),环(丙氨酸-甘氨酸)(1-34),尿嘧啶(1-35),4,8-dihydroxy-l-tetralone (1-36),trans-(3RS,4RS)-3,4-Dihydro-3,4,8-trihydroxynaph thalen-1(2H)-one (1-37), cis-(3RS,4SR)-3,4-Dihydro-3,4,8-trihydroxy-naphthalen-1(2H)-one(1-38)和helvolic acid (1-39)。其中化合物1-6为新的吲哚类生物碱;化合物1-16为新天然产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有16个化合物对8种植物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1-6、1-7、1-8和1-39活性最强,与阳性对照多菌灵和恶霉灵的活性相当;有18个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海虾致死活性,其中1-7和1-8活性最强,LC50分别为13.6和15.8μtg/ml;有9个化合物对3龄粘虫有拒食活性,其中1-7、1-8和1-15活性最强,拒食率分别为50.0%、55.0%和45.0%。2.从苦楝内生真菌Fusarium sp.LN-11的固体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和鉴定了11个化合物:环(脯氨酸-甘氨酸)(2-1),环(脯氨酸-丙氨酸)(2-2),环(D-脯氨酸-L-丙氨酸)(2-3),环(丙氨酸-4-OH-脯氨酸)(2-4),环(丙氨酸-甘氨酸)(2-5),环(苯丙氨酸-甘氨酸)(2-6),对甲氧基苯乙酸(2-7),亚油酸(2-8),三油酸甘油酯(2-9),cerevisterol (2-10)和过氧化麦角甾醇(2-11)。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在100μg/ml浓度下,化合物2-4对丰年虾的校正死亡率为72.8%。3.筛选了丹参中分离得到的8株内生细菌的抗氧化、抗细菌和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结果显示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 subsp. Neoaurantiaca (B1)和Bacillus aryabhattai(B5)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植物病原菌活性。4.从丹参内生细菌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 subsp. Neoaurantiaca的液体发酵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Neoaurpeptide (3-1),环(甘氨酸-丙氨酸)(3-2),环(丙氨酸-丙氨酸)(3-3),环(脯氨酸-甘氨酸)(3-4),环(脯氨酸-丝氨酸)(3-5),环(丙氨酸-4-OH-脯氨酸)(3-6),环(缬氨酸-脯氨酸)(3-7),环(甘氨酸-酪氨酸)(3-8),环(丙氨酸-酪氨酸)(3-9),环(酪氨酸-4-OH-脯氨酸)(3-10),3-甲基海因(3-11)和2-哌啶酮(3-12)。其中化合物3-1为新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3-1、3-6、3-8、3-9和3-10有中等强度的海虾致死活性,LC50值分别为68.2、46.1、71.0、71.0和79.5μg/ml;有7个化合物对测试的3种丹参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3-5的活性最强,MIC值为25-50μg/ml。5.从丹参内生细菌Bacillus aryabhattai的液体发酵物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环(脯氨酸-甘氨酸)(4-1),环(丙氨酸-4-OH-脯氨酸)(4-2),环(亮氨酸-4-OH-脯氨酸)(4-3),环(丙氨酸-甘氨酸)(4-4),尿嘧啶(4-5)和尿素(4-6)。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4-2有中等强度的海虾致死活性,LC50值为46.1μg/ml;化合物4-2和4-3对测试的3种丹参病原菌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MIC值为50-100μg/ml。6.从华山松大小蠹共生真菌秦岭细粘束孢的液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6-methoxymethyleugenin (5-1),6-hydroxymethyleugenin (5-2),3-methoxy-6,8-dihydroxy-3-methyl-3,4-dihydroisocoumarin (5-3),对羟基苯乙醇(5-4), maculosin (5-5), scytalone (5-6),对甲氧基苯乙酸(5-7),丁二酸(5-8),过氧化麦角甾醇(5-9),22E,24R-5α,6α-epoxyergosta-8(14),22-diene-3β,7α-diol (5-10),单油酸甘油酯(5-11),cerevisterol (5-12), ergosterol peroxide3-O-β-D-glucopyranoside (5-13)和22E,24R-ergosta-7,22-diene-3β,5α,6β,9α-tetraol (5-14)。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5-1、5-5和5-12对华山松切根苗有较强的致死活性,第五天时,3个化合物的处理组的死亡率都达到95%以上;同时可以降低2年生华山松幼苗的叶绿素含量。7.采用杂色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转化了丹皮酚,得到两个转化产物2,4-二羟基苯乙酮(6-2)和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6-3)。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6-3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强于底物丹皮酚。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目录第11-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73页
    1.1 共生真菌中的生物碱成分第16-70页
        1.1.1 吲哚生物碱第16-31页
        1.1.2 吡咯烷生物碱第31-38页
        1.1.3 喹啉类生物碱第38-40页
        1.1.4 异喹啉生物碱第40-41页
        1.1.5 喹唑啉类生物碱第41-43页
        1.1.6 吡啶酮类第43-46页
        1.1.7 吡唑生物碱第46页
        1.1.8 酰胺类生物碱第46-51页
        1.1.9 有机胺类生物碱第51-70页
    1.2 论文设计思想第70-73页
        1.2.1 选题背景第70-71页
        1.2.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71-73页
第二章 苦楝内生烟曲霉 LN-4 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第73-104页
    2.1 前言第73-76页
    2.2 试验材料第76-77页
        2.2.1 菌种第76页
        2.2.2 培养基第76页
        2.2.3 供试生物第76-77页
        2.2.4 仪器第77页
    2.3 试验方法第77-79页
        2.3.1 培养条件筛选及发酵第77-78页
        2.3.2 提取与分离第78页
        2.3.3 海虾致死活性第78页
        2.3.4 粘虫拒食活性第78-79页
        2.3.5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第7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79-102页
        2.4.1 结构鉴定第80-99页
        2.4.2 海虾致死活性第99-100页
        2.4.3 粘虫拒食活性第100-101页
        2.4.4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第101-102页
    2.5 小结第102-104页
第三章 苦楝内生真菌 Fusarium sp. LN-11 化学成分研究第104-112页
    3.1 前言第104-105页
    3.2 试验材料第105-106页
        3.2.1 菌种第105页
        3.2.2 培养基第105页
        3.2.3 供试生物第105页
        3.2.4 仪器第105-106页
    3.3 试验方法第106-107页
        3.3.1 培养条件筛选及发酵第106页
        3.3.2 提取与分离第106-107页
        3.3.3 海虾致死活性第10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107-111页
        3.4.1 结构鉴定第107-110页
        3.4.2 海虾致死活性第110-111页
    3.5 小结第111-112页
第四章 丹参内生细菌生物活性研究第112-117页
    4.1 前言第112页
    4.2 试验材料第112-113页
        4.2.1 菌种第112-113页
        4.2.2 培养基第113页
        4.2.3 供试生物第113页
        4.2.4 仪器第113页
    4.3 试验方法第113-114页
        4.3.1 待测样品制备第113页
        4.3.2 抗氧化活性第113-114页
        4.3.3 抗细菌活性第114页
        4.3.4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第114页
        4.3.5 数据统计第114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114-116页
        4.4.1 抗氧化活性分析第114-115页
        4.4.2 对人体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第115页
        4.4.3 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第115-116页
    4.5 小结第116-117页
第五章 丹参内生细菌 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 subsp. Neoaurantiaca 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第117-125页
    5.1 试验材料第117页
        5.1.1 菌种第117页
        5.1.2 培养基第117页
        5.1.3 供试生物第117页
        5.1.4 仪器第117页
    5.2 试验方法第117-119页
        5.2.1 发酵、提取与分离第117-118页
        5.2.2 海虾致死活性第118页
        5.2.3 抗细菌活性第118-119页
        5.2.4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第11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9-124页
        5.3.1 结构鉴定第120-123页
        5.3.2 海虾致死活性第123页
        5.3.3 抗细菌活性第123页
        5.3.4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第123-124页
    5.4 小结第124-125页
第六章 丹参内生细菌 Bacillus aryabhattai 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第125-132页
    6.1 试验材料第125-126页
        6.1.1 菌种第125页
        6.1.2 培养基第125页
        6.1.3 供试生物第125页
        6.1.4 仪器第125-126页
    6.2 试验方法第126-127页
        6.2.1 发酵、提取与分离第126页
        6.2.2 海虾致死活性第126-127页
        6.2.3 抗细菌活性第127页
        6.2.4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第127页
        6.2.5 化感活性第12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7-131页
        6.3.1 结构鉴定第128-129页
        6.3.2 海虾致死活性第129页
        6.3.3 抗细菌活性第129页
        6.3.4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第129-130页
        6.3.5 化感活性第130-131页
    6.4 小结第131-132页
第七章 华山松大小蠧共生菌 Leptographium qinlingensis 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第132-143页
    7.1 前言第132页
    7.2 试验材料第132-134页
        7.2.1 菌种第132-133页
        7.2.2 培养基第133页
        7.2.3 供试生物第133页
        7.2.4 仪器第133-134页
    7.3 试验方法第134-135页
        7.3.1 培养条件筛选及发酵第134页
        7.3.2 提取与分离第134-135页
        7.3.3 切根苗致死活性第135页
        7.3.4 对 2 年生华山松幼苗的毒素活性第135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135-141页
        7.4.1 结构鉴定第135-140页
        7.4.2 切根苗致死活性第140页
        7.4.3 对 2 年生华山松幼苗的毒素活性第140-141页
    7.5 小结第141-143页
第八章 丹皮酚的生物转化及生物活性研究第143-149页
    8.1 前言第143-144页
    8.2 试验材料第144页
        8.2.1 底物和菌种第144页
        8.2.2 培养基第144页
        8.2.3 供试生物第144页
        8.2.4 仪器第144页
    8.3 试验方法第144-146页
        8.3.1 转化培养及产物分离第144-145页
        8.3.2 抗氧化活性第145页
        8.3.3 抗细菌活性第145页
        8.3.4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第145-146页
    8.4 结果与讨论第146-148页
        8.4.1 转化结果第146页
        8.4.2 抗氧化活性结果第146-147页
        8.4.3 抗细菌活性结果第147页
        8.4.4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第147-148页
    8.5 小结第148-149页
第九章 研究结果与创新第149-152页
    9.1 研究结果第149-151页
    9.2 创新之处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5页
附录第165-172页
致谢第172-173页
作者简介第17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2498,这篇论文共17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1.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6.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