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病毒囊膜蛋白的鉴定及定位研究

斑点叉尾鮰病毒论文 囊膜蛋白论文 原核表达论文 定位论文 中和实验论文 斑点杂交论文 免疫原性论文
论文详情
斑点叉尾鮰病毒(CCV)是最早被发现的鱼类疱疹病毒。因为通过SignaIP3.0(Bendtsen et al.2004) and SOSUI (Hirokawa et al.1998)计算程序,orf10被预测编码Ⅰ型囊膜蛋白。该囊膜蛋白具有一个潜在的裂解信号序列(amino acids, aa1-24)和一个跨膜区(amino acids, aa101-123),所以使用E. coli表达orf10,表达的产物作为抗原用来制备抗体。。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orf10基因编码的囊膜蛋白的功能特性和定位;第二部分是选择orf6基因研究了斑点叉尾鮰病毒PCR-ELISA检测方法以及该基因原核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成功地克隆了CCV的orf10基因。orf10有456bp,通过序列比对,和α疱疹病毒科其他已知的种类没有很大的同源性。通过斑点杂交分析,估计的蛋白分子质量接近35kDa,比理论的分子质量稍大(16kDa)。这个差异有两个原因引起,一是转译后修饰,二是和别的囊膜蛋白产生相互作用。同时,完整粒子和囊膜在斑点杂交中的两条带存在2kDa的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二硫键和/或糖基化作用,因为orf10被预测存在两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分别在Asn64和Asn84。同样在原核表达系统中,orf10基因表达的蛋白也显示了同样分子质量,和预期的大小一致,同样缺少翻译后修饰。2、成功地确定了orf10基因在病毒粒子的位置。基于斑点杂交试验和免疫电子显微实验,基因orf10编码的蛋白被证明是一个囊膜蛋白。3、中和实验的结果表明CCV感染力降低,可能是因为位阻现象或者与抗体结合的封闭作用。这些结果都说明orf10和病毒侵入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准确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因此,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应该是抗原表位的研究。4、通过斑点杂交试验表明使用新型表达载体表达的orf6囊膜蛋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5、根据CCV的orf6基因设计引物和捕获探针,其中一条引物5‘端标记生物素,而捕获探针的3‘端标记地高辛,利用链亲和素--生物素的亲和作用捕获样品,采用热变性的方法,使用PCR仪完成样品和检测探针的杂交,使用标记碱性磷酸酶的抗地高辛二抗进行显色反应,建立了CCV的PCR-ELISA检测方法。6、建立的PCR-ELISA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和敏感度高的特点。重复性检测的批内变异系数小于10%;批间变异系数不大于15%。该方法的敏感度为5龟CCV DNA。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缩略词表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3页
    引言第16-17页
    1 斑点叉尾鮰病毒性疾病第17-23页
        1.1 流行病学特征第17-18页
        1.2 病理特征第18-20页
        1.3 血清学第20页
        1.4 潜伏期第20-21页
        1.5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的防控技术第21-23页
    2 斑点叉尾鮰病毒第23-28页
        2.1 分类地位第23-24页
        2.2 理化性质第24页
        2.3 斑点叉尾鮰病毒的生长、繁殖第24页
        2.4 分子生物学特性第24-27页
            2.4.1 基因组第24-25页
            2.4.2 斑点叉尾鮰病毒编码蛋白质第25-27页
        2.5 糖蛋白在病毒个体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第27-28页
    3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的诊断和检测技术第28-31页
        3.1 PCR-ELISA技术及应用第29-31页
    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1-32页
        4.1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囊膜蛋白特性和定位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1页
        4.2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检测方法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1-32页
    5 本研究的总体设计和技术路线第32-33页
第二章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ORF10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第33-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43页
        1.1 实验材料第33-36页
            1.1.1 本实验使用的生物材料和原核表达载体第33-34页
            1.1.2 细胞培养使用的主要试剂第34-35页
            1.1.3 原核表达载体使用的主要试剂第35页
            1.1.4 蛋白表达和纯化使用的主要试剂第35页
            1.1.5 DNA和蛋白质分子量标准第35-36页
            1.1.6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及产地第36页
        1.2 实验方法第36-43页
            1.2.1 细胞培养、病毒增殖和病毒DNA提取第36-37页
                1.2.1.1 细胞培养第36-37页
                1.2.1.2 病毒增殖第37页
                1.2.1.3 病毒DNA提取第37页
            1.2.2 病毒基因组DNA的PCR扩增和检测第37-39页
                1.2.2.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第37页
                1.2.2.2 PCR扩增第37-38页
                1.2.2.3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第38-39页
            1.2.3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第39-41页
                1.2.3.1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第39页
                1.2.3.2 目的片段的连接第39页
                1.2.3.3 目的片段的转化第39-40页
                1.2.3.4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第40-41页
            1.2.4 诱导表达第41-42页
                1.2.4.1 E.coli AD494(DE3)感受态的制备第41页
                1.2.4.2 阳性重组子的转化第41页
                1.2.4.3 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第41-42页
                1.2.4.4 SDS-PAGE分析第42页
            1.2.5 表达蛋白的纯化第42页
                1.2.5.1 收集包涵体第42页
                1.2.5.2 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第42页
            1.2.6 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第42-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50页
        2.1 CCO细胞的培养第43页
        2.2 CCV的增殖第43-45页
        2.3 ORF10的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第45页
        2.4 重组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第45-46页
        2.5 重组表达载体的测序鉴定第46页
        2.6 ORF10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第46-50页
            2.6.1 不同时间诱导表达结果第46-48页
            2.6.2 Western Blot分析第48页
            2.6.3 表达产物的可溶性分析第48-50页
    3 讨论第50-52页
第三章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orf10基因鉴定及定位研究第52-6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2-56页
        1.1 实验材料第52-53页
            1.1.1 细胞、病毒和免疫兔第52-53页
            1.1.2 试剂和耗材第53页
            1.1.3 仪器和设备第53页
        1.2 实验方法第53-56页
            1.2.1 CCV病毒分离纯化第53页
            1.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负染观察病毒第53-54页
            1.2.3 病毒囊膜和核衣壳的分离与制备第54页
            1.2.4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检测第54-55页
                1.2.4.1 抗血清的制备第54页
                1.2.4.2 抗血清的Western Blot分析第54-55页
            1.2.5 蛋白免疫印迹第55页
            1.2.6 免疫电子显微第55-56页
            1.2.7 中和保护试验第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62页
        2.1 CCV病毒粒子的电子显微镜负染图片第56页
        2.2 抗血清的特异性检测第56-57页
        2.3 蛋白免疫印迹和orf10功能特性第57-59页
        2.4 免疫电子显微和orf10囊膜蛋白在病毒粒子中的物理定位第59页
        2.5 体外中和试验和orf10功能特性第59-62页
    3 讨论第62-64页
第四章 斑点叉尾鮰病毒ORF6基因的高效可溶表达及抗原性分析第64-7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4-66页
        1.1 菌株与载体第64-65页
        1.2 酶类及主要生化试剂第65页
        1.3 目的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GEX-4T-2-ORF6的构建第65页
        1.4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表达第65-66页
        1.5 融合蛋白GST-GP6的纯化第66页
        1.6 Western-Blot免疫印迹第6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6-69页
        2.1 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GEX-4T-2-GP6的酶切鉴定序列测序第66-67页
        2.2 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GEX-4T-2-ORF6的蛋白表达鉴定第67-68页
        2.3 重组蛋白GST-GP6的分离纯化第68页
        2.4 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鉴定第68-69页
    3 讨论第69-70页
第五章 斑点义尾鮰病毒PCR—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第70-9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0-78页
        1.1 实验材料第70-73页
            1.1.1 实验用鱼第70页
            1.1.2 细胞系、病毒和菌株第70-71页
            1.1.3 主要仪器设备及产地第71页
            1.1.4 主要试剂及药品第71-72页
            1.1.5 主要培养基第72页
            1.1.6 引物和探针第72-73页
        1.2 实验方法第73-78页
            1.2.1 斑点叉尾鮰病料的制备第73页
            1.2.2 细胞的培养和病毒的增殖第73页
            1.2.3 病毒DNA提取第73-74页
            1.2.4 生物素标记的PCR扩增和检测第74-75页
            1.2.5 ELISA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第75-76页
                1.2.5.1 包被条件优化第75页
                1.2.5.2 杂交条件优化第75-76页
                1.2.5.3 显色条件优化第76页
            1.2.6 Cutoff值的确定第76页
            1.2.7 特异性检验第76-77页
            1.2.8 敏感性检验第77页
            1.2.9 扩增模板量回归分析第77页
            1.2.10 重复性试验第77-78页
            1.2.11 样品检测第78页
            1.2.12 数据处理第7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8-89页
        2.1 斑点叉尾鮰病毒orf6基因PCR扩增产物电泳检测结果第78-79页
        2.2 序列测定第79页
        2.3 斑点叉尾鮰病毒PCR-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第79-84页
            2.3.1 包被条件优化结果第79-81页
            2.3.2 杂交条件优化结果第81-82页
                2.3.2.1 地高辛探针最佳浓度的确定第81页
                2.3.2.2 最佳杂交退火温度的确定第81-82页
                2.3.2.3 最佳杂交退火时间的确定第82页
            2.3.3 显色条件优化结果第82-83页
            2.3.4 杂交和ELISA步骤第83-84页
        2.4 cutoff值的确定第84页
        2.5 特异性实验第84-85页
        2.6 灵敏度实验第85-86页
        2.7 模板DNA量与D405nm值的相关性第86-87页
        2.8 重复性试验第87页
        2.9 样品检测结果第87-89页
    3 讨论第89-91页
        3.1 PCR-ELISA检测技术的优越性第89页
        3.2 PCR产物的包被第89-90页
        3.3 杂交程序的选择第90页
        3.4 杂交条件的优化第90-91页
        3.5 方法特异性第91页
        3.6 方法敏感性第91页
    4 小结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4页
附录Ⅰ:主要试剂配制方法第104-110页
附录Ⅱ: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8598,这篇论文共11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3.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5.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