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狮子山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隐伏矿预测研究

构造控矿规律论文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论文 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 地球化学异常模式论文 狮子山铜矿
论文详情
本论文在系统总结狮子山铜矿床区域成矿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基础上,以矿田地质力学和构造地球化学的方法、理论为依据,开展狮子山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矿体定位规律以及隐伏矿预测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及创新占.1、狮子山铜矿床产于狮子山倒转倾竖褶皱的北西翼,赋矿地层为中昆阳群因民组、落雪组、鹅头厂组。根据赋矿地层岩性的差异,将狮子山铜矿床矿(化)体划分为四种类型:因民组中的砂岩型矿体、落雪组中的白云岩型矿体、鹅头厂组中的板岩型矿体;新发现一种矿化类型:铜矿化辉长岩。2、通过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及均一温度、盐度的测定,新发现高温、高盐度的包裹体,反映有深源成矿流体参与成矿作用。结合矿床地质以及矿床地球化学其他特征,认为狮子山铜矿床属沉积-改造-深源叠加类型,新提出矿床深部存在深源流体参与成矿作用。3、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矿区构造控矿型式:“背斜+一刀”、“多字型”控矿构造型式;提出了狮子山褶皱构造演化新机制以及矿区三级构造控矿特点及矿体定位规律。4、通过7、13、15中段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得到了不同元素的组合:高温元素组合Cu-Mo-Ag-Bi、中低温元素组合Na2O-Zn-Ge-Ag-Sn-Pb、与沉积-成岩成矿作用有关的元素组合:CaO-MgO-Sr-Mn-(Cu)。矿区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与北东向控矿断裂走向和褶皱轴向大体一致,反映了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异常浓集中心主要位于狮子山背斜转折端,异常由北东向南西减弱、由落雪组向因民组递减,指示成矿流体运移方向;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浓集中心位于3-8号勘探线之间,与主矿体、8号飘带矿体重叠,说明该区域深部是隐伏矿的主要靶区。5、提出成矿元素分带规律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Cu-Mo-Bi-Co-Mn组合为近矿指示元素;Ag-Pb组合为远矿指示元素;垂向上具自上而下的轴向分带序列Mn-Ba-Ag-Cu-Zn-Co-Pb-Bi-Mo。6、在成矿规律、矿体定位规律基础上,应用构造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对矿区深部隐伏矿进行了预测,经工程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7页
    1.1 易门—东川铜矿带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 易门铜矿田及狮子山铜矿床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前人研究的薄弱环节、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依据第15-16页
    1.5 完成工作量第16-17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7-24页
    2.1 区域地层第17-18页
    2.2 区域构造第18-19页
        2.2.1 近南北向深断裂第18-19页
        2.2.2 北东向线型褶皱、断裂第19页
    2.3 区域岩浆活动第19页
    2.4 区域矿产及分带规律第19-20页
    2.5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第20-22页
        2.5.1 区域地壳厚度特征第20-21页
        2.5.2 区域布格重力异常第21页
        2.5.3 区域地球化学第21-22页
    2.6 昆阳裂谷演化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第24-43页
    3.1 地床地质第24-32页
        3.1.1 地层第24-25页
        3.1.2 岩浆岩第25-29页
        3.1.3 构造第29-32页
    3.2 矿体地质特征第32-40页
        3.2.1 矿体类型及特征第32-34页
        3.2.2 矿石特征第34-36页
        3.2.3 矿石类型及质量第36页
        3.2.4 矿体、矿石矿物及矿石组构分布规律第36-39页
        3.2.5 矿石品位及矿石厚度垂向分带特征第39-40页
    3.3 围岩蚀变第40页
    3.4 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第40-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第43-76页
    4.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第43-54页
        4.1.1 主量元素特征第43-45页
        4.1.2 矿区地层微量元素特征第45-46页
        4.1.3 矿石微量元素特征第46-51页
        4.1.4 矿石矿物微量元素特征第51页
        4.1.5 矿石中主要成矿元素间的相互关系第51-54页
    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第54-62页
        4.2.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第54页
        4.2.2 矿区地层稀土元素特征第54-55页
        4.2.3 矿区地层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第55-56页
        4.2.4 矿石稀土元素特征第56-59页
        4.2.5 断裂构造岩稀土元素第59-62页
        4.2.6 讨论第62页
    4.3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第62-71页
        4.3.1 狮子山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第62-65页
        4.3.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测试第65-70页
        4.3.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第70-71页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第71-73页
        4.4.1 硫同位素第71页
        4.4.2 铅同位素第71-72页
        4.4.3 碳、氧同位素第72-73页
    4.5 成矿物质来源第73-74页
        4.5.1 硫源第73页
        4.5.2 水源第73页
        4.5.3 矿质来源第73-74页
    4.6 成矿时代讨论第74-75页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矿田构造与成矿作用第76-102页
    5.1 断裂结构面力学性质鉴定第76-88页
        5.1.1 结构面的概念及分类第76-77页
        5.1.2 褶皱构造力学性质及控矿特征第77页
        5.1.3 断裂面力学性质第77-86页
        5.1.4 节理第86-87页
        5.1.5 构造岩特征第87-88页
    5.2 矿田构造与控矿作用第88-91页
        5.2.1 狮子山皱褶形成机制分析第88-90页
        5.2.2 NE向断裂与控矿第90页
        5.2.3 NW向断裂与控矿第90页
        5.2.4 层间断裂构造与控矿第90-91页
    5.3 构造体系与控矿构造型式第91-94页
        5.3.1 构造体系及主压应力方向第91-93页
        5.3.2 控矿构造型式第93-94页
        5.3.3 构造控矿规律第94页
    5.4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讨论第94-101页
        5.4.1 构造对流体的作用第94-95页
        5.4.2 流体对构造的作用第95页
        5.4.3 构造-流体耦合作用第95-96页
        5.4.4 狮子山铜矿床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第96-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构造地球化学第102-142页
    6.1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102-103页
        6.1.1 理论基础第102-103页
        6.1.2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第103页
    6.2 矿床深部构造地球化学第103-122页
        6.2.1 构造岩成矿元素组合特征第103-106页
        6.2.2 构造地球化学场特征第106-122页
    6.3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第122-141页
        6.3.1 构造岩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第122-125页
        6.3.2 地球化学异常分带第125-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第七章 深部隐伏矿预测第142-149页
    7.1 隐伏矿预测理论依据第142页
    7.2 找矿标志及矿体定位规律第142-143页
        7.2.1 地层与岩性标志第142-143页
        7.2.2 控矿构造标志第143页
        7.2.3 矿石组构特征标志第143页
        7.2.4 构造地球化学标志第143页
        7.2.5 围岩蚀变标志第143页
    7.3 靶区优选第143-144页
        7.3.1 找矿靶区第143-144页
        7.3.2 验证工程建议第144页
    7.4 预测效果评述第144-148页
        7.4.1 狮子山矿床①号主矿体第146页
        7.4.2 狮子山矿床飘带矿⑧号矿体第146-148页
    本章小结第148-149页
结语第149-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9页
附录第159-160页
图版第160-16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298,这篇论文共16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9.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2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