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内源污染治理技术对比分析研究

内源污染论文 氮磷论文 底泥疏挖论文 水葫芦论文 引水冲刷论文 滇池论文
论文详情
内源污染的实质是沉积物污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浓度差达到一定程度则会向水体释放,严重时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同样,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和难降解的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向水体释放,通过生物富集对生物体产生较强的毒害作用,并有可能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现阶段,内源污染的治理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环境保护工作的热点之一。我国也在重点湖泊的内源污染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不同湖泊分别实施了底泥疏挖、生态修复、引水冲刷和原位控制等工程。然而,一直以来对各种内源污染治理技术都只是针对一种技术进行相关分析和效果预测,尚未有人对不同治理技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研究。因此,如何选用合理的治理技术,用有限的治理资金去取得最大的环境效益成为环境保护管理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滇池作为三湖治理的难点,其污染问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滇池外源性污染在严格的环境监管体系下已得到较好的控制,而内源污染则成为水体污染控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鉴于滇池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同内源污染治理技术综合对比研究的缺乏性,本论文以滇池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了滇池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工程、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以及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三种不同技术对滇池内源污染治理的影响效果,旨在为滇池以及其他湖泊的内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通过对疏挖区和未疏挖区进行有无对比法研究,综合分析了疏挖工程对水体和底泥理化性质、氮磷营养盐、重金属和砷污染物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对底泥疏挖的社会效益进行了研究。水体和底泥的理化性质在疏挖后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相比未疏挖区,草海南部疏挖区水体浊度平均降低5FTU,透明度平均升高11.5cm,盘龙江和大清河疏挖区变化较小;三个疏挖区水体电导率降低5-13s/m,而DO、pH、ORP等指标没有明显变化。盘龙江和大清河疏挖区底泥有机质含量和烧失量明显下降,含水率变化不大,而草海疏挖区含水率明显下降,有机质含量和烧失量变化不大;三个疏挖区粉粒含量均增多,粘粒含量则不同程度的减少。各疏挖区水和间隙水中不同形态氮磷含量基本低于未疏挖区,而重金属及砷在水中均未检出。各疏挖区底泥中污染物含量明显低于未疏挖区,经估算疏挖工程共去除总氮1.15万吨,总磷5432吨,Pb458.7吨,Cu439.8吨,Zn1030.5吨,Cd5.3吨,Cr365.7吨,As85.9吨。对外海两个疏挖区的柱状底泥进行氮磷形态分级,结果表明:疏挖后生物有效性氮含量相比未疏挖区大量减少,只有部分表层沉积物呈现出潜在的释放趋势;Ca-P和Fe-P所占总磷的比例较大,其随深度的变化和总磷相似,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疏挖条件并未导致Ca-P和Fe-P的大量释放,对水体含磷量的影响不大。使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和砷的污染级别和潜在生态危害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疏挖区五种重金属和砷的污染程度均低于未疏挖区;以单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进行评价,疏挖区的生态危害因子小于未疏挖区;以多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进行评价,发现滇池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和砷的生态危害总体处于轻微程度。对各水域浮游生物多样性的分析研究表明:疏挖区相较于未疏挖区,藻类生物量有所增多,生物多样性指数得到升高,但生物多样性总体处于极低水平,盘龙江和大清河疏挖区仍为重污水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该工程的社会效益。绝大部分公众和被调查企事业单位对底泥疏挖工程持积极肯定态度,并具有较高的支付意愿;该工程为周围居民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改善了生态景观和城市投资环境,促进了旅游发展;同时该工程也是一项生动的环保宣传活动,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2)在水葫芦圈养种植期间,通过对滇池草海水质8个月的跟踪监测,初步研究了圈养水葫芦对滇池草海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去除效果,分析了长期种植水葫芦对草海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影响,评估了圈养水葫芦对湖泊内源污染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草海水域水体理化指标在2011年10月15日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水体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升高,pH和电导率降低;而10月15日后各理化指标呈现恶化的趋势。水葫芦在整个试验期间对水体中不同形态磷的净化效果明显,总磷、可溶性总磷和正磷酸盐分别由初始浓度0.44±0.09mg/L、0.17±0.01mg/L、0.15±0.01mg/L降至0.07±0.01mg/L、0.01±0.001mg/L、0.003±0.001mg/L,去除率为84.09%、94.12%和98.00%;而对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的净化效果不明显,在10月15日前,水体中总氮、硝氮和氨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17.24%、50.07%和75.76%,而至次年1月15日,水体中总氮和硝氮浓度明显升高,分别为5.09±0.76mg/L和3.34±0.08mg/L,氨氮浓度相对较低,为0.26±0.08mg/L。间隙水中主要以铵态氮和正磷酸盐为主,且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水葫芦的圈养种植对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产生了影响。各水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和pH是影响水葫芦净化水体的重要因素,温度升高和pH降低可以促进水体的净化;而pH值的上升则会引起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导致水质恶化。(3)通过搜集有关牛栏江补水工程的相关资料,对滇池水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生态环境补水量以及补水效果进行科学预测。运用二维水质模型得到2020年滇池污染物水平,外海平均水质TP浓度为0.10mg/L、TN为1.45mg/L,CODMn指标好于Ⅲ类水质目标要求,满足2020年滇池外海水质达到Ⅳ类水质的要求。运用零维模型,得到外海TN和TP的衰减系数分别为11.27/a和10.88/a,草海TN和TP的衰减系数分别为2.41/a和2.73/a,生态补水使滇池TN和TP的最大允许纳污量分别提高了约20%。为使2020年滇池水质基本满足其规划水质目标要求,滇池所需环境补水量约为5.5~6.5亿m3/a。本文对三种内源污染治理技术的对比研究表明,在滇池草海、外海入湖河口、外海东部、北部等沉积物污染较为严重、水体污染物浓度都较高的区域,可以优先实施底泥疏挖工程,随后实施水葫芦控制性圈养;在滇池外海湖区,由于水体本身较高的污染物负荷以及较长的换水周期,要快速改善滇池水质,在引水水源和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可考虑实施引水工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目录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内源污染概述第13页
   ·内源污染现状及危害第13-15页
   ·浅水湖泊内源污染治理技术第15-24页
     ·底泥疏挖第15-18页
     ·生态修复第18-20页
     ·引水冲刷第20-22页
     ·原位控制第22-24页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24-26页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6-29页
     ·研究内容第26-27页
     ·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二章 底泥疏挖工程对内源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第29-115页
   ·引言第29-30页
   ·实验部分第30-44页
     ·仪器与试剂第30-32页
     ·研究区域与采样点第32-33页
     ·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第33-34页
     ·分析方法第34-43页
     ·数据处理第43-44页
   ·疏挖工程环境效益分析第44-98页
     ·疏挖工程对水体和沉积物中理化指标的影响第44-53页
     ·疏挖工程对水体和沉积物中氮污染物的影响第53-70页
     ·疏挖工程对水体和沉积物中磷污染物的影响第70-82页
     ·疏挖工程对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和砷污染物的影响第82-90页
     ·疏挖工程对浮游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90-98页
   ·疏挖工程社会效益分析第98-112页
     ·评价方法概述第98-99页
     ·支付意愿表的设计第99页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99-100页
     ·调查对象及范围第100页
     ·问卷发放形式第100页
     ·底泥疏挖社会效益评价结果第100-110页
     ·团体问卷结果分析第110-112页
   ·小结第112-115页
第三章 水葫芦圈养种植对草海水质的影响研究第115-129页
   ·引言第115页
   ·实验部分第115-119页
     ·仪器与试剂第115-117页
     ·研究区域及采样点第117-118页
     ·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第118页
     ·分析方法第118页
     ·数据处理第118-119页
   ·结果与讨论第119-126页
     ·水葫芦圈养种植对草海水体理化指标的影响第119-121页
     ·水葫芦圈养种植对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影响第121-123页
     ·水葫芦圈养种植对间隙水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影响第123-125页
     ·相关性分析第125-126页
   ·小结第126-129页
第四章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对内源污染治理的效果预测第129-137页
   ·引言第129页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概况第129-130页
     ·牛栏江流域特点第129-130页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系统第130页
   ·牛栏江-滇池补水效果预测第130-132页
     ·牛栏江引水水质、水量第130页
     ·滇池水体综合沉降能力及内源释放第130-131页
     ·牛栏江引水改善滇池水环境效果预测第131-132页
   ·滇池补水生态环境预测第132-135页
     ·滇池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预测第132-134页
     ·滇池生态环境补水量预测第134-135页
   ·小结第135-137页
第五章 三种技术的对比分析第137-141页
   ·三项工程实施的实际(模拟)效果对比第137-139页
     ·工程对水质的改善效果第137-138页
     ·工程对底质的改善效果第138页
     ·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改善效果第138-139页
   ·技术经济指标对比第139页
   ·三项工程组织实施的其他问题第139-140页
   ·小结第140-14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41-144页
   ·结论第141-142页
   ·创新点第142-143页
   ·展望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152-153页
附录B 部分藻类种类图第153-154页
附录C 社会调查问卷第154-15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6198,这篇论文共15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7.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9.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