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桐和声理论研究

桑桐论文 和声学论文 和声理论论文 无调性和声论文 民族化和声论文 和声写作论文 半音化论文
论文详情
桑桐集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于一身,在其60多年的音乐创作与学术生涯中,为中国的和声理论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桑桐作为作曲家,其早年的无调性音乐创作使他成为中国运用无调性作曲技法进行音乐创作的第一人,他创造性地将西方的和声技法与中国的民族五声性旋律相结合,发展了中国的民族和声理论。桑桐作为音乐理论家,他是和声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当代具有权威性的和声学专家,他对和声理论的研究建筑在系统的音乐史观基础上,撰写了大量颇具学术价值的著作与论文,推动了中国和声理论研究的发展。桑桐作为音乐教育家,他编著的和声学教程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里程碑式的和声教材,其教材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是当前国内众多和声教材都无法比拟的,足以代表当今中国和声教学成果的最高水平。本文从论述西方和声理论在中国发展的脉络入手,一方面通过对“桑桐的和声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从中认识桑桐借鉴西方的和声方法对发展我国民族五声性和声理论的意义,并进一步探究西方传统以及近现代的和声语言发展的规律和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桑桐的和声教材”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研究,发掘桑桐和声教材的价值与特色。本文希望通过对“桑桐的和声理论”以及“桑桐的和声教材”这两方面的研究,来认识桑桐对于中国和声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全文按绪论、上编(1章—5章)、下编(6章—8章)、结论这四个大的部分进行探讨。“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中国和声理论研究在建国前直到当今的发展概略,目的是在于分析中国和声理论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状况,指出当前和声理论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上编”(1章—5章),主要对“桑桐的和声学本体理论”包括: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无调性和声技法理论;中国民族化和声理论;和声写作、和声运用专题理论;“半音化”的和声理论,这五个方面的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并说明研究这些理论的作用和意义。“下编(6章—8章)”,主要对“桑桐的和声教材”进行了较系统、比较式的研究,以桑桐和声教材所具备的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三个方面入手,来发掘桑桐和声教材区别于其它和声教材的价值和特色。“结论”部分,根据前面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出桑桐为中国的和声理论发展所做出的四个方面的贡献。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 中国和声理论研究的发展概略第11-17页
    一、建国前后西方作曲技法的传播,及对中国作曲技法理论发展的影响第11-12页
    二、两次和声学学术报告会的理论成果,及其对中国和声理论发展的影响第12-13页
    三、80年代以来中国和声理论研究的领域,以及第三次全国和声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第13-15页
    四、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5-17页
上编 桑桐概述以及对桑桐和声学本体理论的研究第17-73页
    第一章 桑桐概述第17-24页
        第一节 桑桐生平第17-18页
        第二节 桑桐的早期音乐创作第18-21页
        第三节 桑桐的和声理论第21-24页
    第二章 对桑桐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无调性和声技法的研究第24-33页
        第一节 《夜景》中的无调性和声技法第24-28页
            一、《夜景》中的无调性手法第25-27页
            二、《夜景》中的民族特色第27-28页
        第二节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调性民歌与无调性和声的结合第28-33页
    第三章 对桑桐的中国民族化和声理论的研究第33-50页
        第一节 五声纵合性的和声方法第33-38页
            一、五声纵合化的和弦结构第33-36页
            二、五声纵合化的和声进行第36页
            三、五声纵合性和声理论的扩展变化应用第36-37页
            四、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对于“偏音”的处理方法第37-38页
            五、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的特性与局限性第38页
        第二节 复合结构的和声方法第38-44页
            一、复合和弦第38-42页
            二、复合调式第42-43页
            三、复合调性(多调性)第43-44页
        第三节 平行进行的和声方法第44-50页
            一、平行进行在欧洲和我国的历史演进第44-45页
            二、平行进行与我国五声性旋律的融合性第45-46页
            三、各类音程与和弦结构的平行进行第46-47页
            四、平行进行的织体层次第47-50页
    第四章 对桑桐和声写作、和声运用专题理论的研究第50-61页
        第一节 和声衬托声部写作的理论第50-52页
            一、和声衬托声部写作的意义和作用第50-51页
            二、衬托声部的三种主要类型第51-52页
        第二节 低音部写作的理论第52-55页
            一、低音部写作的意义和作用第52-53页
            二、低音部的十种形式第53-55页
        第三节 和声的变奏性写作理论第55-59页
            一、和声的变奏性写作的意义和作用第55页
            二、和声的变奏性写作的各种类型第55-59页
        第四节 和声运用中的四种关系理论第59-61页
            一、和声运用与和声布局的联系第59页
            二、研究和声运用中这四种关系的意义第59-61页
    第五章 对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的研究第61-73页
        第一节 该论著的研究视角与构思线索第61-62页
        第二节 16世纪至19世纪末的“半音化”对和声历史演进的作用第62-64页
            一、在促进调式音阶发展方面的作用第63页
            二、在丰富和声色彩方面的作用第63页
            三、在扩展调性范围或削弱调性感觉方面的作用第63-64页
        第三节 20世纪“半音化”的新特点第64-71页
            一、自然音调性基础的半音化第64-67页
            二、半音阶调性基础的半音化第67-68页
            三、无调性的半音化第68-69页
            四、调式变音体系的半音化第69页
            五、特殊性半音化第69-71页
        第四节 该论著对研究西方和声历史演进的意义第71-73页
            一、以“半音化”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传统和声演变的规律和作用第71-72页
            二、以“半音化”为切入点,系统揭示了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中和声观念与手法演变的新特点第72-73页
下编 对桑桐和声教材的研究第73-90页
    第六章 对桑桐和声教材理论性的研究第74-81页
        第一节 桑桐和声教材所属的理论体系第74-75页
        第二节 教材中传统和声部分与其它和声教材的比较第75-80页
            一、各种和弦结构与和弦连接的基本要求与其他和声教材差异的比较第75-76页
            二、关于离调、副属和弦的探讨与其他和声教材差异的比较第76-79页
            三、转调方法与其他和声教材差异的比较第79-80页
        第三节 《和声学教程》中“近代和声”部分的贡献第80-81页
    第七章 对桑桐和声教材系统性的研究第81-84页
        第一节 将中国民族调式与欧洲教会调式作为同类的自然音调式进行系统阐述第81-82页
        第二节 《和声学教程》中“近代和声”部分所体现的系统性第82-84页
    第八章 对桑桐和声教材实用性的研究第84-90页
        第一节 作品实例的引证第84-85页
        第二节 例题的特点第85-87页
        第三节 习题的设置第87-90页
            一、习题形式与风格的多样化第87-88页
            二、教程中部分内容尚无习题第88页
            三、关于《250首和声习题解答》第88-90页
结语 桑桐的和声理论贡献第90-93页
    一、大胆借鉴西方传统与近现代和声手法,为中国和声民族化探索新路第90页
    二、系统阐述了传统和声语言以及近现代和声语言发展的规律和作用第90-91页
    三、建立了完整的覆盖传统和声理论与近现代和声理论的教学体系第91-92页
    四、注重和声教学与创作实践紧密联系,并使之成为学生和声写作与和声运用的指导原则第92-93页
附录一 桑桐音乐作品目录第93-95页
附录二 桑桐著作、文章目录第95-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944098,这篇论文共10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0.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1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