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与长江口稀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稀有元素论文 形态论文 分布论文 环境演变论文 海水与沉积物论文 渤海湾论文 长江口论文
论文详情
探讨水体和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评价海洋生态环境和揭示海洋环境演变机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本学位论文选择我国典型海湾渤海湾及典型河口长江口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稀有元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对生态环境对应关系的剖析,系统研究了水体和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迁移机制、影响控制因素、潜在生态风险、来源、沉积环境演变趋势及与环境的关系,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结果和认识:1.渤海湾海水中的溶解态稀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和行为表明稀有元素具有明显的“拟营养盐”作用,溶解态稀有元素主要来源于河流输入与大气沉降。渤海湾海水中的硒主要以四价和六价两种形式存在,且以四价硒为主,约占总硒的66.7%;锑主要以三价和五价两种形式存在,且以五价锑为主,约占总锑的89%;碲主要以四价和六价碲两种形式存在,且以六价碲为主,约占总碲的71.4%。表层水中的硒、锑、砷和碲浓度均呈现出由湾近岸向湾中央降低的趋势,最高浓度出现在海河河口附近,这种分布模式主要与河流输入、环境条件和生物活动有关;在浮游植物生物量较高的区域,表层水中六价硒、五价锑和六价碲的浓度大于底层水,这与表层水中四价硒、三价锑和四价碲的生物氧化有关,说明生物过程是这些区域海水中硒、锑和碲的主控因素;河流输入对渤海湾硒、锑、砷和碲有重要的贡献,每年通过河流输入的硒、锑、砷和碲通量约为5.67、45.2、33.4和4.89吨/年。而表层水中的锡浓度呈现出由湾近岸向湾中央升高的趋势,其在海河河口附近的浓度也较高,这种分布模式主要与河流输入和大气输入有关;每年通过河流输入和大气沉降的锡通量分别为2和0.85吨/年。渤海湾海水中硒、锑、砷、碲和锡的浓度总体处于痕量水平,对水体生物系统没有明显的危害。硒、锑、砷、碲和锡均参与了生物循环,其与营养盐、叶绿素a浓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硒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锑和砷通过磷的吸收途径被浮游植物摄取;碲和锡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因此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的规模。2.渤海湾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分布模式受控于“沉积物类型-迁移过程-来源途径”;基于稀有元素的化学形态、富集因子和地质累积指数的结果显示,渤海湾和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生态风险和污染程度各不相同,这两区域在总体水平上均呈轻度污染。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含量随沉积物粒径的减小和粘土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与铝、铁、锰氧化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稀有元素的分布受控于沉积类型和沉积模式及其形成的驱动力–物理迁移。稀有元素的化学形态含量随沉积环境条件(酸度、盐度、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表明化学迁移也是其分布的主控因素。稀有元素的含量随总有机碳含量和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生物迁移是其分布的又一控制因素。富集因子显示,Sb、Te和Bi的富集因子>1.5,反映了这些元素的人为输入,而其它稀有元素的富集因子均小于1,说明其以自然输入为主。从稀有元素的化学形态角度评价,Sn、Ga和Tl为无风险;Ge、Sb、In、W和V为低风险;Te、Bi、Mo和U为中度风险;Cd为高风险。基于地质累积指数分析显示,Ga、W、U、Ge、Mo、In、Tl和V为未污染;Cd和Sn为轻度污染;Sb为中度-强度污染;Bi为强度污染;Te为极强度污染。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所有稀有元素的平均Igeo值为0.46,说明该区域整体上处于轻度污染水平。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稀有元素含量均呈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降低的趋势,最高浓度出现在长江口和杭州湾口附近,这种分布模式主要与沉积物类型、河流输入、大气沉降和环境条件有关。稀有元素的含量高值区出现在高粘土区,说明其含量随着粘土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河流输入和大气输入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稀有元素有重要的贡献,每年通过河流输入的As、Hg、Bi、Se、Sb、Te、Sn和Ge的通量约为4426、37、194、92、383、19、1614、599吨/年;每年通过大气输入的As、Se、Sb、Sn和Ge的通量约为45.0、31.1、10.0、3.5、1.8吨/年。从稀有元素的化学形态角度评价,As、Hg、Sb、Sn和Ge为低风险;Bi和Se为中度风险;Te为高度风险。基于地质累积指数显示,Hg、Sn和Ge呈未污染状态;Se为轻度污染;As、Sb和Te为中度污染;Bi为中度-强度污染。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八个稀有元素的平均Igeo值为0.78,说明该区域为轻度污染。3.渤海湾与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稀有元素不同化学形态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稀有元素的含量、富集因子和埋藏通量结果显示,近百年来渤海湾与长江口的沉积环境在时间序列上主要经历了三个明显的不同阶段。渤海湾和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分布模式主要与沉积物类型、来源和成岩作用有关,其含量随粘土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稀有元素的不同化学形态之间有很好的负相关性,说明不同化学形态之间发生了相互转化。根据稀有元素的含量、富集因子和埋藏通量的变化趋势,渤海湾和长江口的沉积环境在近百年来主要经历了三个明显的不同阶段。由于自然事件和人文活动发生的时间不同,渤海湾与长江口的环境演变历史也稍有不同。渤海湾近百年来的环境演变包括:(1)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较为波动,整体处于较高水平。该段时期入海径流量较高,沉积速率较高,埋藏通量也相应较高,沉积物中稀有元素主要为自然来源;(2)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呈上升趋势。该一阶段是渤海经济圈迅猛发展的阶段,加上各项治污措施和保护措施不当,这段时期渤海湾的环境恶化,是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个阶段;(3)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呈下降趋势。这一阶段是渤海湾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一个阶段。长江口近百年来环境演变包括:(1)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较为波动,埋藏通量大致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说明在这期间几乎没有大的环境改变且沉积物中的稀有元素主要为自然来源;(2)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呈上升趋势。该一阶段是东海沿岸工农业迅猛发展的阶段,加上各项治污措施和保护措施不当,这段时期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环境恶化,是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个阶段,这种影响在80年代和90年代期间表现得尤为严重;(3)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呈下降趋势。第三阶段是东海沿岸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一个阶段。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52页
    第一节 近海环境中稀有元素的研究现状第15-33页
        1 近海稀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第15-29页
        2 稀有元素生物富集与生物利用性第29-30页
        3 稀有元素的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第30-31页
        4 海洋沉积物中稀有元素对环境的指示意义第31-33页
    第二节 研究海区的特征第33-38页
        1 渤海湾的自然环境第33-35页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环境特征第35-38页
    第三节 样品采集、分析与数据处理第38-50页
        1 渤海湾海水的采集与分析第38-41页
        2 渤海湾沉积物的采集及分析第41-47页
        3 长江口沉积物的采集及分析第47-50页
        4 数据处理第50页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50-52页
第二章 渤海湾稀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演变第52-159页
    第一节 渤海湾海水中的稀有元素第52-95页
        1 渤海湾海水中的物理-化学参数第52-53页
        2 渤海湾中的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第53-54页
        3 渤海湾海水中的溶解硒第54-67页
        4 渤海湾海水中的溶解砷和锑第67-80页
        5 渤海湾海水中的溶解碲第80-88页
        6 渤海湾海水中的溶解锡第88-95页
    第二节 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形态特征与环境指示功能第95-130页
        1 渤海湾表层沉积物特征第95-100页
        2 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含量及形态特征第100-106页
        3 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迁移过程第106-114页
        4 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第114-118页
        5 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风险评价第118-123页
        6 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来源第123-129页
        7 表层沉积物与海水中稀有元素的相互关系第129-130页
    第三节 渤海湾柱状沉积物中元素的形态特征与环境演变第130-159页
        1 渤海湾柱状沉积物特征第130-131页
        2 渤海湾柱状沉积物210Pb定年第131-133页
        3 稀有元素的垂直分布第133-136页
        4 渤海湾柱状沉积物中元素的形态特征第136-138页
        5 与环境参数的关系第138-143页
        6 柱状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风险评价第143-149页
        7 埋藏通量第149-150页
        8 柱状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来源判别第150-156页
        9 渤海湾柱状沉积物中元素的环境指示功能第156-159页
第三章 长江口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演变第159-201页
    第一节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形态特征第159-175页
        1 沉积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参数第159页
        2 表层沉积物特征第159-162页
        3 稀有元素的含量第162-164页
        4 化学形态第164-168页
        5 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第168-171页
        6 稀有元素的生态风险评价第171-173页
        7 稀有元素的来源第173-175页
    第二节 长江口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垂直变化特征第175-201页
        1 柱状沉积物特征第175-180页
        2 长江口柱状沉积物的210Pb定年第180-182页
        3 稀有元素的总量第182-186页
        4 化学形态第186-190页
        5 化学形态的垂直分布第190-192页
        6 与环境参数的关系第192-195页
        7 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第195-197页
        8 埋藏通量第197-199页
        9 来源判别第199-201页
第四章 结语与创新点第201-206页
    第一节 获得的主要结论第201-204页
    第二节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第204-205页
    第三节 展望第205-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18页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218-219页
致谢第219-22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897,这篇论文共22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6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10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