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钦县羊拉铜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

羊拉铜矿论文 层控矿床论文 矽卡岩论文 矿床成因论文 成矿演化论文
论文详情
云南省德钦县羊拉铜矿地处滇川西部古特提斯金沙江构造带中部,金沙江构造带作为古特提斯构造带中重要的一支,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弧-盆系演化历史,其成矿类型多样,成矿作用与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密不可分,迄今为止已发现大型铜矿床一处,中型铜矿床两处,中型铅、锌矿床两处。对于规模最大的羊拉铜矿而言,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特殊产出背景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关于矿床所处的构造环境、矿床成因类型、找矿方向等重大地质问题的认识至今还存在较大分歧。本文以羊拉铜矿所处的金沙江结合带的时空演化结构和成矿的多期多阶段性为立足点,在研究羊拉铜矿地层层序、岩浆岩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力求通过典型矿段(里农矿段)的含矿岩系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探讨成矿条件、构造环境、矿床成因及成矿演化模式,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运用构造岩块理论对羊拉铜矿地层进行了新的划分,基于23个岩性层的描述和新获取的牙形石结合已有年代学、岩相学资料将原定二叠系嘎金雪山群解离为泥盆系-二叠系各构造岩块,并推断羊拉铜矿区内的巨厚火山-沉积岩系的主体形成于中晚泥盆世至石炭纪,在时间上与金沙江洋的裂解-扩张有关。2、羊拉矿区大面积出露的下石炭统贝吾组(C1b)玄武岩具准洋脊的特征,形成于扩张中心,对比白茫雪山-拱卡等地洋脊玄武岩表明它们具有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特征指示二者可能来自于较富集的源区。3、矿区印支期花岗岩类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花岗岩,与科迪勒拉岛弧Ⅰ型花岗岩类似,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也表明该花岗岩具有俯冲带岩浆的一些特点,其岩浆来源于以地壳组分为主的壳幔混合源区。花岗闪长岩锆石原位U-Pb定年获得里农矿段和路农矿段岩体238~239Ma,江边矿段岩体228Ma,贝吾岩体214Ma,表明岩浆活动发生于洋盆已消亡并全面碰撞造山的构造背境,一定程度约束了与该期岩浆活有关的成矿事件的时代。4、对代表性层状矿体及其围岩进行了岩石矿物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体具同生沉积特征,含矿矽卡岩富铁,远高于正常接触交代矽卡岩,推断本区矽卡岩化应广泛作用于里农组和江边组中上段各类岩石,这样铁能够从原生矿层中的黄铁矿、胶黄铁矿得到补充。同时δEu与铜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可能说明矽卡岩化对矿体不同程度的叠加富集作用。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含矿岩系内的碎屑岩、硅质岩、变碎屑岩具有相同的成因。羊拉矿区硅质岩与大陆边缘-远洋盆地过渡环境沉积的硅质岩相近。研究表明羊拉铜矿含矿火山沉积建造可能形成于初始裂谷-扩张洋盆阶段的次深海环境。5、层状矿体含矿矽卡岩矿物组合与Fe、Cu型矿化组合接近,与矿体关系密切的辉石和石榴子石均显示富铁的特征,矽卡岩与成矿关系密切,大量金属硫化物形成于石榴石、钙铁辉石等矽卡岩矿物之后,为热液阶段的产物,矽卡岩的形成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6、羊拉里农层状矿体包裹体呈密集多方向分布,气液比在10%左右。均一温度165-302℃,平均232℃。矿体外围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125-212℃,平均193℃,矿体主成矿期成矿温度为中低温。矽卡岩矿石硫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沉淀时并未完全达到同位素平衡,矿床频率最高的δ34S界于-0.75‰~0‰,具有幔源硫或岩浆硫的特点。层状矿体矿石铅具壳源成因。7、综合研究认为同生期喷流-沉积矿层形成于晚泥盆世-石炭纪。本次运用辉钼矿Re-Os法确定印支期叠加成矿年龄,获得年龄值228.3±3.8Ma,代表硫化物形成年龄,辉钼矿和里农岩体、加仁岩体形成于统一的构造-岩浆-流体事件。据此认为羊拉铜矿成矿主要经历了海西期与海底火山喷发有关的喷流沉积成矿、印支期岩浆热液交代叠加富化和岩浆期后热液交代充填成矿的复杂过程,为复合成因矿床。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第13-14页
        1.1.1 选题依据第13页
        1.1.2 学术意义第13-14页
        1.1.3 社会经济意义第14页
    1.2 研究区前人工作成果与认知程度第14-19页
        1.2.1 区域地质调查及物化探工作第14-15页
        1.2.2 科研工作第15-16页
        1.2.3 矿产勘查工作第16-18页
        1.2.4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第18-19页
    1.3 矿床成因、典型矿床及造山带演化研究现状简述第19-24页
        1.3.1 矿床成因研究简述第19-21页
        1.3.2 VMS矿床研究简述第21-22页
        1.3.3 矽卡岩矿床研究简述第22-24页
        1.3.4 造山带演化研究简述第24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方法第24-26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2 研究思路第25页
        1.4.3 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第25-26页
    1.5 论文完成进度及工作量第26-28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8-57页
    2.1 大地构造背景第28页
    2.2 地层第28-32页
    2.3 构造第32-35页
        2.3.1 褶皱第32-34页
        2.3.2 断裂第34-35页
    2.4 岩浆岩第35-40页
        2.4.1 火山岩第36-38页
        2.4.2 侵入岩第38-40页
    2.5 区域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第40-41页
    2.6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地质特征第41-46页
        2.6.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第41-44页
        2.6.2 区域地球化学场第44-46页
        2.6.3 区域遥感地质特征第46页
    2.7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第46-49页
    2.8 金沙江结合带构造演化特征第49-56页
        2.8.1 金沙江弧-盆系时空结构第49-54页
        2.8.2 金沙江带构造演化过程第54-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三章 矿区地层划分及对比第57-68页
    3.1 关于嘎金雪山岩群的归属第57-59页
    3.2 矿区层序地层划分及岩性特征第59-60页
    3.3 实测剖面描述第60-63页
    3.4 矿区地层构造岩块划分第63-66页
    3.5 构造岩块划分意义第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四章 矿区岩浆岩及地球化学特征第68-96页
    4.1 基性岩第68-80页
        4.1.1 岩石特征第68-71页
        4.1.2 主量元素岩石化学特征第71-75页
        4.1.3 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特征第75-78页
        4.1.4 基性岩的构造环境与构造意义第78页
        4.1.5 基性岩与构造演化的关系第78-80页
    4.2 中酸性侵入岩第80-95页
        4.2.1 岩石特征第80-81页
        4.2.2 岩体主量元素特征第81-87页
        4.2.3 岩体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第87-91页
        4.2.5 同位素年代学第91-95页
            4.2.5.1 SHRIMP锆石U-Pb定年实验方法第91-92页
            4.2.5.2 锆石U-Pb定年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2-95页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五章 矿床地质特征第96-116页
    5.1 含矿岩系特征及形成环境第96-97页
    5.2 矿体特征第97-105页
        5.2.1 具层控特征的层状-似层状铜矿体第97-101页
        5.2.2 矽卡岩型铜矿体第101-103页
        5.2.3 斑岩型铜矿体第103-104页
        5.2.4 热液脉型铜矿体第104-105页
    5.3 矿石物质组成第105-109页
        5.3.1 矿石矿物第105-108页
        5.3.2 脉石矿物第108-109页
    5.4 矿石组构第109-110页
    5.5 围岩蚀变第110-112页
        5.5.1 围岩蚀变类型第110-111页
        5.5.2 蚀变分带及其特征第111-112页
    5.6 里农层状矿体矽卡岩矿物特征及形成第112-114页
    5.7 矿物生成顺序第114页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六章 矿床地球化学及矿床成因第116-150页
    6.1 含矿岩系地球化学第116-120页
        6.1.1 稀土元素特征第116-118页
        6.1.2 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第118-120页
    6.2 层状矿体矿石稀土元素与微量元素指示意义第120-128页
        6.2.1 稀土元素特征及指示第120-123页
        6.2.2 成矿元素特征第123-124页
        6.2.3 矿体与各岩石类型关系第124-128页
    6.3 层状矽卡岩矿物成分及成因第128-134页
        6.3.1 单斜辉石种属及成因第128-131页
        6.3.2 石榴子石种属及成因第131-133页
        6.3.3 矽卡岩成因探讨第133-134页
    6.4 流体包裹体特征第134页
    6.5 硫同位素组成第134-136页
    6.6 铅同位素组成第136-138页
    6.7 成岩成矿时代第138-140页
        6.7.1 喷流沉积成矿成岩时代第138页
        6.7.2 叠加成矿年龄第138-140页
    6.8 矿床成因第140-147页
        6.8.1 层状矿体成因第141-143页
        6.8.2 羊拉—带铜矿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第143-144页
        6.8.3 成矿过程第144-145页
        6.8.4 成矿模式第145页
        6.8.5 构造背景与产出矿床类型的关系第145-147页
    本章小结第147-150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150-154页
    7.1 结论第150-152页
    7.2 问题与讨论第152-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71页
图版说明第171-172页
图版Ⅰ 研究区野外照片第172-174页
图版Ⅱ 岩矿镜下照片特征第174-177页
图版Ⅲ 岩矿电子探针背散射图像第177-178页
附录第17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296,这篇论文共17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3.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9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