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盾小说中的“城乡结构”(1927-1942)

茅盾论文 城市论文 乡村论文 结构论文
论文详情
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被誉为“社会剖析派”作家,变革的中国社会如何选择未来的道路,是他高度关注的问题。他的小说创作可以说一直围绕“中国问题”而展开,这不仅表现为茅盾小说直接介入到中国社会现实与历史问题的辩论中,而且更深层次地表现在他始终围绕着“城市”和“乡村”两个空间结构展开思考,无论是对其小说的阶段性分析还是整体性把握,我们不难发现,某种特定的“城乡结构”始终存在,且随着茅盾对于时局思考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而渐趋成熟。本文将1927年至1942年间茅盾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对每个阶段代表性小说的仔细解读,分析他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社会关系来构建其背后的“城市”和“乡村”结构,从而折射出茅盾不同阶段性地对中国现状的关注和对中国问题的思考,进而把握住他因个人际遇所造成思想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的不同回应。本文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和《虹》通过对大革命中小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展露出他对“城市”与“乡村”结构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理解,进而将这一处于自觉与不自觉之间的努力归于大革命的失败对茅盾思想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对《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的分析,说明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茅盾从政治经济学的视野出发,有意识地在他的小说中构建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进而将“中国问题”明确放置在“城乡结构”的框架中来理解;第三章讨论《霜叶红似二月花》,指出茅盾对乡绅阶层分化过程的高度关注,显示出他对中国问题的思考进入到更深层次,乡绅的堕落以及乡绅社会的崩溃彻底打破了中国固有的“城乡结构”,一场新的革命不可避免,透过对这一趋势的掌握,茅盾反思了中国革命历史对乡绅阶层的态度,并分离出其中所蕴含的建设新社会所需要的精神。
论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0-17页
第一章 大革命中的小知识分子—《蚀》与《虹》第17-35页
    第一节 小知识分子的徘徊第18-24页
    第二节 大革命历史现实的展现第24-29页
    第三节 幻灭后的精神苦闷第29-35页
第二章 资本冲击下的城市与乡村—从《子夜》到《农村三部曲》第35-53页
    第一节 世界资本下的城乡经济分布与革命力量第36-43页
    第二节 资本主义对农业经济的冲击第43-47页
    第三节 茅盾的理想第47-53页
第三章 乡绅社会的变革--《霜叶红似二月花》第53-72页
    第一节 乡村经济的崩溃第54-59页
    第二节 乡绅的历史性分化第59-66页
    第三节 乡绅社会的解体及其变革第66-72页
结语第72-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后记第78-7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259496,这篇论文共7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3.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9.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