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权衡--来自A股保盈和保增长公司的经验证据

真实盈余管理论文 应计盈余管理论文 权衡论文 保盈和保增长公司论文
论文详情
近年来,真实盈余管理受到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已同应计盈余管理一道,成为研究公司如何实施盈余管理的两大主要途径。与此同时,如何运用这两种手段,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外研究发现,在管理层实施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二者之间存在着权衡关系。然而,我国上市公司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权衡行为,还有待研究。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02—2011年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以保盈和保增长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性进行了验证,并着重对其权衡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存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在实施盈余管理时会对二者进行权衡。这种权衡主要表现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因素和实施顺序两个方面。第一,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实施程度取决于不同方式成本因素的相对影响。其中,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因素来自外部监管和会计弹性两方面,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因素则包括公司的行业地位、财务状况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当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受到更强的外部监督和更多的会计弹性约束时,应计盈余管理的实施程度会降低,真实盈余管理的实施程度会提高;反之,当公司处于行业地位弱势,财务状况不佳或者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重点关注时,真实盈余管理将受到约束,此时,应计盈余管理的实施程度会提高,真实盈余管理的实施程度则会降低。第二,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间存在着基于时序性的替代关系。为了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管理层在真实盈余管理实施后会根据已实现的真实盈余对应计盈余管理总量进行调整,应计盈余管理的实施程度与真实盈余管理总量的未预期值负相关。正是管理层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实施过程中的这两种决策构成了上市公司的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权衡。本文的研究不仅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权衡提供了证据,对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3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0-11页
    1.4 研究思路和本文结构安排第11-12页
    1.5 本文的创新点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17页
    2.1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内涵第13-15页
        2.1.1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第13-14页
        2.1.2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性第14-15页
    2.2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第15-17页
        2.2.1 管理层同时实施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第15-16页
        2.2.2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实施成本的影响因素第16-17页
        2.2.3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实施顺序第17页
    2.3 小结第17页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17-22页
    3.1 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假设第18-19页
    3.2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权衡假设第19-22页
        3.2.1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因素权衡假设第19-21页
        3.2.2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实施顺序权衡假设第21-22页
    3.3 小结第22页
4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第22-30页
    4.1 样本选择第23-25页
        4.1.1 数据来源第23-24页
        4.1.2 盈余管理公司的界定第24-25页
    4.2 研究设计第25-30页
        4.2.1 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第25-26页
        4.2.2 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第26-27页
        4.2.3 样本偏误的修正第27-28页
        4.2.4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权衡的检验模型与变量第28-30页
5 实证分析第30-43页
    5.1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有效性检验第30-31页
    5.2 保盈和保增长公司的盈余管理存在性第31-34页
        5.2.1 盈余管理存在性模型第31-32页
        5.2.2 模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第32页
        5.2.3. 盈余管理存在性模型回归结果第32-34页
    5.3 潜在样本偏误修正——Heckman过程第一阶段第34-36页
    5.4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权衡——Heckman过程第二阶段第36-41页
    5.5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时序性检验第41-42页
    5.6 稳健性检验第42-4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43-47页
    6.1 研究结论第43-44页
    6.2 政策建议第44页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第44-47页
        6.3.1 研究局限性第44-45页
        6.3.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附录第51-53页
致谢第53-55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5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650795,这篇论文共5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6.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7.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