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降解草酸的实验研究

臭氧论文 改性氮化硅论文 草酸论文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论文
论文详情
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在高级氧化技术(AOPs)中已被广泛采用。草酸作为多种复杂有机物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与臭氧分子反应缓慢,是臭氧氧化水处理工艺中的瓶颈。而利用非均相催化剂能够提高臭氧的氧化能力,因此本研究采用两种改性氮化硅催化剂(分别以Si-N:Fe. Si-N:Fe/Al2O3表示),从其表面和结构特性、最佳反应条件控制、反应机理验证、降解草酸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非均相催化臭氧化反应降解草酸的实验研究,并对催化剂的连续使用性以及反应动力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实验得出以下结果:①Si-N:Fe及Si-N:Fe/Al2O3两种催化剂是以α-Si3N4和β-Si3N4晶体为主,主要含有FeSi. Fe、Al2O3、Si2N2O成分,分别为表面光滑紧密的多面柱状晶体和鱼鳞式片状晶体,铁含量分别为82090mg/kg和41650mg/kg,比表面积分别为0.7693m2/g和0.4695m2/g,表面零电荷点分别为4.2、3.1,其FTIR特征吸收峰主要位于424cm-1~580cm-1低频率谱带;②体系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3.0, Si-N:Fe投加量0.1g(Si-N:Fe/Al2O3投加量0.25g),进流臭氧浓度40mg/L,流量200mL/min。而当体系的pH大于催化剂的表面零电荷点(pHpzc),催化剂将失活;③氢氧自由基为草酸降解的主要作用机理,而氢氧自由基的产生速率是由体系中析出的铁离子及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置的数量共同决定的,其中铁离子的络合平衡体系是控制降解速率的关键因素。综合比较两种催化剂,Si-N:Fe/Al2O3相比Si-N:Fe表现出相对更好的催化活性,其投加剂量的适用范围更广、进流臭氧浓度的影响效果更显著;④添加Si-N:Fe及Si-N:Fe/Al2O3两种催化剂的非均相催化臭氧化降解草酸反应与二阶降解反应拟合度最高,且反应速率常数较单纯臭氧提高了个1~2个数量级,对草酸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74.6%、85.7%,较单纯臭氧的作用效果提高了57%、68.17%,且草酸矿化程度高,相比蜂窝陶瓷与三价铁离子均有更好的催化效果。通过非均相催化臭氧化反应降解草酸实验的研究,发现本研究所使用的改性氮化硅系列催化剂能够有效提高草酸的降解效率,研究成果为中试及进一步工程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氮化硅催化剂的进一步优化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前言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概述第12-26页
    1.1 水污染现状及危害第12-13页
        1.1.1 水污染现状第12页
        1.1.2 水污染危害第12-13页
    1.2 废水处理技术第13-14页
        1.2.1 传统废水处理技术第13页
        1.2.2 高级氧化技术(AOPs)第13-14页
    1.3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技术第14-20页
        1.3.1 臭氧的性质及反应机理第14-17页
        1.3.2 催化剂的特性及反应机理第17-20页
    1.4 紫外光、超声波协同催化臭氧化第20-21页
        1.4.1 紫外光(UV)特性及光催化机理第20页
        1.4.2 超声波(US)特性及超声空化机理第20-21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4页
        1.5.1 国内研究现状第21-22页
        1.5.2 国外研究现状第22-24页
        1.5.3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24页
    1.6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1.6.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6.2 研究目标第25页
        1.6.3 研究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6-38页
    2.1 实验材料第26-27页
        2.1.1 实验药品第26页
        2.1.2 实验仪器第26-27页
        2.1.3 非均相反应催化剂来源第27页
    2.2 目标污染物的选择第27-28页
    2.3 催化剂的特性表征方法第28-30页
        2.3.1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量散布光谱仪(EDS)第28页
        2.3.2 微波消化系统(MW)及感应耦合电浆光谱仪(ICP)第28页
        2.3.3 X-ray粉末绕射仪(XRD)第28页
        2.3.4 比表面积分析仪(BET)第28-29页
        2.3.5 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第29页
        2.3.6 表面零电荷点(pH_(pzc)第29-30页
    2.4 催化剂的金属析出实验第30页
        2.4.1 实验方法第30页
        2.4.2 体系中析出铁离子的测定第30页
    2.5 水中溶解臭氧的分解反应第30-31页
        2.5.1 实验方法第30-31页
        2.5.2 水中溶解臭氧浓度分析第31页
    2.6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反应第31-35页
        2.6.1 实验方法及设计第31-32页
        2.6.2 臭氧的产生及气相浓度分析第32-33页
        2.6.3 体系中草酸浓度分析第33页
        2.6.4 体系中总有机碳(TOC)浓度分析第33页
        2.6.5 实验参数的改变第33-35页
        2.6.6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测试第35页
    2.7 UV协同催化效果测试第35-36页
    2.8 US协同催化效果测试第36-37页
    2.9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68页
    3.1 催化剂的特性分析第38-44页
        3.1.1 晶相结构、成分第38-42页
        3.1.2 比表面积及表面零电荷点第42页
        3.1.3 催化剂的金属析出特性第42-44页
    3.2 水中溶解臭氧的分解反应第44-45页
    3.3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反应第45-59页
        3.3.1 催化剂对草酸的吸附第45页
        3.3.2 草酸与单纯臭氧的反应第45-47页
        3.3.3 氢氧自由基抑制剂的添加第47-49页
        3.3.4 催化剂添加剂量的影响第49-50页
        3.3.5 进流臭氧浓度的影响第50-52页
        3.3.6 催化剂不同粒径的影响第52-53页
        3.3.7 溶液pH的影响第53-55页
        3.3.8 两种催化剂效果比较第55-57页
        3.3.9 草酸的矿化程度第57-59页
    3.4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测试第59-62页
    3.5 UV协同催化降解草酸的测试第62-63页
    3.6 US协同催化降解草酸的测试第63-65页
    3.7 本章小节第65-68页
第4章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式的探讨第68-74页
    4.1 常用反应速率方程第68页
    4.2 水中溶解臭氧分解反应第68-70页
    4.3 R_(CT)值计算与催化剂吸附作用(R_Ⅱ)第70-71页
    4.4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降解草酸反应第71-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74-76页
    5.1 结论第74-75页
    5.2 建议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作者简介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761893,这篇论文共8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4.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1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