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基于“建元”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分析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论文 次贷危机论文 “建元2005-1”论文 “建元2007-1”论文
论文详情
随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衰退的步伐接踵而至。金融业遭到了严重的冲击,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在次贷危机中。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手段——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它是能够有效解决流动性问题的途径,同时也可以作为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将会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是亟需促进发展的工作之一。然而如何实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成为我国讨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展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2005年12月,中国建设银行发行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此举对于我国金融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一举打开了国内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缺口。中国建设银行(简称建行)于2007年12月再次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尽管两次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距离国外成熟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仍有很大距离,但它仍成为了我国在实践住房抵押贷款实践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如今,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第三次试点即将启动,此次试点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及对比分析的手段,首先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然后基于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的“建元2005-1”与“建元2007-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阐述目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情况。再次,从次贷危机的经验出发,将中国和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对比,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对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给出建议和对策。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4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文献综述第9-12页
        1.2.1 国外文献综述第9-10页
        1.2.2 国内文献综述第10-12页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述第12页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第12-14页
2.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案例分析第14-24页
    2.1 我国资产证券化概况(以“建元2005-1”为例)第14-16页
    2.2 “建元2005-1”与“建元2007-1”的对比分析第16-22页
        2.2.1 发行目的第17页
        2.2.2 产品规模与结构第17页
        2.2.3 交易参与机构第17-19页
        2.2.4 资产池组建第19-20页
        2.2.5 产品设计和信用评级标准第20页
        2.2.6 特殊目的载体(SPV)第20页
        2.2.7 利率第20-21页
        2.2.8 交易方式第21页
        2.2.9 性价比第21-22页
    2.3 对“建元2005-1”产品的总结第22-24页
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中美比较——来自次贷危机的经验第24-32页
    3.1 购房者第24-26页
    3.2 贷款发放机构第26-28页
    3.3 特殊目的机构(SPV)第28-29页
    3.4 金融监管者第29-32页
4. 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建议第32-41页
    4.1 进一步明确目标取向第32页
    4.2 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中推进金融创新第32-33页
    4.3 完善制度框架设计第33-36页
        4.3.1 完善参与主体的设计第33-34页
        4.3.2 完善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体系第34-36页
        4.3.3 建立风险定价标杆第36页
    4.4 积极防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第36-40页
        4.4.1 积极防范提前偿付风险第36-37页
        4.4.2 积极防范政策和法律风险第37-38页
        4.4.3 积极防范违约风险第38-40页
    4.5 完善信息披露的对策第40-41页
        4.5.1 增强语言的严谨性第40页
        4.5.2 建立内部共享机制第40页
        4.5.3 提高信息披露的时效性第40页
        4.5.4 开启信息披露问责制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后记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4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590093,这篇论文共4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3.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