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粗骨料高浓度充填理论研究与应用

粗骨料论文 高浓度充填论文 级配理论论文 堆集密实度论文 充填强度论文 废石-全尾砂论文
论文详情
传统采矿模式下,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尾砂和冶炼弃渣等占我国工业固体废料排放量的85%左右。大量矿山固体废料堆放地表易造成严重污染、诱发泥石流、尾矿溃坝事故。根据现代采矿理念,固体废料充填工艺是解决矿山废尾排放的最有效途径,是绿色采矿的主体支撑技术。但是,目前粗骨料管输充填工艺在矿山应用很少,并且关于管输条件下粗骨料级配、浓度与强度设计等方面研究也基本空白。实际上在充填料浆中骨料、水泥和水三者之间存在最优配合比,以达到最低成本、最高强度和最适宜的输送浓度,此外矿山固体废料胶结充填应满足“高浓度、高流态、自密实、低成本”的特点。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充填骨料级配理论、浓度与强度模型等,并开发了下向水平分层进路式采矿废石-全尾砂高浓度管输充填技术。论文通过对矿山充填骨料和混凝土骨料级配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指出可应用泰波(Talbol)法进行矿山单一粗粒级充填骨料的级配分析和优化,并对金川现用棒磨砂的级配及棒磨砂高浓度料浆的配合标准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金川现用-5mm棒磨砂级配不好且充填料浆配合比不合理是棒磨砂高浓度自流充填水泥用量大而充填质量差的核心原因,成果为金川矿山改进棒磨砂充填设计奠定了基础。基于充填骨料的堆集填隙效应,分析并建立了两种充填骨料、三种骨料以及多种骨料的堆集密实度模型,并给出了最优配合比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实验结果证明所建的模型是科学的,该模型可有效解决坑采矿山废石与全尾砂等粗、细充填骨料的级配适应性难题。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充填强度模型,模型的优点是综合考虑了骨料、水泥和水对强度的影响,并且有利于回归分析。基于金川矿山充填系统平台开发了下向水平分层进路式采矿废石-尾砂高浓度管输充填技术,实现了高浓度、高流态、自密实与低成本充填。该项技术是集高浓度和膏体充填优势于一体,而成本低廉的矿山废石充填新技术。针对金川矿山充填骨料来源和现状,研究得出戈壁砂破碎性相对较好,指出了采用细碎方式增大棒磨砂粒度至-8mm,改“磨”为“破”是完全可行的,为金川矿山全面推广应用戈壁粗骨料和采掘废石进行充填及大幅度降低充填成本奠定了基础。废石和尾砂是矿山企业的大宗工业废料且不存在来源不足问题,如何高效利用废石和尾砂进行充填采矿是采矿界的前沿性课题。本文研究建立的充填骨料级配模型、浓度与强度模型解决了粗骨料高浓度管输充填技术的应用基础难题;开发的废石-尾砂高浓度管输充填新技术,可为矿山实现废石与全尾砂的充填、达到零排放目标及实现绿色采矿提供了理论和应用技术支撑。此外,实践证明由于采用粗粒级骨料,可大大降低充填成本,能使绝大多数矿山用得起。因此,本文研究成果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8页
    1.1 传统采矿模式第10-14页
        1.1.1 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破坏第10-13页
        1.1.2 废料排放造成的环境破坏第13页
        1.1.3 安全隐患第13-14页
    1.2 现代采矿模式第14-16页
    1.3 绿色采矿与充填技术第16-18页
        1.3.1 充填采矿技术的减排功能第16-17页
        1.3.2 充填采矿技术的消除地表下沉与改善采矿应力环境功能第17页
        1.3.3 充填采矿技术的低贫损开采功能和远景资源保护功能第17-18页
    1.4 矿山固体废料充填工艺应用现状第18-22页
    1.5 论文研究内容第22-28页
        1.5.1 粗骨料管输充填技术应用基础难题第22-24页
        1.5.2 金川公司充填现状与需求第24-26页
        1.5.3 论文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金川棒磨砂的级配与充填浓度分析第28-46页
    2.1 混凝土骨料级配研究现状第30-36页
        2.1.1 n法——最大密度曲线理论第30-32页
        2.1.2 粒子干涉理论第32-33页
        2.1.3 k法第33-34页
        2.1.4 i法第34-35页
        2.1.5 Superpave法第35-36页
    2.2 金川现用棒磨砂的级配分析与评价第36-39页
    2.3 金川棒磨砂高浓度料浆配合比的分析与评价第39-42页
    2.4 粗粒级棒磨砂的粒级选择第42-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两种充填骨料堆集密实度模型与应用第46-62页
    3.1 骨料堆集密实度第46-48页
    3.2 两种骨料堆集密实度模型第48-50页
        3.2.1 颗粒的空间填隙效应第48-49页
        3.2.2 两种骨料堆集密实度模型第49-50页
    3.3 两种骨料堆集密实度数模型应用第50-61页
        3.3.1 金川废石+全尾砂堆集密实度实验第51-57页
            3.3.1.1 废石与全尾砂材料性质第51-54页
            3.3.1.2 废石+全尾砂堆集密实度实验第54-57页
        3.3.2 金川废石+棒磨砂堆集密实度实验第57-59页
        3.3.3 金川棒磨砂+全尾砂堆集密实度实验第59-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多种骨料堆集密实度模型第62-72页
    4.1 三种骨料堆集密实度模型第62-64页
    4.2 多种骨料堆集密实度模型第64-66页
    4.3 多种骨料堆集密实度模型函数的求解第66-68页
    4.4 废石+棒磨砂+全尾砂堆集密实度实验第68-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胶结体抗压强度模型与多因素影响关系研究第72-95页
    5.1 胶结体强度的影响因素第74-81页
        5.1.1 骨料堆集密实度对胶结体强度的影响第76-77页
        5.1.2 水灰比对胶结体强度的影响第77页
        5.1.3 灰砂比对胶结体强度的影响第77-81页
    5.2 胶结体强度多因素非线性模型第81-84页
        5.2.1 多因素非线性模型第81页
        5.2.2 强度模型的回归统计法第81-84页
    5.3 戈壁砂强度回归模型第84-85页
    5.4 废石—全尾砂强度回归模型第85页
    5.5 棒磨砂—全尾砂强度回归模型第85-86页
    5.7 本章小结第86-95页
第六章 废石—全尾砂高浓度管输充填技术与应用第95-114页
    6.1 废石-全尾砂充填料浆配比第95-97页
    6.2 废石—全尾砂充填料浆的制备流程第97-99页
    6.3 泵压管输系统与参数测定第99-100页
        6.3.1 泵压管输系统第99-100页
        6.3.2 试验参数测定第100页
    6.4 废石-全尾砂料浆搅拌与输送启动第100-101页
    6.5 充填料浆管输沿程阻力第101-107页
        6.5.1 充填料浆管输沿程阻力模型第103-105页
        6.5.2 废石-全尾砂料浆管输流变特性第105-107页
    6.6 进路内废石-全尾砂充填料浆的流动特性第107-110页
        6.6.1 废石充填料浆的流动性第107-109页
            6.6.1.1 坍落度第107-108页
            6.6.1.2 进路内料浆的流动特性第108-109页
        6.6.2 工业试验充填进路脱水情况第109-110页
    6.7 工业胶结体强度第110-112页
    6.8 成本比较第112-113页
    6.9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结论与创新点第114-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2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果第12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292,这篇论文共12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6.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1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