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为例

“两型社会”论文 武汉城市圈论文 体制机制论文
论文详情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2007年12月获得国务院批准并加以实施。“两型社会”建设是国家整体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聚焦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深入分析“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制度创新理论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并结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案例分析,提出“两型社会”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若干建议。全文分八大部分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体制机制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章,介绍论文研究背景,阐明研究目的和意义;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出论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提出论文研究的可能创新成果。第二章,阐述“两型社会”的理论基础。系统分析了“两型社会”的形成历史,在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与“两型社会”建设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上述理论的统领思想对“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意义。第三章,从人口状况、资源状况、环境状况、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制度选择等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由此提出“两型社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理性选择。第四章,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与教训,以此论证“两型社会”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第五章,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总结得出“两型社会”是中国对国际经验与教训借鉴的必然选择。第六章,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分析,论证体制机制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重点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第七章,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为例,选取“华新模式”、“新冶钢模式”、“武汉水专项”和“仙洪试验区”四个案例,实证分析和总结了“两型社会”建设“武汉模式”的经验。第八章,提出“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建议:通过捆绑“生产企业、需求市场、科教资源和政府资源”的体制机制创新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通过“大-中-小”循环相互结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还利于民、还权于民”的体制机制创新约束政府行为,实现自然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环保制度的科学化;通过“设立环保警察和环保法庭”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9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19页
        一、研究背景第16-17页
        二、研究意义第17-19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第19-25页
        一、国外学者研究评述第19-22页
        二、国内学者研究评述第22-25页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8页
        一、研究内容第25-26页
        二、研究框架与思路第26-27页
        三、研究方法第27-28页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可能创新点第28-29页
第二章 "两型社会"的理论基础第29-47页
    第一节 "两型社会"理论的形成及提出第29-34页
        一、"两型社会"概念的形成及提出第29-33页
        二、"两型社会"的概念第33页
        三、"两型社会"的内涵第33-34页
    第二节 "两型社会"的理论基础第34-47页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4-37页
        二、循环经济理论第37-38页
        三、生态经济理论第38-41页
        四、科学发展观第41-47页
第三章 "两型社会"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理性选择第47-64页
    第一节 科学的国情观第47-48页
    第二节 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第48-62页
        一、中国人口状况第48-50页
        二、中国资源状况第50-53页
        三、中国环境状况第53-57页
        四、中国发展阶段第57-59页
        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选择第59-62页
    第三节 "两型社会"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理性选择第62-64页
第四章 "两型社会"建设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科学总结第64-79页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第64-70页
        一、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第64-68页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第68-70页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第70-77页
        一、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第70-74页
        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教训第74-77页
    第三节 "两型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第77-79页
第五章 "两型社会"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教训借鉴第79-94页
    第一节 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79-81页
        一、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79页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79-81页
    第二节 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状况第81-85页
        一、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第81-83页
        二、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状况第83-85页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第85-91页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状况第85-88页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状况第88-91页
    第四节 两类国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比较第91-92页
    第五节 "两型社会"是国际经验与教训借鉴的必然选择第92-94页
第六章 建设"两型社会"重在体制机制创新第94-110页
    第一节 体制、机制与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第94-100页
        一、体制、机制与制度含义辨析第94-95页
        二、机制的本质及其与体制、制度的关系第95-96页
        三、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试验第96-100页
    第二节 制度创新理论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第100-104页
        一、国家工业化的发动因素第100-102页
        二、熊彼特制度创新理念第102页
        三、诺斯制度创新理论第102-104页
        四、制度创新理论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第104页
    第三节 体制机制创新的历史必然第104-107页
    第四节 国家设置试验区的根本目的第107-108页
    第五节 现阶段体制机制创新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动力第108-110页
        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印证了体制机制创新的巨大作用第108-109页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印证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作用第109-110页
第七章 武汉城市圈体制机制创新的案例分析第110-124页
    第一节 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九大体制机制创新第110-112页
    第二节 武汉城市圈体制机制创新的案例分析第112-122页
        一、华新模式第112-113页
        二、新冶钢模式第113-115页
        三、武汉水专项第115-118页
        四、仙洪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样板区第118-122页
    第三节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支撑与保障第122-124页
第八章 "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建议第124-132页
    第一节 实施"四大捆绑"的节能环保产业创新体制机制第124-126页
        一、通过产业市场供给方的捆绑组成节能环保大集团第124-125页
        二、通过产业市场需求方的捆绑实现总承包总委托第125页
        三、通过科教资源的捆绑做成节能环保大平台第125页
        四、通过政府政策资源的捆绑导向节能环保大产业第125-126页
    第二节 实施新构架下的循环经济创新体制机制第126-128页
        一、构建"大-中-小"相互结合的循环经济新构架第126-127页
        二、新构架下的循环经济创新体制机制第127-128页
    第三节 实施"还利于民、还权于民"的环境保护创新体制机制第128-131页
        一、中国现行环保制度弊端的反思第128-129页
        二、构建"还利于民、还权于民"的环境保护新体制第129-131页
    第四节 设立环保警察和环保法庭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4页
附录一 国务院关于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方案的批复第144-146页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第146-147页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第147-148页
后记第148-14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760292,这篇论文共14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4.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4.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