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性能及菌群分析

微生物燃料电池论文 短程硝化反硝化论文 同步硝化反硝化论文 优势菌群论文 好氧反硝化菌论文
论文详情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因其能实现处理废水和回收电能的双重作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探讨MFC阴极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性能,本试验采用双室MFC处理模拟废水,氨氮浓度为480 mg/L和COD浓度为300 mg/L的模拟废水进入阳极室后,出水再流入阴极进行脱氮处理。试验研究了不同溶解氧浓度下短程硝化反硝化MFC、好氧阴极同步硝化反硝化MFC处理模拟废水的脱氮效果和优势菌群,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间歇曝气,保持溶解氧浓度在0.5–1 mg/L,在MFC阴极室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阴极室内硝化作用明显,硝化率达到63%。反硝化反应不但有异养反硝化,还有电极反硝化,总氮去除率达到30%。(2)采用连续曝气,保持溶解氧(DO)浓度在3–4.2 mg/L,在MFC阴极逐步实现了好氧同步硝化反硝化。在此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自养硝化菌逐渐淘汰,好氧反硝化菌逐渐占据优势,导致电压、库伦效率升高,但总氮去除率有所下降。表明好氧反硝化菌(Aerobic denitrifying bacterium,ADB)有利于实现高电压,而传统的异养型反硝化菌更有利于总氮的去除。连接不同外电阻时的MFC脱氮和电能输出试验结果表明,外阻为50Ω时的氧化亚氮产量及总氮去除率比100Ω要高,其说明ADB主导的电极反硝化存在于阴极室中。因此推断电极产生的充足电子可能有利于ADB在低碳环境(碳氮比<1)下的生存。(3)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测序(PCR-DGGE)考察了两个不同阶段(不同DO浓度)MFC阴极室的优势菌群。DO的升高导致优势菌群由自养型硝化菌和兼性异养菌到ADB的演替。当溶解氧浓度在0.5–1 mg/L时,MFC阴极室以厌氧发酵、缺氧反硝化反应为主,此时MFC处于短程硝化反硝化阶段。当溶解氧浓度在3–4.2 mg/L时,MFC阴极室以好氧硝化反硝化反应为主。此时MFC处于好氧同步硝化反硝化阶段,MFC好氧阴极可能有利于ADB的生长。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氮素污染的现状及危害第9-10页
    1.3 传统的生物脱氮技术第10-11页
    1.4 新型的生物脱氮技术第11-13页
        1.4.1 短程硝化反硝化第11-12页
        1.4.2 同步硝化反硝化第12-13页
    1.5 微生物燃料电池概述第13-17页
        1.5.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结构与组成第13-15页
        1.5.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5-16页
        1.5.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分类第16-17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第17-20页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7-19页
        1.6.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2.1 实验装置第20页
    2.2 实验运行第20-21页
    2.3 实验方法第21-24页
        2.3.1 化学分析方法第21-22页
        2.3.2 菌群分析的生物学分析方法第22-23页
        2.3.3 电化学分析方法第23-24页
第三章 短程硝化反硝化MFC的脱氮产电研究第24-29页
    3.1 实验运行第2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24-27页
        3.2.1 短程硝化反硝化启动过程中MFC脱氮研究第24-25页
        3.2.2 溶解氧对MFC产电及N2O产量的影响第25-27页
    3.3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四章 好氧阴极同步硝化反硝化MFC的脱氮及产电研究第29-35页
    4.1 实验运行第29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29-34页
        4.2.1 连续运行期间MFC脱氮研究第29-31页
        4.2.2 高温对MFC脱氮产电性能的影响第31-33页
        4.2.3 不同外阻MFC的脱氮性能及产电情况第33-34页
    4.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五章 阴极室微生物菌群的研究第35-46页
    5.1 实验运行第35-38页
        5.1.1 主要仪器第35页
        5.1.2 步骤第35-38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38-45页
        5.2.1 低溶解氧和高温对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第38-39页
        5.2.2 高溶解氧和高温对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第39-43页
        5.2.3 阴极室反应机制第43-45页
    5.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结论与建议第46-48页
    结论第46-47页
    建议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687191,这篇论文共5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6.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8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