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杆菌属CB6菌株的鉴定及菌株选育的初探

Xenorhabdusnematophila论文 分类鉴定论文 16SrDNA论文 系统进化论文
论文详情
存在于昆虫病原线虫肠道内的共生菌,经细菌学家鉴定,将其归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近年来研究表明,其代谢产物可产生多种有生物活性的新结构物质,使其成为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一类新型生物资源。我国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资源丰富,已分离获得了较多的共生菌菌株,而对共生菌的分类研究十分缺乏,至今尚未见有系统分类鉴定共生菌的报道。国际上对共生菌已定名的两个属为: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和光杆状菌属(Photorhabdus),属下共有八个种。 菌株CB6是从我国本土分离的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的共生菌,已有研究揭示其代谢产物有很好的杀虫、抑菌、抗癌等生物活性,但其分类地位尚不清楚,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此菌,本论文对该菌株开展了分类鉴定、基本发酵条件测定和诱变育种三项研究。通过测定CB6菌株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G+C mol%含量以及16S rRNA序列,在国内首次运用多相分类的方法对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进行系统分类,确定了菌株CB6的分类学地位,定名为Xenorhabdus nematophila CB6。同时还测定菌株在液体培养时的发酵条件以及不同的诱变方法对CB6的作用效果,以探讨高产菌株选育的可行性,为以后该菌株的诱变育种提供数据参考。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菌株CB6革兰氏染色为阴性,长杆状,菌体大小为:0.5~0.9×2.1~7.3μm,周生鞭毛,不产生芽孢,不产生生物荧光,可在细胞中观察到折射性颗粒。菌株具有二型性,Ⅰ型菌在NBTA平板上可吸收染料BTB形成蓝色菌落,Ⅱ型菌不能吸收BTB。不能还原硝酸盐,H2O2酶、脲酶、磷酸酶反应为阴性,不能水解七叶苷,不能利用水杨苷、甘油产酸。对大蜡螟具有很强注射毒性,LD50仅为3—10个菌体;对多种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抑菌活性。这些主要特征与嗜线虫致病杆菌(X.nematophila)种的表型特征描述基本一致。 2.采用热变性温度法测得菌株CB6的G+Cmol%含量为43.7%,而嗜线虫致病杆菌(X.nematophila)的模式菌株ATCC 19061的G+C mol%含量为43.4%,二者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3.经PCR扩增其16S rDNA,测定16S rDNA的全序列长度为1495个碱基。利用DNAMAN 4.0软件的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进行多序列同源性分析,用 摘 要 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菌株 CB6在系统进化树 上和嗜线虫致病杆菌(X nematophila)种内的菌株形成一个聚类群。 综合菌株 CB6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ryfAI mol%含量和 165 iLNA序列 分析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菌株CB6应是X nempila种内的一个菌株,并命 名为Ah,lomaDmLsW删皿勾呐ila CB6。4.测定了菌株CB6在摇瓶培养时的基本发酵参数,结果表明抑菌活性物质的产生 和菌体的生长基本同步,在0.5%一8刀%接种量范围内对抑菌活性物质的产生 无显著影响。培养基的 pH在 6.5—7.0,通气量以 500Inl三角瓶的装量为 150llil 时,最利于抑菌活性物质的产生。5.经多种诱变因子对菌株CB6的诱变作用测试,发现其对紫外线、亚硝酸、亚硝 基肌等诱变剂均比较敏感,用紫外线照射 30秒以上、或经亚硝酸处理 10分钟 就可以对菌株造成99.9%以上致死率,用0,5%LICI和紫外线复合处理可以获 得较高的正突变率。但所筛选到的正突变菌株的遗传很不稳定,极易发生回复 突变,经连续传代三次之后,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水平又恢复到出发菌株。对 CB6菌株的初步诱变结果似乎说明,一般的细菌选育诱变技术不太适合该菌株 的遗传改良,改造此类共生菌菌株可能用细胞工程技术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更为 适宜。 本论文对菌株CB6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将其命名为Xenorhabdusnem卿hila CB6,测定了该菌株的摇瓶发酵基本条件,并初步探讨了各种诱变方法对CB6的诱变效果,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菌株提供基础数据。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页
第一章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分类研究进展第12-27页
    一. 共生菌的分类地位概况第13-15页
    二. 共生菌分类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5-21页
        1. 共生菌归在肠杆菌科下的分歧第16页
        2. 共生菌属间分类的分歧第16-18页
        3. 致病杆菌(Xenorhabdus)属下的分类第18-20页
        4. 光杆状菌(Photorhabdus)属下的分类第20页
        5. 我国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三. 共生菌分类中应用的微生物分类方法第21-25页
        1. 表观分类第21-23页
        2. 数值分类(Numerical classification)第23页
        3. 化学分类(Chemo taxonomy)第23-24页
        4. 分子分类(Molecular taxonomy)第24-25页
        5. 多相分类(Polyphasic taxonomy)第25页
    四. 共生菌分类研究的展望第25-27页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CB6菌株的分类鉴定第29-69页
    第一节 形态及生理特征的测定第30-37页
        一. 材料和方法第30-34页
            1. 菌株第30页
            2. 培养基第30页
            3. 试剂第30-31页
            4. 仪器第31-32页
            5. 个体形态观察第32-33页
            6. 培养及生理特征第33-34页
        二. 结果与分析第34-37页
            1. 形态特征第34页
            2. 培养及生理特征第34-37页
    第二节 生化特征的测定第37-51页
        一. 材料与方法第37-47页
            1. 菌株及供试昆虫第37-38页
            2. 试剂第38-39页
            3. 生化特性的测定第39-46页
            4. 对大蜡螟幼虫的注射致病力第46-47页
            5. 抑菌活性第47页
        二. 结果与分析第47-51页
            1. 生化特征第47-49页
            2. 对大蜡螟的注射致病性第49页
            3. 菌株CB6-Ⅰ对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抑菌活性第49-51页
    第三节 DNA G+C mol%含量的测定第51-55页
        一.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1. 菌株第51-52页
            2. 试剂第52页
            3. 仪器第52页
            4. 总DNA的提取第52-53页
            5. DNA G+C mol%的测定第53页
        二. 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第四节 16S rRNA序列测定及分析第55-67页
        一. 材料与方法第55-62页
            1. 菌株第55页
            2. 试剂第55-57页
            3. 仪器第57页
            4. 细菌总DNA的提取第57页
            5. PCR扩增16S rDNA序列第57-58页
            6.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玻璃奶法)第58-59页
            7. 连接反应第59页
            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59-60页
            9. 转化第60页
            10. 质粒DNA的提取第60页
            11. PCR检测阳性克隆第60-61页
            12. 序列测定第61页
            13. 测序结果分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61-62页
        二. 结果与分析第62-67页
            1. 总DNA的提取及PCR扩增产物第62页
            2. 菌株CB6的16S rRNA序列第62-64页
            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64-67页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第67-69页
第三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CB6的菌株选育第69-86页
    第一节 菌株CB6的发酵条件的测定第71-76页
        一. 材料第71页
            1. 菌株第71页
            2. 培养基第71页
            3. 仪器第71页
        二. 方法第71-73页
            1. 生物效价的测定第71-72页
            2. 种子培养液第72页
            3. 发酵生长曲线的测定第72页
            4. 接种量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第72页
            5. 培养液起始pH值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第72页
            6. 通气量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第72-73页
        三. 结果与分析第73-76页
            1. 发酵生长曲线第73页
            2. 接种量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第73-74页
            3. 培养液起始pH值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第74-75页
            4. 通气量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第75-76页
    第二节 嗜线虫致病杆菌CB6菌株选育的探讨第76-84页
        一. 材料第76页
            1. 菌株第76页
            2. 试剂第76页
            3. 仪器第76页
        二. 方法第76-79页
            1. 生物效价测定方法第76-77页
            2.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7页
            3. 细胞悬浮液的制备第77页
            4. 紫外线(UV)处理第77-78页
            5. 氯化锂(LiCl)处理第78页
            6. 亚硝酸(NA)处理第78页
            7. 亚硝基胍(NTG)处理第78页
            8. 紫外线与LiCl的复合处理第78-79页
            9. 累加诱变处理第79页
            10. 突变株遗传稳定性测定第79页
        三. 结果与分析第79-84页
            1.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9页
            2. 紫外线处理第79-80页
            3. LiCl处理第80-81页
            4. 亚硝酸处理第81页
            5. 亚硝基胍处理第81页
            6. 复合处理第81-82页
            7. 累加诱变处理第82页
            8.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第82-84页
    第三节 讨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416591,这篇论文共9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9.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8.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