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损生物惰性附着材料的设计与构筑

海洋环境论文 环境友好论文 防污材料论文 有机硅弹性体论文 生物附着论文
论文详情
本论文针对现有海洋防污涂层中的重金属防污剂对海洋生态环境会造成较为严重破坏,迫切需要发展对环境友好防污材料与技术的背景,开展了利用生物在附着过程中对材料自主选择性行为以及降低生物体与材料间作用力进行防污的生物惰性附着材料研究。论文从材料物理、化学及结构特性对生物附着的影响规律和机制探讨出发,提出了利用控制材料自身特性参数设计生物惰性附着材料的构建方法,并建立了关键特性参数耦合材料的制备和实现方法。研究结果为对环境友好防污材料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材料的表面能对不同生物的附着行为影响规律不同:硅藻在材料表面的附着强度会随着材料表面能的降低而增大;石莼孢子在材料表面的附着强度会随着材料表面能的降低而减小。表面能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对生物体分泌的粘液在材料表面的铺展面积的影响,不同生物的分泌粘液性质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多种生物共存的污损生物群落来讲,单一依靠表面能进行防污是不可能的。(2)材料的弹性模量对不同生物的附着行为影响规律相同:硅藻、石莼孢子的静态附着不受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但两种生物的动态脱附情况受材料的弹性模量影响显著,脱附率都会随着材料弹性模量的降低而增加,并且脱附率与有机硅材料弹性模量的1/2次方成线性关系。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较低的弹性模量会使得材料表面更容易产生变形,形成横向收缩,从而进一步降低生物体的附着面积,并形成水流冲刷作用应力集中点,显著降低生物体脱附所需的临界作用力,提高脱附率。(3)材料表面修饰的双电性离子分子的不同参数对生物附着行为具有不同影响规律:修饰分子的堆积密度对生物的静态附着及动态脱除情况均无显著性影响;修饰分子的链段长度对生物的静态附着及动态脱除性能均影响显著,随着链段长度的增加,生物的静态附着数量减少,脱除率呈现先降低后大幅增加的趋势。其作用机制是相对于PDMS,修饰分子使得水分子与PDMS材料表面形成水化层的能垒降低,而水分子脱离表面的能垒变高,从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水膜,起到了对附着生物的屏障作用,同时修饰分子的链段空间位阻作用也是影响生物附着的因素之一。(4)材料表面的微结构特征对生物附着具有显著的影响:微结构的结构形态、尺寸、间距、高度等都对生物附着行为具有影响。论文中通过研究,建立了可以涵盖上述各因素的结构特征表征参数TPW。对硅藻在微结构表面的附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对硅藻附着的抑制率Y%与TPW值间符合对数关系Y%=(60.92-14.6ln(TPW))×100%。随着TPW值的增加,对硅藻附着的抑制率减少,而TPW值越小,对硅藻附着的抑制率越大。其作用机制是微结构影响到污损生物及其分泌的粘液与材料间的接触面积。TPW越小,附着面积越小,污损生物在材料表面的附着力也会越小,从而生物难于附着且更容易脱附。(5)形成了利用材料自身特性参数耦合进行生物惰性附着材料设计的依据:通过探讨不同材料特性参数之间对生物附着行为的协同效应,发现物理、化学和结构特性协同对硅藻生物附着的静态抑制率和动态脱除率之间的关系分别如下:抑制率Y%=(81.5-9.40TPW-0.266E+0.0138n)×100%,脱附率T%=(82.3-4.60TPW-14.1E1/2+0.0614n)×100%,其中TPW为结构特征参数,E为弹性模量,n为所修饰双电性离子分子的链段长度;据此可以依据所需要的抑制率和脱除率应用性能指标来构建材料的不同特性参数,提出相应参数的可设计范围。(6)建立了多特性参数耦合的生物惰性附着材料制备方法:通过分子自组装-粒子溶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对材料表面微结构特征参数TPW进行有效调控的化学技术途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弹性模量E、修饰双离子性分子的链段长度n、结构特征参数TPW三因素协同的多特性参数耦合的材料制备方法。对制备材料的测试结果表明,材料的各特性参数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设计材料的污损生物附着静态抑制率和动态脱除率也基本与设计性能指标一致,二者的测量值与设计值间偏差分别为0.5%和1.3%。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6页
    1.1 生物污损的发生及危害第13-15页
    1.2 对环境友好防污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5-23页
        1.2.1 仿生防污材料第17-20页
        1.2.2 超亲水和超疏水表面的构建第20-21页
        1.2.3 双亲性表面的构建第21-22页
        1.2.4 纳米防污新材料第22-23页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与方法第23-26页
第二章 材料不同特性对生物附着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制第26-48页
    2.1 实验部分第26-30页
        2.1.1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设备第26-28页
        2.1.2 实验方法第28-30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0-46页
        2.2.1 材料表面微结构特征的微加工技术第30-31页
        2.2.2 材料物理特性的控制方法第31-35页
        2.2.3 材料表面双电离子化学特性的控制方法第35-37页
        2.2.4 结构特性对污损海生物防污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第37-39页
        2.2.5 材料表面结构特性参数的防污机制探讨第39页
        2.2.6 表面能对污损海生物防污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第39-40页
        2.2.7 弹性模量对污损海生物防污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第40-42页
        2.2.8 材料物理特性参数的防污机制探讨第42-43页
        2.2.9 化学特性对污损海生物附着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第43-44页
        2.2.10 材料表面化学双电特性参数的防污机制探讨第44-46页
    2.3 本章结论第46-48页
第三章 材料不同特性间的协同效应第48-60页
    3.1 试验及试验方法第48-51页
        3.1.1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设备第48-50页
        3.1.2 实验方法第50-51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1-58页
        3.2.1 物理特性表面能与弹性模量的协同作用第51-53页
        3.2.2 弹性模量与表面微结构对硅藻的协同防污作用研究第53页
        3.2.3 化学特性与表面能的协同效应第53-56页
        3.2.4 弹性模量、微结构、化学特性的协同效应第56-58页
    3.3 材料防污特性参数的构建第58-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材料结构特性参数的化学控制方法第60-94页
    4.1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设备第60-62页
        4.1.1 实验原材料第60-61页
        4.1.2 仪器设备第61-62页
    4.2 实验方法第6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2-88页
        4.3.1 基体材料表面活化研究第62-66页
        4.3.2 自组装分子基团、反应条件对形貌结构的影响规律第66-71页
        4.3.3 溶蚀粒子及其处理过程对形貌结构的影响规律第71-88页
            4.3.3.1 乳突状微结构表面的制备第71-75页
            4.3.3.2 多孔状微结构的制备第75-86页
            4.3.3.3 自组装分子和溶蚀粒子的控制原则第86-88页
            4.3.3.4 控制方法的验证第88页
    4.4 多特性参数微形貌材料的化学控制方法第88-90页
        4.4.1 表面接枝法第88-90页
        4.4.2 偶联共聚法第90页
    4.5 多特性参数耦合的生物惰性附着材料的设计样品验证第90-91页
    4.6 本章结论第91-94页
第五章 结论第94-97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94-95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95-96页
    5.3 下一步的工作考虑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个人简历第103-104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4页
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第104-10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740590,这篇论文共10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1.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2.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