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JAK2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论文 JAK2基因论文
论文详情
目的: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研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①研究对象:将112例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分为三组。20例PV患者为PV组,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6-66岁。2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6例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共26例作为其他MPD组进行检测。66例其他恶性血液疾病列为对照组,包括3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5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另将5名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PV的诊断标准参照PVSG和WHO制定的标准。②基因组DNA的制备:抽取患者外周血5 ml,常规分离白细胞,用QIAamp DNA mini kit按说明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基因组DNA的终浓度为100-200μg/ml。③PCR引物设计和PCR扩增:根据JAK2 V617F突变所在的第12外显子共设计三条引物,即上游的外侧引物和特异引物两条、下游的一条通用引物。外侧引物扩增片断为364bp,作为内对照,其引物为5’-ATCTATAGTCATGCTGAAAGAGGAGAAAG-3’;特异引物扩增片断长度203 bp,该引物跨越JAK2 V617F(G→T)的突变位点,其3’端的倒数第三位碱基错配设计,以扩增具有JAK2 V617F突变的标本,该特异引物为5’-AGCATTTGGTTTTAAATTATGGAGTATATT-3’;下游的通用引物为5’-CTGAATAGTCCTACAGTGTTTTCAGTTTCA-3’。反应体系为10×缓冲液2.5μl,引物(20μmol/L)1.6μl (包括外侧引物和特异引物、下游通用引物),10mmol/L dNTPs 0.5μl, 25mmol/L MgCl21.4μl, Taq DNA聚合酶0.25μl,DNA模板25 ng,加去离子水至终体积25μl。反应程序为:应用Touch-Down程序,94℃预变性5 min ,94℃变性30s,65-56℃退火40s,72℃延伸30s,10个循环;94℃变性30s,58℃退火40s,72oC延伸30s,33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④琼脂糖凝胶电泳:产物经2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紫外光透视仪分析图像并照相。⑤基因测序:对阳性标本和随机抽取的10例阴性标本,再次分别在与上述相同的反应体系和程序条件下,以外侧引物进行PCR反应。PCR扩增产物经过纯化后,由上海生工生物公司进行测序。将所得到的测序结果与野生型基因序列进行对比。⑥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JAK2 V617F突变检测情况: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发现JAK2 V617F突变阳性标本有203bp和364bp两条条带,而阴性标本只有一条364bp条带。20例PV中有14例存在JAK2 V617F突变(70.0%);40%的ET和33.3%IMF患者JAK2 V617F呈阳性。而AML、ALL、CML和CLL患者均未检测到JAK2 V617F突变现象。5例正常人也为阴性。PV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01,而PV组与其他BCR/ABL阴性MPD组比较, P<0.05。②基因测序: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所发现的阳性标本和所有的阴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基因测序结果与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相一致。③JAK2 V617F突变阳性与阴性PV的临床特征:将20例PV病例根据JAK2 V617F突变发生情况进一步分为JAK2 V617F阳性PV和JAK2 V617F阴性PV两个亚组。JAK2 V617F阳性组男10例、女4例,年龄36-66岁(平均57.6岁), Hb为179.0g/L-217.0 g/L (平均191.4 g/L) , WBC为5.9×109/L -22.6×109/L (平均13.2×109/L), BPC为153.0×109/L -787.0×109/L (平均297.5×109/L) ,Hct为51.0%-67.0%(平均59.1%)。JAK2 V617F阴性组男3例、女3例,年龄42-70岁(平均55.8岁),Hb为185.0g/L-225.0g/L (平均199.3 g/L), WBC为8.0×109/L -14.9×109/L (平均10.3×109/L) ,BPC为163.0×109/L- 246.0×109/L (平均209.7×109/L),Hct为56.0%-70.0%(平均61.7%)。JAK2 V617F阳性PV组脾肿大4例和肝肿大1例、阴性组脾肿大3例、无肝肿大病例,两组所有病例骨髓检查都是三系增生活跃。JAK2 V617F阳性和阴性病人的年龄、性别、外周血象、骨髓检查和肝脾肿大等临床生物学检查结果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比较均为P>0.05)。④JAK2 V617F阳性ET患者的Hb和WBC明显高于阴性患者,羟基脲的治疗效果较好,临床特征与PV患者相似;而JAK2 V617F阴性ET患者则以单纯BPC升高为主。结论:PV患者中JAK2 V617F突变高达70%(14/20例),高于其他MPD(ET和IMF)中的阳性率;而在AML、ALL、CLL、MDS等疾病中均阴性。因此,JAK2 V617F突变是PV患者的特征性标志,可以作为PV的诊断指标。JAK2 V617F阳性与阴性患者之间的临床生物学特征方面则无明显的差异。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0-16页
    参考文献第13-16页
第一部分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JAK2 V617F 基因突变的检测第16-25页
    材料和方法第17-18页
    结果第18-20页
    讨论第20-25页
第二部分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JAK2 V617F 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第25-34页
    材料和方法第25-26页
    结果第26-29页
    讨论第29-34页
结论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41页
综述 JAK2 基因突变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第41-52页
在学期间已发表论文第52-53页
英文缩写及其中文意义第53-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913889,这篇论文共5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6.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7.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