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酸酯类环境激素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急性毒性论文 鲤鱼论文 环境激素论文 过氧化氢酶论文 黄嘌呤氧化酶论文 丙二醛论文 酸性磷酸酶论文
论文详情
邻苯二甲酸酯(PhthahcAcidEsterS, PAES),别名酞酸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作为增塑剂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其潜在的环境激素效应对自然生态及人类健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威胁。本论文选择生态环境中的代表物种鲤鱼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一些用于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分子水平上的生物标志物,如黄嘌呤氧化酶(X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酸性磷酸酶(ACP)与碱性磷酸酶(ALP),研究此类环境激素对鲤鱼机体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结论如下:急性毒性试验表明: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与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半致死浓度(96h-LC50)分别为16.30、37.95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1.63、3.80 mg-L-1; DE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与D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半致死浓度(96 h-LCso)分别为41.50mmg·L-1和7.95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4.15、0.80 mg·L-’。随着暴露时间及浓度的增加,肝脏作为DBP与DEHP作用的重要靶器官,肝脏中XOD、CAT活性及MDA含量变化显著,而当两者联合暴露时,更是加剧了这种变化。DBP、DEHP对鲤鱼体内XOD酶活性的影响是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大和暴露时间的延长持续增加的,并且浓度越高、暴露时间越长这种变化有加剧的趋势。对鲤鱼体内CAT酶活性影响是随时间的延长先诱导后抑制,这是因为在暴露最初阶段,污染物对机体的损伤最为敏感,而机体内CAT活性大大增加,就是为了抵御这种氧化损伤。对机体MDA含量的影响都表现出随浓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DEP与DOP对鲤鱼肝脏及肌肉组织ACP活性的影响趋势相同:均表现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DEP对鲤鱼肝脏及肌肉组织ALP活性的影响表现亦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而DOP对鲤鱼肝脏ALP活性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大而活性降低,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通过急性和慢性毒理试验结果表明:CAT、XOD、MDA、ACP和ALP均可以用来作为酞酸酯类对鲤鱼的早期预警指标和生物标志物。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3页
    1.1 环境雌激素第12-19页
        1.1.1 环境雌激素的定义第12-13页
        1.1.2 环境雌激素的种类第13-15页
        1.1.3 环境雌激素对自然界及人类健康的影响第15-17页
        1.1.4 环境雌激素的作用机理第17页
        1.1.5 环境雌激素的测评方法第17-19页
    1.2 酞酸酯类环境雌激素第19-22页
        1.2.1 酞酸酯类化合物第19-20页
        1.2.2 酞酸酯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第20-22页
    1.3 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第22-31页
        1.3.1 生物标志物定义与分类第22-23页
        1.3.2 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第23-27页
        1.3.3 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意义第27-28页
        1.3.4 常用生物标志物的分类第28-31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第31-33页
第二章 DBP与DEHP对鲤鱼XOD、CAT、MDA活性的影响第33-54页
    2.1 引言第33-34页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34-35页
        2.2.1 试验动物第34页
        2.2.2 仪器与试剂第34-35页
    2.3 试验方法第35-36页
        2.3.1 急性毒性试验第35页
        2.3.2 慢性毒性试验第35-36页
    2.4 指标测定方法第36-42页
        2.4.1 蛋白含量测定第36-37页
        2.4.2 XOD测定方法第37-39页
        2.4.3 CAT测定方法第39-41页
        2.4.4 MDA测定方法第41-42页
    2.5 试验结果第42-51页
        2.5.1 96h-LC50急性毒性试验第42-45页
        2.5.2 DBP与DEHP分别单独作用对鲤鱼肝脏XOD活性的影响第45-46页
        2.5.3 DBP与DEHP分别单独作用对鲤鱼肝脏CAT活性的影响第46-48页
        2.5.4 DBP与DEHP分别单独作用对鲤鱼肝脏MDA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2.5.5 DBP与DEHP分别单一暴露及联合作用对金鲤鱼肝脏XOD、CAT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第49-51页
    2.6 本章小结第51-54页
        2.6.1 讨论第51-53页
        2.6.2 结论第53-54页
第三章 DEP与DOP对鲤鱼酸碱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第54-66页
    3.1 引言第54页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54-56页
        3.2.1 实验材料第54-55页
        3.2.2 仪器与试剂第55-56页
    3.3 试验方法第56页
        3.3.1 急性毒性试验第56页
        3.3.2 慢性毒性试验第56页
    3.4 指标测定方法第56-58页
        3.4.1 蛋白含量测定方法第56页
        3.4.2 ACP测定方法第56-57页
        3.4.3 ALP测定方法第57-58页
    3.5 试验结果第58-64页
        3.5.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第58-61页
        3.5.2 DEP、DOP对酸性磷酸酶的影响第61-63页
        3.5.3 DEP、DOP对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第63-64页
    3.6 本章小结第64-66页
        3.6.1 讨论第64-65页
        3.6.2 结论第65-66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4.1 结论第66页
    4.2 建议与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6885,这篇论文共7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2.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7.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