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

农业景观论文 成都平原论文 景观指数论文 林盘论文 景观格局论文 设计策略论文
论文详情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各地的农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农村的建设、现代农业的引入、河流的整理、城市的扩张使得全国出现了“千村一貌”的情况,传统农业景观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成都平原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耕作区,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农耕文明;同时,成都平原以“林盘”聚落、网络状水系为核心的农业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当前,成都市政府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农业景观的发展。对成都平原农业景观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发掘其特征和价值,理清其演进规律,而且在科学规划农村、城乡统筹发展和集约利用土地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论文系统性地将农村社会学、景观生态学、文化学、景观美学和现象学等相关理论综合应用于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中,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农业景观之中包括自然要素与文化要素,以往的研究之中往往关注于自然要素而对文化要素有所忽略。要使农业景观的地域特征得以延续必须对其文化要素加以保留和发展,而生产生活模式是其文化要素的重要载体,场所精神是其灵魂,在农村规划中应该高度重视。(2)以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形成原因。结果显示:现有的成都平原农田格局是明末清初移民后形成的,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成都平原网络状的水系结构,同时也受当时的土地政策、农民的地缘关系、血缘关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3)揭示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形态特征与演变规律。a)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形态既不同于北方农业景观、也与江南农业景观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水系结构、聚落形态、农田格局上。b)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呈现出一种无序之美,聚落形态是呈林盘——幺店子——场镇——城市这样的结构关系,林盘与农田联系紧密,“随田散居”,农田与网络状的渠网系统紧密结合,呈半湿地状态。c)近三十年成都平原的城市化进程之下,传统的农业景观形态已经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林盘聚落的消失和融合上,影响程度的大小与区位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现代农业的引入使得农业景观呈现出单一化趋势。(4)剖析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价值成都平原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区,其农业景观中蕴含着先辈们几千年改造自然的结晶,融合了多种价值,其中最为主要的有生产生活、生态、旅游、文化、美学这五种价值。(4)初步探寻了农业景观的设计策略。a)在农业景观的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其多重价值的发挥,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实行多维并举的设计策略。尤其是在成都平原农村地区的灾后重建中,不仅要建设物质家园,更要建设精神家园。b)传统农业景观作为一种符号,是千百年来文化的沉淀。在农业景观设计中,提取传统景观符号,可以有效地连接过去和未来,彰显其地域特征。c)成都市要实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应该批判性地吸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摒弃其过于理想化所带来的不足,结合成都市的实际情况继承传统农业聚落离散布局、紧密结合自然的特色。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21页
    1.2 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37页
        1.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6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26-34页
        1.2.3 研究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第34-3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37页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37-40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第40-81页
    2.1 农村社会学第40-42页
        2.1.1 农村社会学的发展第40-41页
        2.1.2 农村社会学在论文研究中的意义第41-42页
    2.2 景观生态学第42-46页
        2.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第42-43页
        2.2.2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理论第43-45页
        2.2.3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第45-46页
    2.3 景观与文化第46-55页
        2.3.1 景观创作具有文化关联性第46-48页
        2.3.2 地域文化对景观的影响第48-51页
        2.3.3 历史文化对景观的影响第51-53页
        2.3.4 其它艺术对景观的影响第53-55页
    2.4 农业景观美学第55-72页
        2.4.1 发展历程及哲学思辨第55-68页
        2.4.2 东西方传统园林美学思想对农业景观的审美评判第68-72页
    2.5 现象学第72-77页
        2.5.1 现象学对聚落与景观的认识第72-73页
        2.5.2 为何选择从现象学的视野审视农村聚落和农业景观第73-76页
        2.5.3 用现象学研究聚落与农业景观的方法第76-77页
    2.6 其它相关理论第77-81页
        2.6.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第77-79页
        2.6.2 符号学与农业景观第79-81页
第三章 农业景观的要素及形态构成第81-104页
    3.1 农业景观的要素第81-91页
        3.1.1 内涵及发展第81-87页
        3.1.2 基本要素第87-89页
        3.1.3 景观格局第89-91页
    3.2 自然景观形态构成第91-94页
    3.3 聚落景观形态构成第94-100页
        3.3.1 农村聚落第95-98页
        3.3.2 形态类型第98-100页
    3.4 生产生活形态与场所精神第100-104页
第四章 成都平原的自然与文化综述第104-119页
    4.1 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第104-107页
        4.1.1 成都平原的地理范围第104-105页
        4.1.2 成都平原的地形地貌第105-107页
        4.1.3 成都平原的气象与水文特点第107页
    4.2 成都平原的社会环境第107-112页
        4.2.1 成都平原历代政区的沿革第107-109页
        4.2.2 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由来及经济发展第109-112页
    4.3 成都平原的农耕文化与地域文化第112-119页
        4.3.1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文化的影响第113-115页
        4.3.2 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第115-116页
        4.3.3 成都平原的农耕文明第116-119页
第五章 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特征第119-140页
    5.1 历史地理特征简述第119-122页
    5.2 农业景观的演进第122-133页
        5.2.1 远古至西晋时期第123-127页
        5.2.2 成汉至南宋时期第127-129页
        5.2.3 元代到近代第129-133页
    5.3 农业景观特征的横向比较第133-140页
        5.3.1 农田景观的比较第133-135页
        5.3.2 聚落形态比较第135-137页
        5.3.3 水系比较第137-138页
        5.3.4 道路比较第138-140页
第六章 成都平原农业景观的价值及其场所精神的体现第140-165页
    6.1 农业景观的价值第140-155页
        6.1.1 农业景观的美学价值第140-145页
        6.1.2 农业景观的生态价值第145-147页
        6.1.3 农业景观的生产与生活价值第147-150页
        6.1.4 农业景观的旅游价值第150-154页
        6.1.5 农业景观的文化价值第154-155页
    6.2 场所精神的体现第155-165页
        6.2.1 农业景观的场所精神第156-162页
        6.2.2 结语:综合的知觉与整体的体验第162-165页
第七章 实例分析第165-212页
    7.1 成都平原城乡统筹下农业景观格局的变化第165-197页
        7.1.1 选取林盘聚落研究的意义第165-166页
        7.1.2 研究区概况第166-168页
        7.1.3 研究数据第168-169页
        7.1.4 研究方法第169-171页
        7.1.5 林盘斑块的提取和景观指数选择第171-172页
        7.1.6 林盘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第172-184页
        7.1.7 城乡统筹形势下的演变分析第184-195页
        7.1.8 演变规律引发的思考第195-197页
    7.2 科技支撑项目示范点场所精神分析第197-212页
        7.2.1、向家河村场所精神分析第198-203页
        7.2.2、熙玉村场所精神分析第203-211页
        7.2.3 小结第211-212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212-234页
    8.1 创新点与结论第212-213页
    8.2 建议第213-233页
        8.2.1 农业景观的设计策略第213-225页
        8.2.2 对于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思考第225-233页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第233-234页
致谢第234-235页
参考文献第235-241页
附表1 彭州市葛仙镇熙玉村村民问卷调查表第241-244页
附表2 彭州市葛仙镇熙玉村集中安置点被占用土地村民问卷调查表第244-246页
附表3 葛仙山镇熙玉村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调查表第246-2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248-24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785,这篇论文共24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74.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24.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