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管理领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实现的基本方式是针对各种公共问题,生产和供给公共物品、管理各种外部效应,最终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公共问题是公共管理的基本渊源和逻辑起点。在区域主义崛起的背景下,发现和界定区域内、区域间各种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是区域公共管理的前提条件。各种“区域公共问题”日渐增多所形成的严峻挑战,凸显了如何有效供给“区域公共物品”的问题。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区域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这些困境的形成,在理论上同样可以依据公用地悲剧、囚徒博弈困境和集体行动的逻辑三个方面来解释,现实中则突出表现在数量供给不平衡、空间供给不均衡两个方面,需提出有效的供给模式选择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区域公共物品的属性和特点入手,结合对供给主体的分析,按照多中心供给模式的分析思路,指明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部门都不能成为独立的供给者,而应当采用多主体供给模式,根据不同区域公共物品自身的特性,选择有效的供给者组合有针对性地来实现区域公共物品的供给,以有效规避单一供给者自身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应明确有效供给的标准,在法律、组织、激励约束、利益调节四个层面做出调整,以恰当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多主体供给的构想。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导论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研究现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在整合一般公共物品和区域公共物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域公共物品的内涵进行剖析,并进而确定其不同的分类标准;第三章分析了现实中区域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按照政策、政府、供给模式三个层面,逐层剖析困境形成的原因;第四章说明了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不能单独包揽区域公共物品供给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多中心供给的理念,点明各种供给方法组合的优劣势所在,并试图通过政府、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的有机协调配合找到有效供给区域公共物品的出路。最后明确了区域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标准,并针对造成供给困境的诸多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保证实现多中心供给模式的构想,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