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构建和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水稻论文 生态条件论文 氮素调控论文 栽培方式论文 群体质量论文 高产群体特征论文 库源构建论文 光
论文详情
生态条件、氮肥调控措施和栽培方式均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各栽培方式适宜的氮肥调控原则和高产机制,对实现肥料的高效利用及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09-2010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代表性水稻品种杂交籼稻Ⅱ优498为材料,研究了温江和汉源两地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下宽窄行栽培、三角形栽培、宽行窄株栽培、抛秧栽培对水稻库源构建、光合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温光条件优越的汉源点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得到改善,抽穗前后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产量性状全面提高是其产量潜力显著增大的原因;高产群体的产量形成方面,温江点表现为穗稳(满足一定穗数)、粒足(每穗颖花数多)、结实率高,而汉源点则表现为足穗大穗。施氮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在较高LAI水平上实现群体质量的提高;穗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虽然降低了LAI,但有利于改善抽穗后群体质量。结合群体质量、物质生产及产量结果看,各栽培方式在两地最佳施氮量均为180 kg hm2,此施氮量下宽窄行和三角形栽培氮肥运筹措施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6:3:1最佳,宽行窄株栽培方式以5:2:3的氮肥运筹比例最佳,抛秧栽培温江点和汉源点最佳氮肥运筹比例分别为4:1:5和5:2:3。因此,在不同生态条件针对栽培方式采取适宜的氮肥调控措施是在合理群体基础上实现改善群体质量,增加抽穗后物质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产量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也提出了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杂交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且发现不同栽培方式群体构建差异较大,达到高产群体指标的难易不一,但在温江点均能通过适宜的氮肥调控措施实现在较高水平下群体质量的改善,然而在温光条件更为优越的汉源点宽窄行、宽行窄株及抛秧栽培构建超高产群体的难度增大,增产潜力不及三角形栽培。2、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构建的影响在汉源点库源特征表现为库大源强,穗颈维管束性状虽得到提高,但源端输出同化物的增加导致流负荷有所增大,库端同化物的供应仍相对不足,灌浆强度难以提高,然而灌浆活跃时间的延长使籽粒接受的灌浆物质更为充足,籽粒充实率和充实指数升高,最终库容有效充实率和实际充实量均显著增加。此外,温江点产量的提高在于一定库容下籽粒充实水平的提高,且该生态条件下籽粒灌浆充实水平的下降和流负荷的增大有关;而汉源点产量的提高则在于库容扩大的同时籽粒充实水平有所提高,库容扩大后流的限制对籽粒灌浆充实的影响较小,因此加强源的供应能力成为提高籽粒灌浆充实水平的关键。适宜施氮量可以促进水稻群体叶源、茎鞘源和根源的协调发展,源能力加强,库容得到扩大,维管束的转运效率增强,灌浆充实良好,在较高水平下实现库源流的协调发展,从而库容实际充实量得到提高。随穗肥施用比例的提高,源能力加强的同时群体库容虽有所减少,促进了籽粒灌浆充实,最终增加库容有效充实度以提高库实际充实量。然而在汉源点,过多增加穗肥施用比例难以进一步提高籽粒充实程度,库容量和库有效充实度同时降低,库容实际充实量下降。不同生态条件下各栽培方式高产库源特征所采用的氮肥调控措施并不一致,表现为:在适宜的施氮量和较高的基蘖肥施用比例下,宽窄行和三角形栽培群体源能力加强,流经穗颈的同化物虽然增多但流负荷并无显著增加,促进了籽粒灌浆充实,最终库容实际充实量提高,然而在温光条件更为优越的汉源点该施氮量下三角形栽培更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下的源、库、流协调,库容实际充实量最大。对宽行窄株和抛秧栽培而言,基蘖肥施用比例的减少是改善其抽穗后“源”质量,增强源生产能力,协调库源关系,促进籽粒灌浆充实,进而提高库容实际充实量的重要措施。3、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光合生产的影响汉源点水稻冠层结构更为合理,单叶和群体光合性能改善,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CGR)增加,光合生产能力(尤其是抽穗后)显著高于温江点。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扩大了上三叶光合面积,提高了剑叶净光合速率(Pn),生育前期CGR因叶积(LAD)的增加而提高,但剑叶Pn位差的增大不利于提高下部叶片光合性能,抽穗后CGR受净同化率(NAR)影响表现为显著降低,因而施氮量过低过高均不利于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随穗肥施用比例的提高冠层内的透光条件得到改善,植株叶片光合性能得以提高,群体呼吸消耗所占比例(CR/TCAP)减少,抽穗后CGR受NAR主导呈上升趋势,但过多的增加穗肥施用比例导致群体光合速率(CAP)难以提高。氮肥调控措施对各栽培方式光合生产的影响并不一致,表现为三角形栽培和宽窄行栽培改变植株的田间分布,在基蘖肥比例较高的条件下上三叶大小、叶片厚度及冠层透光性能提高,抽穗后植株叶片和群体光合性能均得到提高,抽穗后LAD和NAR的同步增加促进了CGR的提高,抽穗后光合生产优势明显,当温光条件改善后三角形栽培光合生产的优势得到加强,而宽窄行栽培光合生产优势并无体现。在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下,宽行窄株栽培和抛秧栽培抽穗后冠层特性相关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减小,叶片同化能力和碳代谢增强,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LAD、NAR的同步上升促进了CGR的升高,抽穗前后光合生产得到协调发展。4、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太阳辐射利用率(RUE)的影响不同生态条件下,RUE和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温江点结实中前期RUE和产量关系密切,增加高效和有效叶面积率及比叶重以改善群体质量是提高整个结实期RUE水平的关键,而在汉源点拔节至抽穗后15d这一阶段RUE的提高是发掘水稻产量潜力的关键,且RUE的增加更强调群体数量基础上质量的提高。试验结果还表明,在较高的穗肥比例下窄行和三角形栽培有利于提高抽穗后RUE,进而提高整个大田生长期的RUE,但温光条件改善后宽窄行栽培RUE高的优势减弱,三角形栽培却得到加强;宽行窄株栽培和抛秧栽培关键时期RUE乃至整个大田生长期RUE的提高则有赖于穗肥施用比例的提高。因此,各栽培方式应根据生态条件采用适宜的氮肥调控措施,实现提高RUE,进而发掘产量潜力的目的。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中英文对照词第16-1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50页
    1.1 引言第19页
    1.2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研究概况第19-22页
        1.2.1 宽窄行栽培第19-20页
        1.2.2 三角形栽培第20-21页
        1.2.3 扩行减株稀植栽培第21页
        1.2.4 抛秧栽培第21-22页
    1.3 氮肥施用与水稻生产的研究第22-23页
        1.3.1 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第22-23页
        1.3.2 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第23页
    1.4 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生产的比较研究第23-24页
    1.5 水稻库、源、流研究进展第24-28页
        1.5.1 源第24-25页
        1.5.2 库第25-26页
        1.5.3 流第26页
        1.5.4 库、源、流关系及其氮素调控第26-28页
    1.6 光合生产研究概况第28-31页
        1.6.1 光能截获和太阳辐射利用率(RUE)第28-29页
        1.6.2 光合性能研究概况第29-31页
    1.7 存在的问题第31-32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2页
    参考文献第32-50页
第二章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素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第50-82页
    2.1 前言第50-5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2.2.1 试验设计第51-52页
        2.2.2 取样与测定方法第52-5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3-72页
        2.3.1 产量及产量构成第53-56页
        2.3.2 分蘖动态与成穗率第56-58页
        2.3.3 各时期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第58-61页
        2.3.4 抽穗后LAI及其构成第61-62页
        2.3.5 根冠比第62-64页
        2.3.6 抽穗后单茎茎鞘重及茎鞘物质转运第64-66页
        2.3.7 粒叶比第66-68页
        2.3.8 颖花根流量第68-69页
        2.3.9 超高产群体特征第69-72页
    2.4 讨论第72-78页
        2.4.1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对不同栽培方式产量的影响第72-74页
        2.4.2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第74-75页
        2.4.3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群体质量的影响第75-76页
        2.4.4 不同生态条件下超高产群体指标及调控机制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第三章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流的影响第82-120页
    3.1 前言第8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82-84页
        3.2.1 试验设计第82-83页
        3.2.2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83-8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84-111页
        3.3.1 源特征第84-95页
        3.3.2 库特征第95-105页
        3.3.3 流特征第105-109页
        3.3.4 库源关系对灌浆充实的影响第109-111页
    3.4 讨论第111-116页
        3.4.1 源特征第111-112页
        3.4.2 库特征第112-113页
        3.4.3 流特征第113-114页
        3.4.4 库源流关系对籽粒灌浆充实的影响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第四章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产的影响第120-158页
    4.1 前言第12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120-123页
        4.2.1 试验设计第120页
        4.2.2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120-12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23-148页
        4.3.1 抽穗期上三叶叶片形态第123-126页
        4.3.2 不同生育时期消光系数第126页
        4.3.3 抽穗后冠层各部位透光特性第126页
        4.3.4 单叶净光合速率第126-130页
        4.3.5 群体光合生产能力第130-133页
        4.3.6 抽穗后剑叶光合相关生理指标第133-137页
        4.3.7 抽穗后剑叶衰老相关生理指标第137-140页
        4.3.8 物质生产分析第140-142页
        4.3.9 太阳辐射截获及太阳辐射利用率(RUE)第142-148页
    4.4 讨论第148-152页
        4.4.1 冠层特性第148-149页
        4.4.2 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第149页
        4.4.3 群体光合性能第149-151页
        4.4.4 太阳辐射利用率第151页
        4.4.5 物质生产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8页
第五章 结语第158-164页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第158-161页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61-162页
    5.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设想第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64页
致谢第164-165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6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384,这篇论文共16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9.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2.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