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下一跳路由机制的QoS保证技术研究

多下一跳路由论文 QoS论文 DiffServ论文 IntServ论文 生存性论文 故障恢复机制论文
论文详情
近十年来,IP网络QoS保证技术的研究从未停歇,但一直停留在模型层面,相关协议和算法的研究未进入实质性工程技术攻关阶段,无论是InterServ模型、DiffServ模型还是QoS路由技术都未进入成熟商业运营阶段。深究其原因,其关键问题之一是在现有技术体制下,担负选路功能的网络节点对于给定的目的IP地址只有唯一路径可供使用,即传统QoS保证技术都是基于单下一跳路由机制进行研究。基于多下一跳路由机制,QoS保证技术如何实现?本文研究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依托国家863计划探索导向类项目“一种基于节点势能导向的多路由产生机制”,笔者研究了多下一跳路由机制下的QoS保证技术。研究以节点势能导向的多路由机制环境为基础,以DiffServ模型区分服务提供理念为参考,以有效利用网络传输资源为准则,重点关注基于多下一跳路由QoS保证的技术体制和工程实现方法。论文按照“寻径:产生多下一跳路由,选路:选择下一跳路由,以及涉及的关键技术”的思路进行阐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广度优先搜索定势的多下一跳路由算法,以节点加入搜索树的先后确定势能值,按照一定的规则生成路由表,理论证明了该算法产生路径的有效性。与现有的扩展最短路径多下一跳路由算法相比,该算法在节点处产生更多的下一跳且实现复杂度低,在网络流量均衡性上也优于扩展最短路径算法。2)提出一种基于下一跳性能分级匹配转发的QoS保证技术。该技术用不同性能等级的下一跳资源传输不同等级的业务分组,网络层实现服务区分对待,避免了业务争用有限的单下一跳链路资源,使分组平均时延性能相对于DiffServ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该方法具有无连接特性、网络层服务区分性和复杂度低等优点。3)提出一种基于最优下一跳选择的QoS保证技术。该技术从多个下一跳链路中选择一条性能最优的用于传输分组来保证一定的QoS。针对该技术提出一种改进的路径选择算法,该算法克服目前路径选择算法中选路参数过于单一的不足且基于局部信息进行选路决策,选路性能明显优于改进前且运算复杂度相当。4)提出一种在不同性能下一跳子集合间进行流量调整的算法。该算法基于“好的资源谨慎用,给业务好的资源”的思想,在不同性能子集合间进行业务流量调整,使分组平均时延仍在一定范围之内且优于DiffServ。对于同一链路子集合内业务流量均衡问题,提出一种流量分级调整算法,将流量调整分为初始分割和局部调整两部分,分析表明提出的算法可以很好的均衡网络流量。5)提出一种多下一跳故障分级恢复机制,利用局部信息完成路由重选择。将多下一跳故障恢复机制分别与上述两种QoS保证技术相结合,使其支持一定的网络生存性。通过对故障恢复时间的分析,结果表明多下一跳故障分级恢复机制在故障恢复时间性能上优于现有的生存机制。同时,具有较好的资源利用率性能。基于多下一跳路由机制的QoS保证技术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初步研究体会是:利用局部技术手段改善网络全局资源利用;易于工程实现;算法调整灵活,可扩展性强。但是业务流量,特别是流汇聚流量模型描述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影响QoS保证技术性能的本质因素。因此,在业务流特性模糊且变化剧烈的条件下,稳健性强的选路算法是该方向未来研究的突破口。
表目录第7-8页
图目录第8-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2 QoS 保证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IntServ第15-16页
        1.2.2 DiffServ第16-17页
        1.2.3 QoS 路由第17-18页
        1.2.4 传统QoS 保证技术的不足第18-19页
    1.3 论文研究意义第19-20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第20-21页
    1.5 本文结构第21-23页
第二章 寻径:基于广度优先搜索定势的多下一跳路由算法研究第23-40页
    2.1 网络相关概念第23页
    2.2 现有的多下一跳路由算法第23-27页
        2.2.1 基于扩展SP 机制的多下一跳路由算法第24-25页
        2.2.2 基于st 编号的多下一跳路由算法第25-26页
        2.2.3 两类算法存在的不足第26页
        2.2.4 多下一跳路由算法设计思路第26-27页
    2.3 基于广度优先搜索定势的多下一跳路由算法第27-32页
        2.3.1 算法描述第27-28页
        2.3.2 BSSP 算法的具体实现第28-30页
        2.3.3 算法复杂度分析第30页
        2.3.4 可行性论证第30-32页
    2.4 性能分析第32-39页
        2.4.1 可用下一跳数目第33-35页
        2.4.2 流量均衡性第35-39页
    2.5 结论第39-40页
第三章 选路机制一:基于下一跳性能分级匹配转发的MCHN 技术研究第40-54页
    3.1 MCHN 介绍第40-41页
    3.2 基于下一跳性能的下一跳集合分级第41-47页
        3.2.1 下一跳链路的QoS 性能等级确定第41-42页
        3.2.2 性能参数选择第42-43页
        3.2.3 下一跳性能的参数表示第43-44页
        3.2.4 下一跳链路性能分级算法第44-45页
        3.2.5 基于带宽保证的QoS 服务模型第45-46页
        3.2.6 MCHN 提供QoS 保证的可行性分析第46-47页
    3.3 MCHN 实现QoS 保证的实现框架第47-51页
        3.3.1 边界路由器实现MCHN QoS第47-48页
        3.3.2 内部路由器实现MCHN QoS第48-50页
        3.3.3 MCHN 保证QoS 的实施过程第50-51页
    3.4 性能分析第51-53页
        3.4.1 仿真模型及性能评价参数第51-52页
        3.4.2 仿真结果分析第52-53页
    3.5 结论第53-54页
第四章 选路机制二:基于最优下一跳选择的SONQ 技术研究第54-68页
    4.1 可用带宽的定义第54-55页
    4.2 几种重要的路径选择算法第55-58页
    4.3 改进的路径选择算法-IESG第58-60页
        4.3.1 链路传输能力因子第58-60页
        4.3.2 IESG 算法第60页
    4.4 最优下一跳选择QoS 保证的实现框架第60-63页
        4.4.1 内部路由节点实现SONQ QoS第61-62页
        4.4.2 SONQ 保证QoS 的实施过程第62-63页
    4.5 性能分析第63-67页
        4.5.1 路径选择阻塞概率第63-64页
        4.5.2 仿真实验及结果第64-67页
    4.6 结论第67-68页
第五章 关键技术一:MCHN 技术中流量调整算法研究第68-83页
    5.1 流量调整算法分析第68-69页
        5.1.1 传统的流量调整算法第68页
        5.1.2 MCHN 中应用流量调整算法第68-69页
    5.2 不同性能的子集合间流量调整算法第69-74页
        5.2.1 业务需求带宽与下一跳集合服务带宽关系分析第69-71页
        5.2.2 子集合间流量调整算法第71-74页
    5.3 同一子集合内流量调整算法第74-78页
        5.3.1 流量初始分割算法第75-76页
        5.3.2 基于可用带宽的流量调整算法(Available Bandwidth Adjustment Algorithm, ABA)第76-77页
        5.3.3 改进的ABA 算法第77-78页
    5.4 仿真分析第78-81页
        5.4.1 子集合间流量调整算法性能分析第78-79页
        5.4.2 同一子集合内流量调整算法性能分析第79-81页
    5.5 结论第81-83页
第六章 关键技术二:MCHN 和SONQ 技术对网络生存性支持的研究第83-99页
    6.1 网络故障的普遍存在第84-85页
    6.2 网络生存性介绍第85-87页
        6.2.1 网络生存性的定义第85页
        6.2.2 生存机制的分类第85-86页
        6.2.3 保护与恢复的比较第86页
        6.2.4 各种生存机制比较第86-87页
    6.3 支持网络生存性 QoS 保证技术的研究现状第87-89页
        6.3.1 传统的QoS 保证技术第87页
        6.3.2 SD-QoS 结构第87-88页
        6.3.3 存在不足第88-89页
    6.4 MCHN 和SONQ 对网络生存性支持的研究第89-92页
        6.4.1 多个可用下一跳带来的好处第89页
        6.4.2 故障发现第89页
        6.4.3 多下一跳故障分级恢复机制第89-92页
        6.4.4 S-MCHN 和S-SONQ第92页
    6.5 性能分析第92-98页
        6.5.1 故障恢复时间分析第92-97页
        6.5.2 资源利用率分析第97-98页
    6.6 结论第98-99页
结束语第99-102页
    一、本文研究内容总结第99-101页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8页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第108-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78983,这篇论文共11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