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问题研究

资源型城市论文 资源产业论文 现代化城市论文 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论文
论文详情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并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这一难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建设常以资源开发为核心,因此,城市发展对资源型产业具有高度依赖性。同时,由于其是在开发资源基础上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并没有经过漫长的经济积累、准备阶段,而是有一个突发的启动模式,从而导致了城市化水平的低层次性和城市社会化发展高工业化的假象,同时又伴随着企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高度混合。因此,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的城市经济增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其必然性。由于事关老工业基地振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能源安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文献的基础上,围绕选题对有关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城市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重点关注了资源型产业发展规律和资源型城市发展特征及规律,从理论上把握资源型城市的运行规律与特征。具体介绍了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及特点,着重阐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性,结合国外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较成功地区实际对比验证这些区域在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作为,表明由于各资源型城市各自的禀赋的不同,采取的行为有所不同,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通过对比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同现代化城市间的差距,指出我国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具体状况,包括城市形态、经济基础,以及人口状况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存在的障碍。宏观方面障碍主要有:区位、环境障碍;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投资体制不完善,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认识不足,延误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政策手段滞后,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等。微观方面的障碍则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缺乏;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存在缺陷,给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造成了严重障碍,使存量调整变得举步维艰;企业包袱过重,技术改造欠账太多;企业债务过多;企业的管理水平低,缺乏活力,效益滑坡,难以自我积累和改造等。在此基础上,分析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主要内容及策略。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支持力度,并且培育非资源型接续替代主导产业集群。这要针对地区具体实践,选择延长资源产业链,还是培育新型产业等。在科技发展模式上要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城市内各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战略上打破路径依赖,促进区域经济更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因地制宜的资源型城市创新政策;此外,还要处理好资源型城市创新中的“计划内创新”和“计划外创新”的关系。在社会发展模式上要确立循环经济的源头;以消费领域的循环为助推器。利用信息熵的方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进行评价。所谓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的内涵主要是指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所具备的资源、经济、科技、社会、环境发展能力。因此,文中构建了包含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科技与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以大庆市的具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首先评价各子系统的指标信息熵,而后进行转型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出大庆市转型能力较强的具体结论。最后,基于全文的研究提出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相关建议,借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顺利开展。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2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8页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3-16页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6-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6-29页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第29-31页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结构第29-30页
        1.3.2 论文研究的方法第30-31页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31-32页
第2章 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第32-59页
    2.1 生命周期理论第32-35页
        2.1.1 一般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32页
        2.1.2 资源开发的生命周期理论第32-34页
        2.1.3 城市及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理论第34-35页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5-39页
        2.2.1 可持续发展的范畴第35-36页
        2.2.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第36-37页
        2.2.3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37-39页
    2.3 产业经济学理论第39-46页
        2.3.1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第39-41页
        2.3.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第41-44页
        2.3.3 衰退产业调整政策第44-45页
        2.3.4 资源型产业发展规律第45-46页
    2.4 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第46-58页
        2.4.1 城市与城市功能第46-49页
        2.4.2 资源型城市及其发展特征第49-54页
        2.4.3 城市及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第54-58页
    2.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3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沿革及发展现状分析第59-90页
    3.1 我国资源型城市空间分布、沿革及特点第59-72页
        3.1.1 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分布第59-62页
        3.1.2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第62-63页
        3.1.3 我国资源型城市形成的特点第63-72页
    3.2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征第72-83页
        3.2.1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特征第72-77页
        3.2.2 我国资源型城市科技发展特征第77-81页
        3.2.3 我国资源型城市社会发展特征第81-82页
        3.2.4 我国资源型城市环境发展特征第82-83页
    3.3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第83-89页
        3.3.1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第83-84页
        3.3.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系统性第84页
        3.3.3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动因第84-89页
    3.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4章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比较研究第90-106页
    4.1 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策略第90-95页
        4.1.1 德国鲁尔地区经济转型策略第90-92页
        4.1.2 澳大利亚经济转型策略第92-94页
        4.1.3 美国休斯敦经济转型策略第94-95页
    4.2 国外资源型城市科技转型策略第95-97页
        4.2.1 德国鲁尔地区科技转型策略第95-96页
        4.2.2 澳大利亚科技转型策略第96-97页
        4.2.3 美国休斯敦科技转型策略第97页
    4.3 国外资源型城市社会转型策略第97-99页
        4.3.1 德国鲁尔地区社会转型策略第97-98页
        4.3.2 澳大利亚社会转型策略第98-99页
        4.3.3 美国休斯敦社会转型策略第99页
    4.4 国外资源型城市环境转型策略第99-102页
        4.4.1 德国鲁尔地区环境转型策略第99-100页
        4.4.2 澳大利亚环境转型策略第100-101页
        4.4.3 美国休斯敦环境转型策略第101-102页
    4.5 国外转型策略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第102-105页
        4.5.1 德国鲁尔地区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第102-103页
        4.5.2 澳大利亚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第103-104页
        4.5.3 美国休斯敦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第104-105页
    4.6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5章 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必然性与障碍分析第106-119页
    5.1 资源型城市与现代化城市差异分析第106-111页
        5.1.1 现代化城市的含义、特征第106-107页
        5.1.2 资源型城市与现代化城市差异分析第107-111页
    5.2 资源型城市转型为现代化城市的必然性第111-113页
    5.3 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障碍分析第113-118页
        5.3.1 宏观方面障碍分析第114-116页
        5.3.2 微观方面障碍分析第116-118页
    5.4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6章 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主要内容及策略第119-143页
    6.1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第119-126页
        6.1.1 原有模式的特点第119-121页
        6.1.2 经济发展应有模式第121-122页
        6.1.3 经济发展策略第122-126页
    6.2 科技发展模式转型第126-134页
        6.2.1 原有模式的特点第126-129页
        6.2.2 科技发展应有模式第129-131页
        6.2.3 科技发展策略第131-134页
    6.3 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第134-139页
        6.3.1 原有模式的特点第134-135页
        6.3.2 社会发展应有模式第135-137页
        6.3.3 社会发展策略第137-139页
    6.4 环境发展模式转型第139-142页
        6.4.1 原有模式的特点第139-140页
        6.4.2 环境发展应有模式第140-141页
        6.4.3 环境发展策略第141-142页
    6.5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第7章 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能力研究第143-168页
    7.1 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的内涵第143页
    7.2 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的基本内容第143-145页
    7.3 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评价第145-167页
        7.3.1 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145-147页
        7.3.2 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评价——以大庆为例第147-149页
        7.3.3 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综合评价与分析第149-167页
    7.4 本章小结第167-168页
第8章 提高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的对策第168-174页
    8.1 提高资源型城市资源转型能力的对策第168页
    8.2 提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力的对策第168-171页
    8.3 提高资源型城市社会转型能力的对策第171-172页
    8.4 提高资源型城市环境转型能力的对策第172-173页
    8.5 本章小结第173-174页
结论第174-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8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6-187页
致谢第187-188页
附录第188-194页
个人简历第19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059983,这篇论文共19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8.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97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