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亲本蜀恢527的全基因组扫描以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水稻论文 骨干亲本论文 SSR论文 遗传图谱论文 QTLs论文
论文详情
蜀恢527因其一般配合力高、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衍生恢复系多等优点,被认为是现阶段杂交水稻育种的骨干亲本之一。本研究通过亲本性状遗传规律分析,结合全基因组扫描和QTL定位,阐明蜀恢527的遗传组成,确定其产量相关性状的关键基因组区域。研究结果如下:1.系谱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并结合全基因组扫描,阐明蜀恢527关键基因组区域。(1)系谱产量相关性状分析结果显示,结实率高低,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的多少可能源自IR24-蜀恢527的遗传途径;而千粒重、单株重量的高低和有效穗的多少则可能源自圭630-R1318-蜀恢527的遗传途径。(2)采用1050个SSR引物对骨干亲本及其亲本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构建了蜀恢527基因组来源图谱。分析发现,所有品种共有(无多态性标记)的区段占62.94%;约有17.53%的区段可能来源于多个亲本(多态性标记不足以区分各亲本);在蜀恢527形成过程中,R1318贡献了13.68%区段,辐36-2贡献了0.53%的区段,IR24贡献了1.32%的区段;同时,蜀恢527基因组内包含了4%的自身特有区段。(3)根据系谱产量相关性状遗传途径和基因组来源图谱,初步确定了蜀恢527产量相关关键基因组区域。我们认为由蜀恢527的特有区段、IR24-蜀恢527遗传的区段和圭630-R1318-蜀恢527遗传的区段为蜀恢527的关键基因组区域。2.以G46B×蜀恢527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对产量相关性状的QTLs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蜀恢527产量相关性状的QTLs及其效应。(1)选择覆盖水稻基因组的1895对微卫星引物进行筛选,其中244对SSR引物在母本G46B和父本蜀恢527之间表现出多态性,引物多态性频率为12.88%。(2)用Mapmaker/EXP3.0软件构建了一张包含102个分子标记、覆盖水稻基因组2256.2cM、平均标记间遗传距离为22.12cM的遗传图谱。标记所覆盖的基因组最长的是第二染色体的两个连锁群(550.3cM),最短的是第11染色体(57.9cM)。标记间平均距离最长的是第8染色体(34.1cM),平均距离最短的是第11染色体(14.48cM)。本试验中所作出的遗传图谱标记顺序与已发表的图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对千粒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有效穗和单株重量6个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7个QTLs位点,分布于水稻第1、2、4、5、7、8号染色体上,可以解释部分的遗传变异。这些QTLs位点的遗传效应值介于3.02%~20.73%之间,其中效应值大于10%的位点有5个,效应值小于5%的QTL也检测到3个位点。17个QTLs研究的结果如下:①检测到3个控制千粒重的QTLs,分别为qKGW-2-1.qKGW-2-2和qKGW-8-1。qKGW-2-1和qKGW-2-2位于第2号染色体标记RM3316-RM3774和RM3680-RM6853区间内,分别可解释6.99%和5.17%的表型变异率,qKGW-8-1位于第8号染色体RMl019-RM6925区间内,可解释7.88%的表型变异率。这3个控制千粒重的QTLs总贡献率为20.2%。qKGW-2-1和qKGW-8-1的加性效应方向相同,来自于蜀恢527,而qKGW-2-2的加性效应与它们相反,来自于G46B.qKGW-2-1和qKGW-8-1的显性效应方向相同,来自于G46B,而qKGW-2-2的显性效应与它们相反,来自父本蜀恢527。②检测到3个控制实粒数的QTLs,分别为qFGP-1-1、qFGP-2-1和qFGP-4-1。qFG-1-1位于第1号染色体标记RM1003-RM8084区间内,可解释9.30%的表型变异率。qFGP-2-1位于第2号染色体RM3692-RM208区间内,可解释16.58%的表型变异率。qFGP-4-1位于第4号染色体RM8213-RM3658区间内,可解释4.28%的表型变异率。这3个控制实粒数的QTLs.总贡献率为30.16%。qFGP-2-1和qFGP-4-1的加性效应方向相同,来自于蜀恢527,而qFGP-1-1的加性效应与它们相反,来自于G46B。qFGP-1-1和qFGP-2-1的显性效应方向相同,来自于G46B,而qFGP-4-1的显性效应与它们相反,来自父本蜀恢527。③检测到2个控制总粒数的QTLs,分别为qGPP-2-1和qGPP-4-1。qGPP-2-1位于第2号染色体标记RM3316-RM3774区间内,可解释7.11%的表型变异率。GGPP-4-1位于第4号染色体RM7051-RM7187区间内,可解释3.02%的表型变异率。这2个控制总粒数的QTLs总贡献率为10.13%。qGPP-2-1的加性效应与qGPP-4-1相反,来自于蜀恢527。而qGPP-2-1和qGPP-4-1的显性效应均来自母本G46B。④检测到5个控制结实率的QTLs,分别为qSS-1-1、qSS-2-1、qSS-7-1、qSS-7-2和qSS-8-1。qSS-1-1位于第1号染色体标记RM5718-RM5919区间内,可解释8.69%的表型变异率。qSS-2-1位于第2号染色体标记RM3692-RM208区间内,可解释11.72%的表型变异率。qSS-7-1位于第7号染色体标记RM3831~M5344区间内,可解释7.92%的表型变异率。qSS-7-2位于第7号染色体标记RM3635~M7110区间内,可解释12.49%的表型变异率。qSS-8-1位于第8号染色体标记RM7057~M6010区间内,可解释3.04%的表型变异率。这5个控制结实率的QTLs总贡献率为43.86%。qSS-1-1、qSS-2-1和qSS-7-1的加性效应方向相同,均来自于蜀恢527,而qSS-7-2和qSS-8-1的加性效应与它们相反,来自于G46B。SS-7-2的显性效应来自父本G46B,其他四个的显性效应与它相反。⑤检测到2个控制有效穗的QTLs,分别为qPN-5-1和qPN-8-1。qPN-5-1位于第5号染色体标记RM7653~M3663区间内,可解释5.16%的表型变异率。qPN-8-1位于第8号染色体RM4955~M7057区间内,可解释20.73%的表型变异率。这2个控制有效穗的QTLs总贡献率为25.89%。qPN-5-1与qPN-8-1的加性效应方向相同,均来自于G46B, qPN-5-1和qPN-8-1的显性效应方向也相同,均来自于G46B。⑥检测到2个控制单株重量的QTLs,分别为qGYD-2-1和qGYD-8-1。qGYD-2-1位于第2号染色体标记RM3355~M6318区间内,可解释5.34%的表型变异率。qGYD-8-1位于第8号染色体RM4955~RM7057区间内,可解释10.58%的表型变异率。这2个控制单株重量的QTLs总贡献率为15.92%。qGYD-2-1与qGYD-8-1的加性效应方向相反,来自于蜀恢527,qGYD-2-1和qGYD-8-1的显性效应方向相同,均来自于G46B。(4)该F2群体中也发现有15个偏分离分子标记,占总标记数的11.5%。其中,RM5586、M6554和RM8121三个标记偏G46B基因型,RM594、RM1092、RM5665、RM3308、RM20285和RM336偏蜀恢527基因型,在RM6717、RM1339和RM1364位点父母本纯合基因型偏高,杂合基因型偏低,而RM8240和RM1384位点父母本纯合基因型偏低,杂合基因型偏高,RM3572位点偏向G46B和杂合基因型。3蜀恢527形成的核心关键区段产量相关性状候选QTLs根据定位的QTLs及其效应,结合蜀恢527性状遗传途径和关键基因组区域分析,我们认为千粒重qKGW-2-1、qKGW-2-2、qKGW-8-1基因,单株重量qGYD-2-1基因,实粒数qFGP-2-1、qFGP-4-1基因,总粒数qGPP-2-1基因,结实率qSS-1-1、qSS-2-1、qSS-7-1、qSS-8-1基因可能是构成蜀恢527产量相关性状的关键基因。同时,整合文献报道产量相关性状的QTLs定位结果,也发现了一些可能解释关键区段影响产量相关性状的候选QTLs位点。
摘要第8-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53页
    1 骨干亲本的研究现状第17-30页
        1.1 骨干亲本的概念以及现阶段主要的骨干亲本第17页
        1.2 骨干亲本的作用第17-18页
        1.3 骨干亲本的研究概况第18-25页
            1.3.1 不同农作物骨干亲本的研究第18-20页
            1.3.2 水稻骨干亲本的研究第20-23页
            1.3.3 作物骨干亲本的利用第23-25页
                1.3.3.1 骨干亲本的遗传背景不能太单一第23-24页
                1.3.3.2 骨干亲本应符合杂交育种亲本选择的要求第24页
                1.3.3.3 高配合力是培育优良品种的前提第24-25页
        1.4 骨干亲本蜀恢527的特征特性及审定品种第25-30页
            1.4.1 形成蜀恢527的各亲本品种及蜀恢527品种的特征特性第25页
            1.4.2 蜀恢527所配组合审定以及由蜀恢527衍生恢复系所配组合的审定第25-30页
    2 DNA分子标记第30-44页
        2.1 SSR简介第30页
        2.2 SSR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30-44页
            2.2.1 在水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第31-33页
            2.2.2 指纹图谱与品种鉴定第33-35页
            2.2.3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与杂种优势预测第35-37页
            2.2.4 标记辅助选择第37-38页
            2.2.5 基因定位第38-40页
            2.2.6 遗传图谱第40-42页
                2.2.6.1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第40-41页
                    2.2.6.1.1 DNA分子标记的选择第40页
                    2.2.6.1.2 作图群体的构建第40-41页
                    2.2.6.1.3 遗传图谱的制作第41页
                2.2.6.2 水稻遗传图谱的研究第41-42页
            2.2.7 物理图谱第42-44页
    3 QTL定位概况第44-53页
        3.1 QTL定位的基本原理第44页
        3.2 QTL作图群体第44页
        3.3 QTL定位方法第44-47页
            3.3.1 单标记分析法(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第44-45页
            3.3.2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第45页
            3.3.3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第45-46页
            3.3.4 多重区间作图法(multiple interval mapping,MIM)第46页
            3.3.5 混合型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第46页
            3.3.6 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第46-47页
        3.4 QTL定位研究概况第47-53页
            3.4.1 QTL定位分析方法的比较第47页
            3.4.2 水稻QTL研究的各个方面第47-5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53-57页
    1 骨干亲本蜀恢527及其亲本全基因组扫描第53-54页
        1.1 供试材料及系谱第53页
        1.2 SSR引物第53页
        1.3 DNA提取、PCR扩增及电泳检测第53-54页
        1.4 田间产量相关性状的调查第54页
        1.5 骨干亲本染色体来源图谱构建第54页
    2 G46B×蜀恢527产量相关性状的QTL第54-57页
        2.1 试验材料第54-55页
        2.2 性状考察第55页
        2.3 SSR第55页
        2.4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第55页
        2.5 电泳检测与成像第55页
        2.6 冈优527QTL的SSR数据转化第55-56页
        2.7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56页
        2.8 QTL的定位第56-57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57-78页
    1 骨干亲本蜀恢527及其亲本的全基因组扫描第57-59页
        1.1 骨干亲本蜀恢527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途径第57-58页
        1.2 SSR扫描及遗传来源图谱构建第58-59页
        1.3 蜀恢527关键基因组区域第59页
    2 G46B×蜀恢527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第59-70页
        2.1 亲本间的多态性分析第59-62页
        2.2 分子连锁图谱构建第62-64页
        2.3 定位性状的表型分析第64-65页
            2.3.1 亲本间及F1主要农艺性状差异第64页
            2.3.2 F2群体主要性状表现第64页
            2.3.3 F2群体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64-65页
        2.4 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第65-69页
            2.4.1 千粒重的QTL第66-67页
            2.4.2 实粒数的QTL第67页
            2.4.3 总粒数的QTL第67-68页
            2.4.4 结实率的QTL第68页
            2.4.5 有效穗的QTL第68页
            2.4.6 单株重量的QTL第68-69页
        2.5 偏分离标记第69-70页
    3 蜀恢527形成的核心关键区段产量性状候选QTL第70-78页
        3.1 定位QTL在遗传来源图谱上的位置第70-73页
        3.2 其他已报道QTL在关键区段的分布第73-78页
第四章 讨论第78-87页
    1.多种作物骨干亲本的研究第78页
    2.蜀恢527的来源图谱与遗传区段第78-79页
    3.蜀恢527的关键基因第79页
    4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79-81页
    5 遗传图谱QTL定位的比较第81-82页
    6 影响QTL定位的主要因素第82-87页
        6.1 亲本对QTL定位的影响第82页
        6.2 QTL群体的种类和大小第82-83页
        6.3 一因多效的分析第83页
        6.4 环境对QTL定位的影响第83-84页
        6.5 QTL定位精确度第84页
        6.6 SSR标记的偏分离第84-87页
            6.6.1 偏分离的发现第84-85页
            6.6.2 偏分离的类型第85页
            6.6.3 偏分离的原因第85-86页
            6.6.4 偏分离对QTL定位的影响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382,这篇论文共10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1.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2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