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和喹吖啶酮的荧光化学传感器

吡咯并吡咯二酮论文 喹吖啶酮论文 三苯胺论文 荧光化学传感器论文 共轭聚合物论文
论文详情
荧光化学传感器以其低成本、高灵敏度等、结构设计简单等优势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一个最简单的传感器分子模型由信号输出单元与识别单元两部分组成。近年来,大量的研究主要针对识别单元的设计及改进进行,而在信号输出单元的选择上,大多使用传统的荧光团体系。高性能染料吡咯并吡咯二酮与喹吖啶酮类荧光团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及光、热稳定性在有机功能材料中得以广泛研究,但是将其作为荧光输出单元应用于荧光探针领域中的研究很少。本论文将识别单元直接设计在吡咯并吡咯二酮及喹吖啶酮染料母体上以增强识别过程对染料荧光的调控作用,设计合成了三个系列吡咯并吡咯二酮类小分子氟离子探针DPP1-4及喹吖啶酮类汞离子探针TQA1和TQA2;通过Suzuki反应,设计合成了聚合物吡咯并吡咯二酮类氟离子探针PDPP1(?)(?)喹吖啶酮类汞离子探针PTQA1~5;以三苯胺为荧光团,设计合成了小分子氰根离子传感器TPA1和超支化聚合物汞离子传感器PTEPA2。并对上述传感器分子进行了结构表征、光物理性质研究及传感器性能测试,本论文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综述了荧光化学传感器基本机理、双光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和荧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及研究计划。第二章简介了氢键受体在氟离子检测中的发展,创新性地将单边取代吡咯并吡咯二酮染料(DPP)引入荧光探针领域,设计合成了具有高灵敏度与选择性的小分子比色、比率双通道氟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DPP1~DPP3。通过氟离子与DPP染料内酰亚胺N-H结构的分子间质子转移作用实现DPP脱质子化过程。DPP1~3二氯甲烷溶液中加入氟离子后,溶液颜色由原先的黄色变为脱质子后的红色。荧光也相应地由黄(绿色)变为(紫)红色。其中,DPP3具有最佳的传感器性能,其荧光比率工作曲线在氟离子浓度为0~10μM范围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第三章为了进一步调节DPP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将强给电子基团三苯胺引入DPP分子中,设计合成了以DPP为核的化合物DPP4。在二氯甲烷、乙腈、丙酮三种溶剂中对DPP4的传感器性能进行研究。氟离子与DPP4进行脱质子作用后,三种溶液的颜色均由红色变为紫色,吸收光谱中均出现比率响应。荧光发射光谱研究指出,DPP4在三种溶液中对氟离子的响应呈不同输出模式:在二氯甲烷中,随着氟离子加入产生荧光猝灭响应,荧光发射峰从608 nm移至635 nm,红移27 nm。在丙酮溶液中,DPP4输出比率荧光响应,发射峰由590 nm移至641 nm,红移51 nm,且随着氟离子加入,溶液的荧光由橙色变为紫色。在乙腈溶液中,DPP4初始状态没有荧光,加入氟离子后在631 nm处产生50倍的荧光增强。另外,利用乙腈溶液中硫酸氢根对氟离子响应的干扰,设计了以硫酸氢根和氟离子作为双输入、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信号作为双输出的平行INH逻辑门。这一化合物的研究为设计基于ICT原理的DPP类化学传感器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第四章基于小分子DPP传感器,通过Suzuki反应设计合成了共轭聚合物氟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PDPP1。研究表明,加入2μM氟离子后,PDPP1的四氢呋喃溶液即出现荧光猝灭响应,这是由于单取代DPP单元与氟离子作用产生了能阱,造成了激发态电子猝灭。在加入200μM氟离子后,PDPP1在656 nm处出现了较弱的红色荧光发射峰,这是氟离子脱质子后的PDPP1本身具有的荧光发射。氟离子加入后,PDPP1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吸收光谱中位于516 nm处的吸收峰降低,同时在625 nm附近产生DPP脱质子吸收峰。第五章设计合成了两个基于喹吖啶酮荧光团的荧光化学传感器TQA1和TQA2,并测试了其对不同金属离子的荧光信号响应。研究证明,只有汞离子使TQA1和TQA2产生了明显的荧光增强信号。在TQA2氯仿溶液中,汞离子的检测下限达到4.7 nM。同时,随着汞离子的加入TQA1和TQA2的溶液由绿色变为红色,产生强烈的比色变化。这一体系化合物的传感原理是利用汞促脱硫反应使硫代喹吖啶酮脱硫,生成相应的红色喹吖啶酮化合物。第六章基于小分子喹吖啶酮汞离子探针,设计合成了具有不同硫代率的五种共轭聚合物传感器PTQA1~PTQA5。对五个聚合物进行了核磁及红外光谱上的结构分析。通过改变聚喹吖啶酮羰基的硫代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荧光猝灭。对PTQA3进行了汞离子传感器性能的研究表明,聚合物的稳定性较好,吸收光谱显示出“双硫代-单硫代-未硫代”三种喹吖啶酮的转变过程,并且可以观测到溶液由绿色变为紫色,最终变为红色的过程。伴随汞离子的加入,PTQA3在喹吖啶酮的发射峰566 nm处显示出近40倍的荧光增强。第七章设计合成了以三苯胺荧光团为给体,两个吡啶基团与一个二氰基乙烯基团为受体的水溶性双光子荧光化学传感器TPA1。通过两个吡啶基团大大提高了TPA1在纯水中的溶解性。利用二氰基乙烯作为氰根离子亲核反应位点,与氰根离子进行反应后,传感器体系的ICT态减弱,并且产物水溶性降低,造成溶液吸光度逐渐降低,并伴随位于614 nm处的荧光猝灭。利用800 nm激光对TPA1进行双光子测试,得到其在水与二氯甲烷中的吸收截面分别为24GM和134GM;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TPA1可以检测Hela细胞中的氰根离子,由于TPA1发射红色荧光,很好地避免了生物自体荧光的干扰。通过吡啶很好地提高了探针的水溶性,为生物探针分子设计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第八章设计并合成了以超支化聚三苯胺炔为核、苯甲酰基硫脲为识别基团的超支化聚三苯胺炔汞离子传感器PTEPA2。汞离子与识别基团作用形成环胍基化产物,导致萘酰亚胺基团吸收发射光谱蓝移,破坏了聚三苯胺炔与萘酰亚胺之间的能量转移过程,造成荧光发射蓝移并增强。通过对其它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测试证明,PTEPA2对汞离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摘要第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44页
    1.1 荧光:本质、色彩与性质第16-18页
    1.2 荧光化学传感器:非共价键结构与超分子作用第18-19页
    1.3 荧光化学传感器设计原理第19-32页
        1.3.1 光致电子转移第19-21页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第21-22页
        1.3.3 Forst共振能量转移第22-23页
        1.3.4 激基缔合物第23-24页
        1.3.5 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体系的荧光探针第24-25页
        1.3.6 基于刚性变化设计的荧光探针第25-26页
        1.3.7 基于聚集态发光体系的荧光探针第26-32页
    1.4 双(多)光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第32-37页
    1.5 聚合物荧光传感器第37-42页
        1.5.1 非共轭聚合物(柔性链)第37页
        1.5.2 共轭聚合物(刚性链)第37-42页
        1.5.3 杂交聚合物第42页
    1.6 课题的提出第42-44页
第二章 基于DPP染料的氟离子比色及荧光比率型传感器第44-68页
    2.1 引言第44-47页
    2.2 实验部分第47-50页
        2.2.1 试剂及测试仪器第47-48页
        2.2.2 合成路线第48页
        2.2.3 合成步骤第48-50页
            2.2.3.1 二(4-溴苯基)吡咯并吡咯二酮第48-49页
            2.2.3.2 DPP1第49页
            2.2.3.3 DPP2第49-50页
            2.2.3.4 DPP3第5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0-57页
        2.3.1 中间体与目标化合物第50-51页
        2.3.2 核磁及质谱表征第51-55页
        2.3.3 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研究第55-57页
    2.4 DPP1~DPP3的传感器性能研究第57-66页
        2.4.1 DPP1~DPP3传感器的氟离子滴定吸收光谱性能第57-59页
        2.4.2 DPP1~DPP3传感器吸收光谱中离子选择性讨论第59-61页
        2.4.3 DPP1~DPP3传感器的氟离子滴定发射光谱性能第61-63页
        2.4.4 DPP1~DPP3传感器发射光谱中离子选择性讨论第63-65页
        2.4.5 DPP3的氟离子核磁滴定光谱研究第65-66页
        2.4.6 DPP1~DPP3传感器工作原理第66页
    2.5 小结第66-68页
第三章 基于芳胺类DPP染料的比色-比率-荧光增强型三通道氟离子传感器第68-97页
    3.1 引言第68-69页
    3.2 实验部分第69-72页
        3.2.1 试剂及测试仪器第69页
        3.2.2 合成路线第69-70页
        3.2.3 合成步骤第70-72页
            3.2.3.1 DPP4第70页
            3.2.3.2 3-碘代咔唑(3)第70-71页
            3.2.3.3 3-碘-9-辛基咔唑(4)第71页
            3.2.3.4 DPP5第71-7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2-76页
        3.3.1 分子设计与合成第72页
        3.3.2 核磁及质谱表征第72-75页
        3.3.3 紫外吸收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研究第75-76页
    3.4 DPP4的传感器性能研究第76-91页
        3.4.1 DPP4的光谱灵敏度研究及工作条件优化第77-84页
            3.4.1.1 DPP4紫外滴定光谱研究第77-79页
            3.4.1.2 DPP4荧光发射滴定光谱研究第79-84页
        3.4.2 DPP4的光谱选择性研究第84-91页
            3.4.2.1 DPP4在乙腈中的光谱选择性及抗干扰研究第85-88页
            3.4.2.2 DPP4在丙酮中的光谱选择性及抗干扰研究第88-91页
    3.5 DPP4的核磁滴定实验第91-92页
    3.6 DPP4的荧光寿命光谱研究第92-93页
    3.7 DPP3在丙酮和乙腈中的传感器行为对比研究第93-94页
    3.8 DPP4在乙腈中构建INH逻辑门第94-96页
    3.9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四章 基于DPP与芴的共轭聚合物氟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第97-112页
    4.1 引言第97-99页
    4.2 实验部分第99-101页
        4.2.1 试剂及测试仪器第99-100页
        4.2.2 合成路线第100页
        4.2.3 合成步骤第100-101页
            4.2.3.1 DPP10第100-101页
            4.2.3.2 PDPP1合成第10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1-104页
        4.3.1 合成讨论第101-102页
        4.3.2 核磁表征第102页
        4.3.3 PDPP1的紫外荧光光谱研究第102-104页
    4.4 PDPP1的传感器性能研究第104-110页
        4.4.1 PDPP1的探针性能初步研究第104-106页
        4.4.2 PDPP1四氢呋喃溶液中的氟离子滴定吸收光谱研究第106页
        4.4.3 PDPP1四氢呋喃溶液中的氟离子滴定发射光谱研究第106-108页
        4.4.4 PDPP1四氢呋喃溶液中的发射光谱选择性研究第108-110页
    4.5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五章 以硫羰基为识别基团的喹吖啶酮类荧光增强型汞离子传感器第112-140页
    5.1 引言第112-118页
    5.2 分子设计第118-119页
    5.3 实验部分第119-123页
        5.3.1 试剂及测试仪器第119-120页
        5.3.2 试剂及测试仪器第120页
        5.3.3 合成步骤第120-123页
            5.3.3.1 N,N-二辛基喹吖啶酮(QA1)第120-121页
            5.3.3.2 2,9-二溴-5,12-二辛基喹吖啶二酮(QA2)第121页
            5.3.3.3 2-溴-5,12-二辛基喹吖啶二酮(QA3)第121页
            5.3.3.4 QA4和QA5的合成第121-122页
            5.3.3.5 5,7-二辛基-12,14-二硫代喹吖啶酮(TQA1)合成第122页
            5.3.3.6 2,9-二三苯胺-5,-二辛基-12,14-二硫代喹吖啶酮(TQA2)合成第122-123页
            5.3.3.7 2-二三苯胺-5,12-二辛基喹吖啶二酮(QA6)第123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23-133页
        5.4.1 合成讨论第123-124页
        5.4.2 核磁及质谱表征第124-133页
    5.5 TQA1与TQA2的传感器性能研究第133-138页
        5.5.1 TQA1的光谱传感性能研究第133-135页
            5.5.1.1 TQA1的汞离子滴定荧光光谱研究第133-134页
            5.5.1.2 TQA1的荧光光谱选择性研究第134-135页
        5.5.2 TQA2的光谱传感性能研究第135-137页
            5.5.2.1 TQA2的荧光光谱选择性研究第135-136页
            5.5.2.2 TQA2的荧光光谱选择性研究第136-137页
        5.5.3 TQA1与TQA2的比色传感性能研究第137-138页
    5.6 本章小结第138-140页
第六章 基于喹吖啶酮与芴的共轭聚合物汞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第140-155页
    6.1 引言第140-142页
    6.2 实验部分第142-144页
        6.2.1 试剂及测试仪器第142页
        6.2.2 合成路线第142-143页
        6.2.3 合成步骤第143-144页
            6.2.3.1 PQA的合成第143页
            6.2.3.2 PTQA1~PTQA5的合成第143-14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44-147页
        6.3.1 合成讨论及GPC第144页
        6.3.2 聚合物核磁讨论第144-146页
        6.3.3 聚合物IR谱图对比第146-147页
    6.4 PTQA传感器性能测试第147-153页
        6.4.1 PTQA3与PQA的吸收光谱对比第147-148页
        6.4.2 PTQA3吸收光谱灵敏度测试第148-150页
        6.4.3 PTQA3吸收光谱选择性测试第150-151页
        6.4.4 PTQA3发射光谱灵敏度测试第151-152页
        6.4.5 PTQA3发射光谱选择性测试第152-153页
    6.5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第七章 基于三苯胺的水溶性红光双光子氰根离子传感器第155-171页
    7.1 引言第155-160页
    7.2 分子设计第160页
    7.3 TPAl的探针性能研究第160-169页
        7.3.1 TPA1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荧光和发射光谱研究第161-162页
        7.3.2 TPA1对氰根离子的反应时间发射光谱研究第162-163页
        7.3.3 TPA1在纯水中对氰根离子的吸收发射光谱滴定实验(灵敏度研究)第163-164页
            7.3.3.1 TPA1对氰根离子的发射光谱滴定实验第163-164页
            7.3.3.2 TPA1对氰根离子的吸收光谱滴定实验第164页
        7.3.4 TPA1在乙醇溶液中对氰根离子的吸收光谱滴定实验第164-165页
        7.3.5 TPA1对氰根离子的核磁滴定光谱第165-166页
        7.3.6 TPA1对不同阴离子的发射光谱选择性试验第166-167页
        7.3.7 TPA1的双光子性能及在双光子条件下对氰根离子的滴定实验第167-168页
            7.3.7.1 TPA1的双光子性能研究第167-168页
            7.3.7.2 TPA1的双光子光谱氰根离子滴定实验第168页
        7.3.8 TPA1在Hela细胞中的氰根离子实验第168-169页
    7.4 本章小结第169-171页
第八章 基于超支化三苯胺炔的汞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第171-183页
    8.1 引言第171-172页
    8.2 实验部分第172-176页
        8.2.1 试剂及测试仪器第172-173页
        8.2.2 合成路线第173页
        8.2.3 合成步骤第173-176页
            8.2.3.1 4-溴-N-十六烷基萘酰亚胺(2)第173-174页
            8.2.3.2 4-胺乙基氨基-N-十六烷基萘酰亚胺(3)第174页
            8.2.3.3 单体1第174-175页
            8.2.3.4 聚合物PTEPA1第175页
            8.2.3.5 聚合物PTEPA2第175-176页
    8.3 合成讨论与结构表征第176-179页
        8.3.1 合成讨论及GPC第176-177页
        8.3.2 结构表征第177-179页
            8.3.2.1 IR光谱第177-178页
            8.3.2.2 核磁谱图第178页
            8.3.2.3 吸收、发射光谱性质第178-179页
    8.4 传感器性能第179-182页
        8.4.1 PTEPA2的汞离子灵敏度测试第179-181页
        8.4.2 PTEPA2的汞离子灵敏度测试第181-182页
    8.5 本章小结第182-183页
第九章 结论第183-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197页
附录第197-198页
致谢第19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4080,这篇论文共19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9.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99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