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研究

国家创新系统论文 系统动力学论文 国际化论文
论文详情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国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大力引进外资,经济得到快速全面发展,工业产值位居世界前列并被称之为“世界工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依然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低水平粗放式增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就一直强调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进展甚微,产业转型任务艰巨。产业转型依赖于产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可我国产业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也被称为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落后,反映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存在较大的缺陷。做为后进的发展中国家,仅仅依靠国家创新系统内部采取封闭式创新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是很难实现的。在自主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在选择创新模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其所处的创新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拥有了一个重大机遇,就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也包括创新资源的配置。国家创新系统在此影响下国际化日益明显,如同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一样,必须主动融入国际创新体系,整合和配置国际创新资源。利用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围绕“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这一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考察企业创新国际化行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演进的现状、机理和路径,并进行了仿真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1)跨国公司研发与国家创新系统内向国际化研究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日益发展和深化对国家创新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在东道国的研发机构嵌入到东道国内部,成为东道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关键因素和诱因,也是东道国创新系统内向国际化的主要路径。本文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及其在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动因、投资模式和位置选择,并研究了其对东道国的影响因素,认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对东道国存在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其综合效应最终对东道国创新系统产生作用。作者还利用共生理论借鉴Logistic模型构建了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创新系统的演化模型。(2)国家创新系统内部创新主体的双向国际化活动跨国公司在国内的生产和研发大量投资使得国内市场日益国际化,内资企业在原先薄弱的技术基础上仅仅依靠内部自主研发已经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因此不少内资企业开始把获取技术和创新资源的目标转向国外。本文研究了内资企业通过资源杠杆获取国外创造性资产的主要方式和效果,基于跨国公司垄断产品价格变化的情况下政府资助内资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效果进行了博弈分析,研究了研发补助费用额度的阀值和作用。(3)跨国公司嵌入的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仿真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是一种研究复杂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方法,也是建立在控制理论、决策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之上的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跨国公司嵌入后国家创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演进机制与政策效果。依据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创新主体行为变动的研究结论,以分析跨国公司研发与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交互影响为主要目的,本文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财力资源、创新人力资源、创新产出等维度,结合可收集到的统计数据进行仿真实证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影响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创新产出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并得出相关结论。(4)内资企业双向国际化获取核心技术的案例研究企业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企业创新国际化是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基因。本文最后对内资企业京东方利用资源杠杆进行双向国际化获取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发展我国液晶面板产业案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国内企业切入跨国公司网络,通过外向国际化获取海外创造性资产从而实现内向国际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验证了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微观活动和趋势。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勾勒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绩效、发展历程、国际比较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及外资对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作用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对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从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和内部创新主体双向国际化两条路径出发,对国际创新系统的国际化演进机制与微观行为进行了阐述,完善了研究框架。(2)对跨国公司嵌入后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和国际化演进进行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和仿真本文从内部创新主体创新行为国际化和外部创新主体-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两条路径研究其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方式,基于Logistic模型构建了内资企业创新系统与跨国公司企业创新系统的共生演化模型,并构建政府资助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作者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跨国公司嵌入下国家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和政策仿真。(3)结合内部创新主体双向国际化的实践来讨论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在探讨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演进机制和路径时,本文不仅仅局限于博弈论方法和系统仿真,而是通过重点分析现实成功案例对内部创新主体双向国际化成功获取国际创新资源总结出方法和途径。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表格索引第15-17页
图形索引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8-19页
    1.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第20-22页
    1.4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23-24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第24-42页
    2.1 创新第24-25页
    2.2 国家创新系统第25-30页
    2.3 FDI 技术溢出与研发国际化第30-36页
    2.4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第36-39页
    2.5 国家创新能力的测度第39-40页
    2.6 国家创新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第40-42页
第三章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内涵第42-46页
    3.1 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变第42-43页
    3.2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内涵和路径第43-46页
第四章 跨国公司研发与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第46-68页
    4.1 跨国公司的研发国际化第46-56页
        4.1.1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现状第46-51页
        4.1.2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第51-56页
    4.2 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动因第56-57页
    4.3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投资模式与位置选择第57-59页
    4.4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影响机制第59-64页
        4.4.1 跨国公司研发的对东道国的有利影响第60-63页
        4.4.2 跨国公司研发的对东道国的不利影响第63-64页
    4.5 基于共生理论的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演化模型第64-68页
第五章 国家创新系统内部创新主体的双向国际化第68-86页
    5.1 创造性资产与资源杠杆理论第68-69页
    5.2 内部创新主体的双向国际化第69-81页
        5.2.1 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研发投资第69-71页
        5.2.2 海外技术并购第71-73页
        5.2.3 国际技术联盟第73-74页
        5.2.4 技术引进第74-77页
        5.2.5 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第77-80页
        5.2.6 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动第80-81页
    5.3 跨国公司嵌入后的政府研发经费资助模型第81-86页
第六章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仿真第86-120页
    6.1 系统动力学概述第86-90页
        6.1.1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与思路第86-87页
        6.1.2 系统动力学对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适用性第87-89页
        6.1.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概念第89-90页
    6.2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第90-96页
        6.2.1 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假设第90-91页
        6.2.2 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的原则及相关问题说明第91-92页
        6.2.3 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的一般因果关系图第92-96页
    6.3 国家创新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设计与仿真实证第96-116页
        6.3.1 控制变量及系统流图第96-100页
        6.3.2 模型方程设计和参数数值确定第100-102页
        6.3.3 模型有效性检验第102-116页
        6.3.4 仿真结果分析第116页
    6.4 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增加及政策应对措施的仿真实证研究第116-120页
        6.4.1 调整外资流入量影响分析第116-118页
        6.4.2 政策调整应对措施建议第118-120页
第七章 企业创新国际化的典范:对京东方的案例研究第120-134页
    7.1 我国液晶产业的发展现状第120-122页
    7.2 准备期-京东方嵌入跨国公司知识网络(1987-1997)第122-124页
    7.3 播种期-京东方的液晶战略决策与海外并购阶段(1998-2003)第124-127页
    7.4 扩散期-国际创新资源迅速整合与消化吸收阶段(2003-2007)第127-131页
    7.5 深耕期-政府协同下的后续扩张升级阶段(2008 至今)第131-134页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34-138页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第134-135页
    8.2 本文的贡献第135页
    8.3 研究不足和后续展望第135-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第150-151页
致谢第151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1379,这篇论文共15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5.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5.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