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方法与脱氮机制及其生物强化短程硝化系统的研究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论文 异养硝化论文 好氧反硝化论文 含盐污水脱氮论文 短程硝化论文
论文详情
研究了一种新的富集驯化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方法。采用高C/N、逐渐降低DO、菌体对数生长期转接以及增加培养液中海水比例的方式完成了耐盐异养硝化菌的富集和驯化,并分离出38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经复筛得到1株高效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命名为qy37。通过对菌株qy37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对菌株qy37的异养硝化作用和好氧反硝化作用的机制进行了比较。在以NH4Cl为氮源的异养硝化系统内,该菌32 h内使NH4+-N由138.52 mg/L降至7.88mg/L, COD由2408.39 mg/L降至1177.49 mg/L, NH2OH最大积累量为9.42 mg/L, NO2--N最大积累量仅为0.02 mg/L,推测该菌将NH2OH直接转化为N2O和N2从系统中脱除。在以NaNO2为氮源的好氧反硝化系统内,该菌24 h内使NO2--N由109.25 mg/L降至2.59 mg/L, NH2OH最大积累量为3.28 mg/L。好氧反硝化系统与异养硝化系统相比菌体生长量高,TN去除率低,COD消耗量低,NH2OH积累量低,并且检测到NO3--N的积累。认为好氧反硝化在菌体生长和能量利用方面比异养硝化更有效率。对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混合系统进行了研究。在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混合系统内,16 h NH4+-N去除速率比异养硝化系统提高了37.31%。混合系统的NH2OH积累量低于异养硝化系统和好氧反硝化系统,但N2O产出量高于二者。这些研究可为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对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应用于短程硝化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将4株高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投入耐盐短程硝化污泥中,考察了其对含海水污水的SBR短程硝化系统的强化效果,并比较了强化系统与原系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强化系统的NO2--N最大积累量比原系统降低34.92%,而且到达NO2--N最大积累量的时间比原系统提前2 h。强化系统的TN和COD在硝化段中后期持续降低,硝化结束时其TN和COD去除率比原系统高出15.24%和5.39%, NH4+-N去除率和亚硝化率比原系统高出6.85%和14.47%。强化系统的pH比原系统高0.46,而ORP低25.84 mV。认为强化系统的性能提升是强化菌的异养硝化作用和好氧反硝化作用引起的。当受到70%海水盐度冲击时,强化系统的稳定性高于原系统,强化菌的加入有效的抑制了系统从短程硝化向全程硝化转变的趋势。在强化系统与原系统运行的各阶段,强化菌种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且随着系统排泥强化菌大量流失。本研究为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应用于短程脱氮系统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9页
    1.1 氮素对水体的污染及去除方法第10-11页
        1.1.1 氮素污染的危害性第10页
        1.1.2 氮素排放的国家控制标准第10-11页
        1.1.3 常规除氮方法第11页
    1.2 传统生物脱氮处理技术第11-12页
        1.2.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原理及工艺第11-12页
        1.2.2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的缺陷第12页
    1.3 新型生物脱氮处理技术第12-22页
        1.3.1 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第12-14页
        1.3.2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第14-15页
        1.3.3 异养硝化第15-17页
        1.3.4 好氧反硝化第17-20页
        1.3.5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第20-22页
    1.4 高盐度废水的生物处理现状第22-23页
        1.4.1 高盐度废水的来源第22页
        1.4.2 高盐度对污水生物处理的影响第22-23页
    1.5 废水生物强化技术第23-24页
        1.5.1 废水生物强化技术的定义第23页
        1.5.2 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第23-24页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6页
    1.7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6-28页
        1.7.1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和驯化方法第26-27页
        1.7.2 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机制比较第27页
        1.7.3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混合系统研究第27页
        1.7.4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生物强化短程硝化系统的研究第27-28页
    1.8 本论文研究的基金来源第28-29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29-40页
    2.1 实验材料第29-33页
        2.1.1 富集筛选菌株的活性污泥来源第29页
        2.1.2 耐盐富集培养基第29页
        2.1.3 耐盐异养硝化培养基第29-30页
        2.1.4 耐盐好氧反硝化培养基第30页
        2.1.5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混合培养基第30页
        2.1.6 生理生化实验所用试剂及培养基第30-32页
        2.1.7 检测16S rDNA所用试剂第32页
        2.1.8 SBR反应器第32-33页
        2.1.9 短程硝化系统污泥来源第33页
        2.1.10 强化系统与原系统进水水质第33页
        2.1.11 实验仪器第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39页
        2.2.1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第33-34页
        2.2.2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和筛选第34页
        2.2.3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形态观察第34页
        2.2.4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生理生化实验第34-36页
        2.2.5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16S rDNA序列测定方法第36-37页
        2.2.6 菌株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性能测定第37-38页
        2.2.7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以及混合系统产N_2O试验第38页
        2.2.8 高效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剂制备第38页
        2.2.9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接入短程硝化系统第38页
        2.2.10 短程硝化反应器SBR1和SBR2运行方式第38页
        2.2.11 强化菌种的数量检测第38-39页
    2.3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第39-40页
第三章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驯化方法及所筛菌株qy37的鉴定第40-50页
    3.1 富集和驯化方法第40-41页
        3.1.1 污泥来源第40-41页
        3.1.2 富集和驯化方法第41页
    3.2 富集和驯化过程监测第41-43页
    3.3 纯海水培养时的耐盐富集驯化系统第43-46页
    3.4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第46页
    3.5 菌株qy37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第46-47页
        3.5.1 菌株qy37的形态学特征第46-47页
        3.5.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第47页
    3.6 菌株qy37的16S rDNA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第47-49页
        3.6.1 DNA的提取第47页
        3.6.2 PCR产物监测第47-48页
        3.6.3 16S rDNA测序第48-49页
    3.7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菌株qy37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机制比较及氨氮加速降解特性第50-59页
    4.1 菌株qy37的异养硝化作用第50-52页
    4.2 菌株qy37的好氧反硝化作用第52-54页
    4.3 菌株qy37的异养硝化作用与好氧反硝化作用比较第54-55页
        4.3.1 菌体生长量的差异第54页
        4.3.2 COD去除量的差异第54-55页
        4.3.3 NH_2OH变化的差异第55页
        4.3.4 硝态氮积累量的差异第55页
    4.4 菌株qy37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混合系统第55-58页
        4.4.1 混合系统内各氮素的转化第55-56页
        4.4.2 混合系统内N_2O的变化第56-57页
        4.4.3 混合系统内氨氮加速降解的原因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生物强化含海水污水的SBR短程硝化系统第59-70页
    5.1 菌株来源第59-60页
    5.2 强化系统与原系统的硝化特性比较第60-65页
        5.2.1 NH_4~+-N的变化第61-62页
        5.2.2 NO_2~--N的变化第62-63页
        5.2.3 TN和COD的变化第63-64页
        5.2.4 pH和ORP的变化第64-65页
        5.2.5 NO_3~--N和DO的变化第65页
    5.3 强化系统与原系统运行稳定性比较第65-67页
    5.4 强化菌种数量变化第67-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今后研究展望第70-72页
    6.1 主要结论第70-71页
    6.2 研究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85页
致谢第85-8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901878,这篇论文共8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6.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3.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