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系大瓶螺形态、反捕食特点的研究

大瓶螺论文 入侵生物种论文 反捕食响应论文 体色多态性论文 几何形体测量学论文
论文详情
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影响包括从直接致命到非致命,仅仅是捕食者的出现也可以通过诱导被捕食者发生生活史、行为、表型方面的改变,从而对被捕食者种群产生重大影响。在水生环境中,识别捕食者的能力由于介质影响而降低,被捕食者通常依赖于化学信号识别被捕食的危险。大瓶螺幼体会因受到同类受伤个体信号的刺激,表现出爬出水面的警戒行为,以减少被捕食的风险。本文对亲本大瓶螺体色与贝壳形态的关系进行了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的研究。大瓶螺贝壳的性二态性不仅体现在不同性别间发生的异速生长现象,而且表现在成熟个体间的差别。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来自于人工繁育的F5/F6具体色纯合基因的品系进行研究,对37只黑色个体(26♀♀,11(?)(?))、34只黄色个体(14♀♀,20(?)(?))贝壳的正壳口观、壳口观、壳顶观进行地标标点,获得贝壳的形态信息。用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检测出不同体色、性别个体间的差异。通过各个标点对于相对扭曲的贡献率,探索贝壳形态的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体色个体的贝壳形态存在着明显差异,典型变量分析结果通过普氏距离和马氏距离得以反映,所有组别间的马氏距离均呈显著性差异,对正壳口观各标点对相对扭曲的贡献率分析表明,贝壳形态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壳口上半部。用体色为黑早黑♂(3对)、黄早黄♂(9对)、黑早黄♂(7对)、黄早黑♂(4对)的个体作为亲本(亲本均为体色纯合个体),共取70个卵块,对每个卵块孵化后的幼螺在第3、5、7、9、1 1日龄分布进行了5次实验,以探究不同品系、日龄幼螺对于同日龄两种纯合体信号的敏感程度。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大瓶螺的反捕食响应率随日龄变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并非随着日龄的增大呈稳定的增长。(2)不同品系大瓶螺间可以相互传递有关捕食者的信息,即任一品系幼螺信号(捕食者信息)都能得到其他品系幼螺的响应。(3)杂合品系在反捕食行为上具有杂合子优势,反捕食响应率较纯和品系更高,纯黄品系的敏感型概率最低。(4)不同信号诱导同一品系产生的响应率有所差异:纯黄品系对黑螺信号的敏感度高于对黄螺信号的敏感度,纯黑品系对于黄螺信号的敏感度高于对黑螺信号的敏感度。另外,据实验结果启示,被捕食者可能会根据捕食者的行为、自身的生理状态、环境因素等对自身反捕食行为做出调整,如果这些条件保持不变,反捕食行为不会无端衰退,而是趋向保持一致。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6页
    1.1 大瓶螺第11-13页
        1.1.1 分类地位及形态结构第11页
        1.1.2 生态第11-12页
        1.1.3 生殖第12页
        1.1.4 分布第12-13页
    1.2 大瓶螺的入侵第13-16页
        1.2.1 入侵生物成功入侵的原因第13页
        1.2.2 入侵生物的危害第13-14页
        1.2.3 大瓶螺的成功入侵第14-15页
        1.2.4 大瓶螺的危害第15-16页
    1.3 体色多态性第16-19页
        1.3.1 体色多态性第16页
        1.3.2 研究体色多态性的意义第16-18页
        1.3.3 大瓶螺的体色多态性第18-19页
    1.4 反捕食行为第19-22页
        1.4.1 反捕食行为第19-20页
        1.4.2 化学信号介导的反捕食行为第20-22页
        1.4.3 大瓶螺的反捕食行为第22页
    1.5 大瓶螺的防治第22-26页
        1.5.1 化学药剂防治方法第23-24页
        1.5.2 生物防治方法第24页
        1.5.3 农业防治方法第24-2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6-32页
    2.1 亲本来源第26页
    2.2 幼螺准备第26页
    2.3 幼螺反捕食行为实验第26-27页
    2.4 捕食信号的提取和加入第27页
    2.5 数据记录第27-28页
    2.6 亲本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第28-30页
        2.6.1 材料第28页
        2.6.2 图像获取第28页
        2.6.3 几何形态测量及分析第28-30页
            2.6.3.1 正壳口观标点及半标点设置第28-29页
            2.6.3.2 壳口观标点及半标点设置第29页
            2.6.3.3 壳顶观标点及半标点设置第29页
            2.6.3.4 数据采集及处理第29-30页
    2.7 统计第30-32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第32-50页
    3.1 两种体色型亲本形态第32-36页
        3.1.1 正壳口观形态变异分析第32-33页
        3.1.2 大瓶螺壳口观形态变异分析第33-34页
        3.1.3 大瓶螺壳顶观形态变异分析第34-35页
        3.1.4 正壳口观的地标点对相对扭曲的贡献率第35-36页
    3.2 幼螺反捕食行为第36-50页
        3.2.1 实验密度与存活率的关系第36-37页
        3.2.2 不同基因型大瓶螺对两类捕食信号的响应率与日龄的关系第37-38页
        3.2.3 响应策略的表现型种类第38-40页
        3.2.4 不同品系所表现出的策略异质性第40-47页
        3.2.5 不同品系大瓶螺中所有个体对捕食信号表现出的敏感程度第47-50页
第四章 讨论第50-54页
    4.1 大瓶螺体色和形态具有遗传背景第50页
    4.2 纯合黄色个体可能具有更稳定的高繁殖潜力第50-54页
第五章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65-6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078977,这篇论文共6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0.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3.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