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和谐”美学思想比较

中国古典美学论文 西方古典美学论文 感性论文 理性论文
论文详情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的了解和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多,比较之意渐渐兴起,甚至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门之一。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哲学家们都非常喜欢将中西美学拿来互相比较。鉴于每一个主义的产生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所以探究一下可以发现,古典主义中的和谐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面包括人与自然、物与我、再现与表现以及感性和理性的多种和谐,并且其中的每一对范畴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在这里,本文将选择通过感性与理性关系的视角,将和谐置于中国古典美学以及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背景之下,进行比较、探究以及思辨,希望能够通过阐述二者在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关系变化,从中进一步发现中西方古典美学时期和谐的差异性。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对和谐中重要的一组二元对立矛盾感性以及理性进行概念阐述。首先是从语义学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是感性以及什么是理性。接着将感性和理性放置在哲学思想的语境中进一步进行深入的概念上的探讨。第二章节,将和谐中的感性与理性这一组矛盾放置在西方古典主义时期进行深入探讨。其中主要选取了柏拉图以及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美学家们作为代表,来对这一发展历程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从而试图找到一些规律性的存在,以便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第三章节,选取部分哲学家的思想,探讨中国古典美学时期的感性与理性辩证发展的历程。在我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大部分的哲学家都将感性经验和理性精神放在了同一个天枰之上,保证了二者的平衡。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这个不同就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或者学者在探究的时候,追求的并不是用理智的,层层递进般的逻辑思维进行辩证,相反更多的则是追求物我相忘的境界。第四章节,探讨中西方古典美学中关于感性和理性关系问题的共通之处以及差异之处,进而延伸出有关和谐思想差异性的原因。从宏观上看,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美学思想的明显特征是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相通之处的。但是因为很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不免也具有各自的独特特性。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在感性与理性关系的问题以及关于"和谐"思想的问题上之所以有所不同,还是源于"天人合一"以及"主客二分"的深刻差异。这些直接指向了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讲究和谐与统一的,而西方传统更注重分别与对抗。从西方重分析的视域下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似乎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模糊而不严谨,但正是因为中国古代重视"合一"的思想,使得中国哲学常以心物同属、主客兼备、天人合一的形态标出,体现了一种古朴的系统论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对综合性科学有启迪,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更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9-11页
第一章 概念阐述第11-14页
第二章 西方古典美学时期的和谐第14-25页
    第一节 柏拉图的"理念说"与"灵感说"第14-15页
    第二节 康德的先验综合第15-17页
    第三节 费希特与谢林的精神同一第17-19页
    第四节 歌德与席勒的完美融合第19-21页
    第五节 黑格尔的感性与理性地相融第21-25页
第三章 中国古典美学时期的和谐第25-31页
    第一节 孔子的情理交融第25-27页
    第二节 道家的"天人合一"第27-29页
    第三节 《易经》的阴阳调和第29-31页
第四章 二者之间的比较第31-40页
    第一节 二者的相通之处第31-32页
    第二节 二者之间的差异第32-40页
参考文献第40-41页
致谢第4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290376,这篇论文共4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2.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1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