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煤和石油焦为原料的气流床气化及间歇排渣系统的数值模拟

气流床气化论文 多喷嘴对置式气化炉论文 烟煤论文 石油焦论文 间歇排渣系统论文 数值模拟论文
论文详情
为了研究气流床气化的含碳固体原料适应性,以及为气化装置的优化设计和稳定运行提供指导,本文以工业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考察了烟煤、石油焦等含碳固体原料的气流床气化性能及影响因素。此外研究了间歇排渣系统内部渣水两相流动和传热行为。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气流床气化的三维数值模型,采用内扩散效率因子方法将运行煤种的焦炭气化本征反应动力学数据外延到高温高压的工业气化炉工况,模拟结果与工业测量数据吻合良好。考察了炉内SH数和Nu数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高温撞击区气固滑移速度高,强化了相间的传热与传质;撞击区内气速降低,颗粒停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提高碳转化率。氧煤比每升高0.01 Nm3/kg(干煤),气化温度约升高25-30℃,碳转化率略微升高,氧耗和煤耗增加。煤浆浓度从59wt%增加至62wt%,气化炉出口温度和碳转化率略微降低,氧耗、煤耗降低。比较了不同炉型结构对气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喷嘴对置式气化炉内颗粒平均停留时间约为4-5s,高于单喷嘴顶置气化炉;且后者大颗粒存在短路现象,降低了气化性能。2.对于神府煤,随着粒径的增加,煤焦气化反应的Thiele模数增加,内扩散效率因子降低。在高温射流区和撞击区,对于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粒径大于200μm时Thiele模数大于6.9,内扩散影响显著。对于煤焦-CO2气化反应,50-500μm煤焦颗粒的Thiele模数均小于5,表观气化反应为本征反应与扩散共同影响。考察了气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对气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活化能、煤焦初始比表面积等参数影响较大;煤焦颗粒破碎提高了烟煤的气化性能。(2)对于不同烟煤,数值模拟结果推荐煤焦-CO2/水蒸气气化反应本征动力学参数应用到气流床气化工况,其一活化能至少要高于200kJ/mol。(3)考察了五种烟煤的多喷嘴对置式气化炉性能,碳转化率在98.1%-99.9%之间。3.考察了多喷嘴对置式气化炉石油焦的气化性能。在氧碳比0.921,石油焦浆浓度62%的操作条件下,预测气化炉出口温度为1324℃,碳转化率为96.7%,低于烟煤的气化性能。增加氧碳比以提高石油焦气化的碳转化率,但比氧耗和拱顶气化温度显著增加。运用催化效应提高本征气化反应速率5倍,碳转化率可达到99.2%,显著地降低了原料消耗,拱顶气相温度降低至1345℃,有利于气化炉的长周期稳定运行。4.建立了气流床粉煤气化炉的平衡模型,在验证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比较了典型煤种的气流床粉煤气化工艺指标,考察了灰含量及助熔剂对气流床粉煤气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神府煤和北宿煤,热值高、灰分和灰熔点低,可适当提高蒸汽煤比增加有效气产率;对于张集煤和开阳煤,灰分和灰熔点高,比煤耗和比氧耗较高,可添加适量助熔剂降低气化操作温度以降低煤耗和氧耗;(2)入炉氧煤比和蒸汽煤比一定时,煤中的灰含量波动±1%,气化温度将产生约±15℃的波动。5.以两种型式的工业间歇排渣系统为对象,建立了三维非稳态数值模型,研究了排渣系统中渣水两相的流动与传热行为,模拟结果与工业运行参数吻合较好。对于单锁斗系统,入口渣量增加lt/h,锁斗温度升高1.4℃;循环水量增加4m3/h,锁斗温度升高2.5-3℃波动。对于某引进气化技术的排渣系统,入口冷却水量低于30 t/h的工况下,集渣周期结束时二号锁斗水温高于100℃,不利于排渣的安全运行;入口冷却水量为46t/h的工况下,集渣周期结束时出二号锁斗循环水的温度为74℃,底部冷却水对沉积渣层有冲击作用,使黑水出口渣量增加(占渣总量31.8%),增加了后续渣水处理系统负担。因此该引进气化技术的排渣系统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4-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 创新点第16-17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7-34页
    2.1 典型的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第17-18页
    2.2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工艺第18页
    2.3 高温高压下煤气化反应动力学第18-30页
        2.3.1 煤热解第18-22页
        2.3.2 煤焦燃烧与气化第22-28页
        2.3.3 均相反应与湍流混合第28-30页
    2.4 气流床气化炉的模拟研究进展第30-33页
        2.4.1 平衡模型第30页
        2.4.2 一维模型第30页
        2.4.3 数值模型第30-32页
        2.4.4 反应器网络模型第32-33页
    2.5 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工业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数值模拟研究第34-65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煤气化过程子模型第34-45页
        3.2.1 煤浆雾化第35-38页
        3.2.2 水分蒸发第38页
        3.2.3 煤粉热解第38-39页
        3.2.4 均相化学反应第39-40页
        3.2.5 非均相化学反应第40-45页
    3.3 控制方程及计算方法第45-51页
        3.3.1 气相控制方程第45-47页
        3.3.2 颗粒相控制方程第47页
        3.3.3 热量传递模型第47-48页
        3.3.4 熔渣壁面沉积子模型第48-50页
        3.3.5 数值计算方法第50-51页
    3.4 工业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的模拟研究第51-56页
        3.4.1 模型验证第52-53页
        3.4.2 炉内流动与反应特征第53-55页
        3.4.3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的性能第55-56页
    3.5 氧煤比、煤浆浓度对气化性能的影响第56-59页
    3.6 炉型结构对气化性能的影响第59-63页
    3.7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4章 气化反应动力学对烟煤气流床气化性能的影响第65-85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气流床气化炉内煤焦气化反应特性第65-68页
    4.3 本征反应动力学对气化性能的影响第68-79页
        4.3.1 活化能对气化性能的影响第69-72页
        4.3.2 初始煤焦比表面积对气化性能的影响第72-73页
        4.3.3 随机孔模型与未反应缩芯模型第73-75页
        4.3.4 L-H模型对气化性能的影响第75-79页
    4.4 扩散对气化性能的影响第79-82页
        4.4.1 内扩散效率因子对气化性能的影响第79-80页
        4.4.2 原煤粒径分布对气化性能的影响第80-82页
    4.5 不同烟煤的气化性能第82-84页
    4.6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5章 多喷嘴对置式气化炉石油焦气化性能研究第85-99页
    5.1 引言第85页
    5.2 模拟工况第85-86页
    5.3 石油焦气化第86-88页
        5.3.1 石油焦快速热解第86-87页
        5.3.2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第87-88页
    5.4 控制方程与计算方法第88-89页
    5.5 结果验证与分析第89-92页
    5.6 石油焦的焦炭气化反应特性第92-93页
    5.7 氧碳比对石油焦气化性能的影响第93-95页
    5.8 催化效应对石油焦气化性能的影响第95-97页
    5.9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6章 灰含量及助熔剂对气流床粉煤气化炉性能的影响第99-107页
    6.1 平衡模型第99页
    6.2 模型参数第99-100页
    6.3 模拟结果验证第100-101页
    6.4 典型煤种的气化工艺指标第101-103页
    6.5 煤中灰含量及助熔剂对粉煤气化性能的影响第103-105页
    6.6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7章 工业间歇排渣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第107-124页
    7.1 研究对象及模型简化第107-108页
    7.2 数学模型及求解算法第108-110页
        7.2.1 Mixture两相流模型第108-109页
        7.2.2 颗粒的离散相模型第109-110页
        7.2.3 求解算法第110页
    7.3 工业间歇排渣系统的数值模拟第110-123页
        7.3.1 单锁斗系统第110-115页
        7.3.2 某引进气化技术的排渣系统第115-123页
    7.4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24-127页
    8.1 结论第124-126页
    8.2 展望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4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4075,这篇论文共14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2.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1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