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峰值的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研究

碳峰值论文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论文 自然资源碳汇清单论文 情景模拟论文 江苏省论文
论文详情
低碳发展是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第一碳排放大国,中国承诺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碳排放峰值。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刚性需求、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的尚不健全等内在问题,都将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创新自然资源用途管制是推进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本论文选取我国碳排放大省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利用自然资源的空间、统计和调查数据等,构建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划体系,并据此对江苏省进行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的区域划分;通过碳汇和碳排放测算将自然资源整合,编制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自然资源碳汇能力和碳排放测算清单:针对基准、节能和低碳三种情景,测算江苏省各区域的净碳排放峰值,分析自然资源的碳吸收对削峰亦或是早日达峰的影响,据此提出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的政策建议。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论文构建了基于区域的“自然资源一经济社会一环境压力”作用关系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划分指标体系,并结合碳排放以地级市为区域考核要求,划分了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即一区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市;二区为泰州和扬州市:三区由沿海南通、连云港和盐城市组成:四区为徐州、宿迁和淮安市。(2)论文分析了江苏省各自然资源管制区的碳汇能力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植被碳汇中,林地最强,由于绿化率的上升,建设用地的碳汇能力也较草地更高:一区向四区.碳汇能力依次减小。江苏省耕地、林地、水域、海涂、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工交建设用地的土壤资源均发挥汇碳作用,而草地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分干预,充当着碳源角色。(3)论文评估了2000年以来江苏省的碳排放并分析其变化特征。2000-2013年期间碳排放涨幅近3倍,其中,能源资源消费以及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据总量90%以上:在废弃物处理方面,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畜牧业发展规模缩小,其碳排放量下降了43%:人口规模较为稳定,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在研究期前后仅增长3.3%。江苏省自然资源的碳汇能力在研究期内,基本保持一致,因此,若没进行综合的自然资源管制,加强其碳吸收和储存能力,江苏省的自然资源碳汇较难有一个大的提升。(4)论文阐述了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的碳排放量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四个区域在研究期内都呈现上升的趋势,能源消费、工业生产过程是各区主要的贡献因子。其中,一区占江苏省总量的62.4%,但自然资源碳汇量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二区为江苏省碳排放量最小的区域,只占据总量的9.6%,自然资源吸收了2%碳排放量:三区碳排放量增长了2.26倍,自然资源的碳吸收量略有增长:四区涨幅最高,增长了2.44倍,自然资源的吸收能力也较强,减少了3.4%。(5)论文揭示了江苏省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碳峰值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在基准情形下将于2035年达到,各区分别在2025、2035、2037和2040年达到。相较于基准情景,节能情景更加符合江苏省实现经济增长和控制碳排放量的平衡,于2024年到达碳排峰值年。其中,一区在2019年即到达峰值年,其余三个区域都于2029年达到,该情景最适合江苏的发展。低碳情景中,江苏省在2025年达到峰值,二区、三区和四区也与江苏省整体情况一致,一区则于2019年率先达到顶峰。(6)自然资源的碳汇能力在各情景中都起到了一定的削峰作用。基准情景下,江苏省自然资源的碳吸收量在峰值年为384.96万吨:节能情景中,由于自然资源的碳汇能力提高,江苏省及其各区域的碳峰值年与总碳排放量相比,都提前了一年,自然资源的碳吸收量为382.99万吨:低碳情景中,江苏省的峰值年并没有改变,处于2025年,自然资源的碳吸收量为383.89万吨。本论文提出基于江苏省碳排放峰值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针对削峰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包括加强植被资源、土壤资源和水域湿地的管理:二是优化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包括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加强低碳新能源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等:三是针对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构建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价格杠杆来管理自然资源、完善资源审计和保护机制等,从而使得江苏省的自然资源的生态用途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1 低碳发展与碳峰值目标实现压力第14-15页
        1.1.2 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第15-16页
    1.2 研究意义第16-18页
        1.2.1 理论意义第16-17页
        1.2.2 实证意义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页
        1.3.3 技术路线第20-21页
    1.4 数据来源第21-23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3-30页
    2.1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研究第23-25页
    2.2 自然资源区划研究第25-26页
    2.3 自然资源碳汇排放核算研究第26-27页
    2.4 碳峰值测算研究综述第27-28页
    2.5 研究述评第28-30页
第三章 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划第30-44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30-31页
    3.2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划的内涵与方法第31-34页
        3.2.1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划的内涵与基本原则第31-32页
        3.2.2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划方法和因子选取第32-34页
    3.3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划第34-44页
        3.3.1 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第34-38页
        3.3.2 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第38-39页
        3.3.3 资源环境承载力第39-40页
        3.3.4 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划及其特征第40-44页
第四章 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碳汇和碳密度核算第44-58页
    4.1 自然资源利用对碳排放影响机理第44-45页
    4.2 植被资源的碳汇测算第45-49页
        4.2.1 植被资源类型碳汇系数确定第45-48页
        4.2.2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碳汇能力汇总及分析第48-49页
    4.3 土壤和水域资源碳汇测算第49-51页
    4.4 各类自然资源综合碳密度测算第51-58页
        4.4.1 各区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第52-55页
        4.4.2 各区土壤碳储量和碳密度第55页
        4.4.3 用地类型转换系数第55-58页
第五章 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碳排放清单核算第58-73页
    5.1 碳排放核算清单及核算方法第58-61页
        5.1.1 能源消费碳排放第58-60页
        5.1.2 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第60页
        5.1.3 废弃物碳排放第60-61页
        5.1.4 人口和动物碳排放第61页
        5.1.5 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第61页
    5.2 各项碳排放核算结果第61-67页
        5.2.1 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第62-63页
        5.2.2 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第63页
        5.2.3 废弃物碳排放量核算第63-65页
        5.2.4 人口和动物碳排放核算第65-67页
        5.2.5 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碳排放量第67页
    5.3 自然资源碳吸收核算第67-69页
    5.4 总碳排放量测算第69-73页
第六章 江苏省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区的碳排放峰值分析第73-86页
    6.1 峰值预测模型构建第73-75页
    6.2 影响因素设定第75-82页
        6.2.1 人口第75-76页
        6.2.2 GDP和人均GDP第76-79页
        6.2.3 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和技术进步因子第79-80页
        6.2.4 自然资源碳吸收及碳储量变化第80-82页
    6.3 不同情境碳峰值测算及分析第82-86页
第七章 基于碳峰值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建议第86-93页
    7.1 削峰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第86-88页
        7.1.1 加强植被资源管理第86-87页
        7.1.2 加强土壤资源管理第87-88页
        7.1.3 加强水域和湿地的管理第88页
    7.2 可优化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第88-90页
        7.2.1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第88-89页
        7.2.2 加强低碳新能源建设第89-90页
        7.2.3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90页
    7.3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第90-93页
        7.3.1 构建自然资源管理体系第90-91页
        7.3.2 资源环境价格杠杆第91-92页
        7.3.3 完善资源审计和保护机制第92-93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93-97页
    8.1 主要结论第93-95页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第95-96页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2页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078975,这篇论文共10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1.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2.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