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友好灌区水资源联合调度研究

灌区水资源调度论文 GEPIC论文 水生态诊断论文 大系统分解协调论文 人工湿地论文
论文详情
水资源短缺地区井渠结合灌溉要求对水资源进行优化调度,调度中还要考虑到水生态问题。本文对灌区水资源联合调度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理论探析,不同尺度水资源问题研究,采用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灌区水资源联合调度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对于华北地区井渠结合灌区的水资源调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提出灌区水资源可信调度的概念应用计算机领域可信概念及其理论,提出了灌区水资源可信调度的概念,根据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等原则,阐述了不同尺度灌区水资源问题研究的内容,研究成果促进了灌区水资源联合调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2)全球尺度小麦主产区灌溉必要性研究在空间分辨率为30弧分的全球范围内,运用GEPIC模型估计了全球范围灌溉对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用。得出全球不同地区小麦产量的高低对灌溉的依赖性。为水利决策部门运用大范围区域上的信息来制定水和粮食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解决了灌区水资源调度的必要性问题。(3)灌区尺度水生态诊断和退化机理初探在研究典型灌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引黄灌区水循环特点,设计以水文特征、水环境状况、泥沙状况、盐碱化状况等表征灌区水生态健康状况的指标体系。着重分析引黄水文情势,灌区盐碱化变化情况及规律等重要水生态问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灌区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4)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研究及软件研制针对多级配水过程,采用逐级分解协调的方法,进行灌区灌溉水资源调度,得出灌区主要农作物适宜灌水模式和灌溉制度。根据人民胜利渠灌区的基本情况和运行特点,确立了调控地下水水位为解决灌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运用问题的主线。研制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优化调度和可视化操作于一体的分布式人机交互多水源联合调度智能监控系统。(5)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及地下水优化以人民胜利渠灌区为例,建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评价大型灌区水资源承载力。建立灌溉水入渗的土壤水-地下水转换过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土壤水分深层渗漏的研究;建立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对地下水进行优化。(6)人工湿地去除灌区退水面源污染方法和效率研究以实验为基础,进行人工湿地系统总体净化效率、植物优选、运行参数精确调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面源污染净化效果较好,可大面积推广。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1.1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第13页
        1.1.2 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19页
        1.2.1 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灌区水生态修复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灌区水资源调度理论探析第19-24页
        1.3.1 计算机领域可信概念及其理论第19-20页
        1.3.2 灌区水资源调度理论探析第20-24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2 技术路线第25-26页
    1.5 全球尺度小麦主产区灌溉必要性研究初步尝试第26-36页
        1.5.1 GEPIC 模型第27-30页
        1.5.2 灌溉水分生产率第30-32页
        1.5.3 结果与讨论第32-35页
        1.5.4 结论第35-36页
第二章 灌区尺度水生态诊断和退化机理初探第36-60页
    2.1 灌区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36-37页
    2.2 灌区退化的表征指标第37-38页
        2.2.1 水生态退化的影响因素和机理研究进展第37页
        2.2.2 灌区退化的表征指标第37-38页
    2.3 灌区水生态问题诊断-以人民胜利渠灌区为例第38-57页
        2.3.1 人民胜利渠灌区简介第38页
        2.3.2 灌区水文特征分析第38-52页
        2.3.3 灌区水环境特征分析第52-55页
        2.3.4 灌区泥沙状况分析第55-56页
        2.3.5 灌区盐碱化发展趋势分析第56-57页
    2.4 灌区水生态退化机理初探第57-60页
        2.4.1 相关性分析第57-58页
        2.4.2 植物群落退化初探第58页
        2.4.3 水域面积与土地利用相关性分析第58-60页
第三章 灌区尺度水资源调度研究第60-82页
    3.1 灌区尺度水资源调度研究方法第60页
    3.2 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第60-61页
    3.3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基本原则第61-65页
        3.3.1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基本原则第61-62页
        3.3.2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第62页
        3.3.3 灌区多水源联合优化调度建模问题研究第62-65页
    3.4 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优化分配模型及其应用第65-78页
        3.4.1 优化模型第65-71页
        3.4.2 模型的求解第71-73页
        3.4.3 模型应用第73-77页
        3.4.4 成果分析第77-78页
    3.5 灌区尺度水资源调度软件研制第78-82页
        3.5.1 系统编译及运行特点第78-79页
        3.5.2 系统软件使用说明第79-82页
第四章 灌区尺度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82-96页
    4.1 灌区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第82-87页
        4.1.1 评价模型的构建第82-84页
        4.1.2 权重的确定第84-86页
        4.1.3 模糊关系矩阵 R 的确定第86-87页
        4.1.4 模糊关系的运算与评价结果分级第87页
    4.2 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第87-96页
        4.2.1 评价典型年及评价分区的确定第87页
        4.2.2 评价指标的分析计算第87-94页
        4.2.3 措施与建议第94-96页
第五章 试验小区尺度井灌区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第96-122页
    5.1 研究区背景第96-97页
    5.2 土壤水分深层渗漏的研究第97-100页
        5.2.1 土壤水分水量平衡模型的建立第97页
        5.2.2 土壤水分水量平衡计算第97-100页
        5.2.3 深层渗漏分析第100页
    5.3 井灌区地下水位动态与水文地质参数求解第100-103页
        5.3.1 地下水位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特征第100-101页
        5.3.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特征第101-103页
        5.3.3 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求解第103页
    5.4 井灌区地下水位动态模拟第103页
    5.5 水文地质单元模型的建立第103-106页
        5.5.1 模型的建立第103-106页
        5.5.2 模型的处理第106页
    5.6 土壤水分滞留规律及赋存机制研究第106-108页
    5.7 地下水位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第108-112页
        5.7.1 气象变化对流域地下水水位的影响第108-110页
        5.7.2 农业生产发展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第110-112页
    5.8 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第112-122页
        5.8.1 模型的建立第112-116页
        5.8.2 模型的处理第116-119页
        5.8.3 模型的应用第119-122页
第六章 试验小区尺度水资源调度系统研制第122-140页
    6.1 灌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数值模拟和运用技术研究第122-130页
        6.1.1 工作原理第123页
        6.1.2 调度过程设计第123页
        6.1.3 基于 Hydrus-Modflow 模型的灌溉优化模型开发第123-129页
        6.1.4 灌区水资源的调控管理第129-130页
    6.2 灌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智能监控系统的研制第130-140页
        6.2.1 联合调度的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总体方案第130-133页
        6.2.2 灌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智能监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第133-140页
第七章 人工湿地去除灌区退水面源污染方法和效率研究第140-161页
    7.1 人工湿地构建方法第140-145页
        7.1.1 典型人工湿地构建第140-144页
        7.1.2 净化机理可达性分析第144-145页
    7.2 湿地系统来水水量水质分析第145-147页
    7.3 人工湿地系统总体净化效率第147-148页
    7.4 潜流人工湿地参数精确调控第148-157页
        7.4.1 试验方案设计第148-152页
        7.4.2 浮水植物优选第152-154页
        7.4.3 不同水生植物覆盖度净化效果分析第154-156页
        7.4.4 不同水力负荷去除率对比第156-157页
        7.4.5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去除率对比第157页
    7.5 虹吸实验加大流量去除效果第157-160页
        7.5.1 虹吸实验前后水质指标去除率对比第158-159页
        7.5.2 虹吸实验后单元水质浓度阶梯变化第159-160页
    7.6 小结第160-161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161-164页
    8.1 主要结论第161-162页
    8.2 论文创新点第162页
    8.3 问题与建议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4页
致谢第174-175页
作者简历第175-17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69074,这篇论文共17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2.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8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