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渣固态发酵高蛋白产量菌株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

苹果渣论文 纤维素酶论文 菌株筛选论文 固态发酵论文 蛋白质论文 饲料论文
论文详情
随着苹果种植业和加工业的迅速发展,苹果渣的排放量也日趋增加,目前对苹果加工的废弃物——果渣还没有实现有效地综合利用,这不仅影响了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产区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苹果渣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是良好的发酵原料。本论文以陕西省内苹果园和苹果加工工厂为采集地点,采集不同生长阶段的苹果成熟植株的茎、叶、花、幼果,同时采集了果园土壤、加工厂区土壤、生产线用水、堆积果渣等样本以分离环境微生物,从以上种植、加工贮藏、销售的环境中筛选出纤维素酶活性高的菌株,以及从常见食用菌中优选出能够高效利用苹果渣生长的菌种,以提高苹果渣固态发酵蛋白产量为目的,解决以往研究得到的发酵苹果渣存在的发酵不完全、蛋白含量不高、产物异味严重等问题,并且系统的研究了苹果渣单一菌种发酵和混合菌种发酵、自然发酵和人工发酵等的差异,考察了不同来源的氮源、无机盐等对发酵产物蛋白含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原料配比、温度、接种量、接种比例等因素对产物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苹果渣固态发酵的原料配方和工艺条件;在摇瓶发酵的基础上,研究30L固态罐的发酵条件,同时对固态发酵剂进行了研究。1.2008年2月至2008年10月期间,从陕西省关中及渭北地区3个县6个苹果种植园中采集了不同生长阶段的苹果成熟植株的茎、叶、花、幼果(品种为红富士)及根系土壤样本共计236份,采用组织分离法及土壤稀释平板分离法分离组织表面、体内及土壤中的微生物,经单孢分离及纯化培养后,共得到470个菌株,其中细菌268株,真菌202株。2.从市售苹果表皮、果汁加工厂的生产线、商品浓缩苹果汁和果渣堆积环境中采集土壤、水、果汁和果渣样本120份,采用经典的分离和纯化方法共得到207个菌株,其中细菌121株,真菌86株。3.对上述677株纯化后的菌株通过透明圈法进行初筛后,对筛选得到的76株菌株进行以纤维素酶活为指标的复筛,得到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5株,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其分属于镰孢属Fusarium sp.,酵母属Saccharomyces sp.,木霉属Trichoderma sp.和曲霉属Aspergillus sp.。通过发酵苹果渣试验,对产品进行蛋白含量、感官指标等评价,确定菌株T23,T55,T62为优势菌株,均具有生长对数期较长,发酵周期内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等优势。经过显微形态及ITS序列分析、同源性比较,依次鉴定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依次命名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 Y1N4,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Y2N3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H1N3。4.对苹果干渣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中粗纤维含量约为14.7%,粗蛋白含量约为4.2%,作为培养基原料在生产中需要添加氮源。5.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苹果渣固态发酵的最佳摇瓶工艺:外加氮源为10%(质量含量)麸皮;灭菌采用常规方式,在实际生产中也可采用100℃,30min蒸煮灭菌;含水量为60%。本研究采用的黑曲霉、酿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均能显著提高产物蛋白含量,以混菌发酵苹果渣效果最佳,在发酵周期内蛋白含量、纤维素酶活性都有明显增长。本研究还考察了菌种的混合比例、混合种类、接种量及分段发酵对产物蛋白含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温度和发酵时间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采用黑曲霉,酿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等量混合的方式接种,接种量为12%(培养基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先接入黑曲霉发酵48h后接入两种酵母菌,得到的发酵苹果渣蛋白含量最高,可达34.9%。在摇瓶发酵的基础上,研究30L卧式固态发酵罐的发酵条件,当选择温度为27℃,通气速率为0.65 N.m3/h,接种量为600 mL(每5kg培养基),搅拌速度为15rpm时,产物蛋白质含量为最大值31.6%。发酵苹果渣饲料中氨基酸组分齐全,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同时富含酶类、核酸、维生素、无机盐和促进动物生长因子、生物学价值优于植物蛋白饲料,可以替代豆粕和鱼粉。另外,添加稻壳能够明显改善培养基的通气状况,添加纤维素酶也能明显增加原料粗纤维的降解效率,提高发酵产物的质量。6.培养四种食用菌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茶树菇Agrocybe chaxinggu的试验结果表明,食用菌菌丝在苹果渣上生长旺盛,麸皮是苹果果渣发酵生产食用菌菌丝的理想氮源,优于尿素、硝酸铵和硫酸铵等合成氮源。发酵后苹果渣的蛋白含量由发酵前的4%左右提高到20%以上。以生长最为旺盛的凤尾菇为例,添加少量无机盐溶液(KH2PO4, MgSO4, ZnSO4),发酵处理能够进一步提高苹果渣的蛋白含量。MgSO4, K2HPO4和ZnSO4的含量分别为18g/kg、3g/kg和0.03g/kg时,接种凤尾菇的苹果渣发酵产物蛋白含量最高,可达26.178%。7.从六种供试物(甲基纤维素,B-环糊精,可溶性淀粉,壳聚糖,魔芋粉和麸皮)中,筛选最适合用于苹果渣固态发酵的发酵剂载体。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对酿酒酵母具有最强的吸附力,且发酵力的大小与六种载体对酿酒酵母吸附量的大小呈正相关,其次为β-环糊精,综合考虑成本及产品外观形状等,选择B-环糊精最为发酵剂的理想载体材料。考察温度、pH、时间、媒介等因素对B-环糊精与酵母吸附能力的关系,确定最佳吸附条件为:温度25℃,pH为6.5,吸附时长为12 h,溶液介质为0.01M的CaSO4时,冻干后其吸附力达到8.2×106 CFU/g,为工业化发酵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23-39页
    1.1 苹果第23-25页
        1.1.1 植物学分类第23页
        1.1.2 产业发展现状第23-25页
    1.2 环境微生物的分类第25-29页
        1.2.1 附生微生物第25-26页
        1.2.2 共生微生物第26页
        1.2.3 内共生真菌第26-27页
            1.2.3.1 内共生真菌的种类及基本特征第26页
            1.2.3.2 植物内共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第26-27页
            1.2.3.3 内共生真菌的分布第27页
        1.2.4 内共生细菌第27页
        1.2.5 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研究进展第27-29页
    1.3 苹果渣第29-34页
        1.3.1 苹果渣资源现状第29-30页
        1.3.2 苹果渣的营养成分第30-31页
        1.3.3 苹果渣综合利用现状第31-32页
        1.3.4 苹果渣中主要成分的生物降解机理第32-33页
            1.3.4.1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第32-33页
            1.3.4.2 果胶的生物转化第33页
            1.3.4.3 脂肪的生物转化第33页
        1.3.5 延长苹果加工产业链的意义和必要性第33-34页
    1.4 固态发酵技术第34-37页
        1.4.1 固态发酵的特点第34-35页
        1.4.2 固态发酵技术在提高苹果渣附加值方面的应用第35-36页
            1.4.2.1 生产酶制剂第35页
            1.4.2.2 生产柠檬酸第35页
            1.4.2.3 生产乙醇第35页
            1.4.2.4 生产蛋白饲料第35-36页
            1.4.2.5 其他第36页
        1.4.3 影响固态发酵的因素第36-37页
            1.4.3.1 菌种第37页
            1.4.3.2 工艺参数第37页
            1.4.3.3 固态发酵设备第37页
    1.5 饲料生物技术第37-39页
第2章 自然环境中发酵菌种的分离与筛选第39-55页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39-41页
        2.1.1 样品采集第39-40页
        2.1.2 试验试剂第40页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40-41页
        2.1.4 培养基第41页
    2.2 试验方法第41-44页
        2.2.1 菌种的分离和纯化第41-44页
            2.2.1.1 苹果植株附生菌的分离第42页
            2.2.1.2 苹果植株内共生菌的分离第42页
            2.2.1.3 苹果植株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第42-43页
            2.2.1.4 土壤的酶活测定第43页
            2.2.1.5 厂区环境微生物的分离第43-44页
            2.2.1.6 胀袋果汁中微生物的分离第44页
        2.2.2 数据处理第44页
    2.3 试验结果第44-53页
        2.3.1 苹果果实表面的微生物种类第44-47页
        2.3.2 苹果繁殖器官附生微生物种类第47-48页
        2.3.3 苹果叶片微生物种类第48页
        2.3.4 苹果茎部微生物种类第48-49页
        2.3.5 苹果根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测定结果第49-50页
        2.3.6 厂区环境微生物的分离试验结果第50-51页
        2.3.7 苹果渣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离试验结果第51-52页
        2.3.8 果汁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离试验结果第52-53页
    2.4 结论与分析第53-55页
第3章 纤维素酶活性菌株的筛选及鉴定第55-79页
    3.1 引言第55页
    3.2 材料与设备第55-57页
        3.2.1 菌种第55页
        3.2.2 培养基第55-56页
        3.2.3 仪器与设备第56页
        3.2.4 试剂第56-57页
    3.3 试验方法第57-62页
        3.3.1 菌株的筛选第57页
            3.3.1.1 富集培养第57页
            3.3.1.2 初筛培养第57页
            3.3.1.3 菌株纯化和保存第57页
            3.3.1.4 复筛培养第57页
        3.3.2 粗酶液的制备第57-58页
        3.3.3 酶活力的测定第58-59页
            3.3.3.1 滤纸酶活力的测定第58页
            3.3.3.2 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第58页
            3.3.3.3 酯酶活力的测定第58页
            3.3.3.4 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测定第58-59页
        3.3.4 发酵液中辅酶活力的测定第59-60页
            3.3.4.1 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第59页
            3.3.4.2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第59-60页
            3.3.4.3 果胶酶活力的测定第60页
            3.3.4.4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第60页
        3.3.5 发酵苹果渣试验第60-61页
        3.3.6 形态学鉴定第61页
        3.3.7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第61页
        3.3.8 与模式菌株发酵性能比较试验第61-62页
            3.3.8.1 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第61-62页
            3.3.8.2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第62页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2-76页
        3.4.1 菌株的筛选第62-65页
        3.4.2 菌株的形态特征记录第65-67页
        3.4.3 发酵苹果渣试验结果第67-68页
        3.4.4 菌种鉴定第68-73页
        3.4.5 与模式菌株发酵对比试验第73-76页
    3.5 结论第76-79页
第4章 苹果渣固态发酵培养基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第79-111页
    4.1 引言第7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9-81页
        4.2.1 苹果渣第79页
        4.2.2 培养基第79-80页
        4.2.3 菌种第80页
        4.2.4 仪器与试剂第80-81页
        4.2.5 苹果渣预处理第81页
    4.3 试验方法第81-91页
        4.3.1 培养基原料的选择第81-83页
            4.3.1.1 培养基氮源的选择试验第81-82页
            4.3.1.2 培养基灭菌方式的选择试验第82页
            4.3.1.3 培养基含水量的选择试验第82页
            4.3.1.4 添加稻壳的试验第82-83页
            4.3.1.5 添加酶制剂的试验第83页
        4.3.2 生产菌种的选择试验第83-85页
            4.3.2.1 单一菌种发酵的选择试验第83页
            4.3.2.2 混合菌种发酵的选择试验第83-84页
            4.3.2.3 生产菌接种量的选择试验第84页
            4.3.2.4 菌种配比的选择试验第84页
            4.3.2.5 生产菌一次接种与分段接种的选择试验第84-85页
        4.3.3 摇瓶发酵温度的选择试验第85页
        4.3.4 摇瓶发酵时间的选择试验第85页
        4.3.5 苹果渣中主要成分的分析方法第85-87页
            4.3.5.1 水分测定第85-86页
            4.3.5.2 水分活度的测定第86页
            4.3.5.3 总糖含量测定第86页
            4.3.5.4 粗蛋白含量测定第86页
            4.3.5.5 粗脂肪含量测定第86页
            4.3.5.6 粗纤维测定第86-87页
            4.3.5.7 总酸含量测定第87页
            4.3.5.8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第87页
            4.3.5.9 维生素C含量测定第87页
            4.3.5.10 灰分含量测定第87页
            4.3.5.11 pH的测定第87页
        4.3.6 苹果渣固态发酵的中试条件第87-90页
            4.3.6.1 通气速率的选择试验第88页
            4.3.6.2 搅拌机转速的选择试验第88页
            4.3.6.3 发酵条件的优化第88-90页
        4.3.7 活菌计数第90页
        4.3.8 发酵前后苹果渣的氨基酸成分分析第90页
        4.3.9 人工池的发酵通风条件的研究第90-91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91-109页
        4.4.1 苹果渣的主要成分第91页
        4.4.2 培养基筛选的试验结果第91-92页
        4.4.3 灭菌方式的选择试验结果第92页
        4.4.4 培养基含水量的选择试验结果第92-93页
        4.4.5 添加稻壳的选择试验结果第93-94页
        4.4.6 添加酶制剂的试验结果第94页
        4.4.7 单一菌种发酵苹果渣试验结果第94-98页
            4.4.7.1 菌数的变化第94-95页
            4.4.7.2 主要成分的变化第95-97页
            4.4.7.3 单菌发酵生长曲线第97-98页
        4.4.8 混合菌种发酵第98-102页
            4.4.8.1 混合菌种的选择试验结果第98-100页
            4.4.8.2 接种量的选择试验结果第100页
            4.4.8.3 混合菌种比例的选择试验结果第100-101页
            4.4.8.4 混合菌种分段发酵的试验结果第101-102页
        4.4.9 发酵温度的选择试验结果第102页
        4.4.10 发酵时间的选择试验结果第102-103页
        4.4.11 混合发酵的氨基酸分析试验结果第103-104页
        4.4.12 苹果渣固态发酵中试试验结果第104-108页
            4.4.12.1 通气速率的选择试验结果第105页
            4.4.12.2 搅拌机转速的选择试验结果第105-106页
            4.4.12.3 正交试验BBD设计结果第106-108页
            4.4.12.4 罐内水分活度的测定结果第108页
        4.4.13 人工发酵池的通风条件选择试验结果第108-109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109-111页
第5章 食用菌发酵苹果渣生产蛋白饲料第111-123页
    5.1 材料与设备第111-112页
        5.1.1 供试菌种第111-112页
        5.1.2 培养基配方第112页
        5.1.3 仪器与设备第112页
    5.2 试验方法第112-115页
        5.2.1 菌种筛选第113页
        5.2.2 接种操作第113页
        5.2.3 营养成分的测定第113页
        5.2.4 苹果渣培养凤尾菇菌丝的条件优化第113-114页
        5.2.5 数据分析第114-11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5-122页
        5.3.1 六种食用菌营养菌丝生长情况的比较第115-116页
        5.3.2 苹果渣与四种食用菌菌丝混合物主要营养成分第116-118页
        5.3.3 凤尾菇发酵培养基的无机盐优化第118-121页
        5.3.4 添加无机盐的凤尾菇发酵对苹果渣成分的影响第121-122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122-123页
第6章 应用于苹果渣的固态发酵剂研制与开发第123-133页
    6.1 引言第123页
    6.2 试验材料与试剂第123-124页
        6.2.1 试验材料第123页
        6.2.2 试剂第123-124页
        6.2.3 菌种第124页
        6.2.4 试验仪器第124页
    6.3 试验方法第124-126页
        6.3.1 酿酒酵母的培养第124页
        6.3.2 发酵剂载体的筛选第124-125页
        6.3.3 菌落计数第125页
        6.3.4 固态发酵剂发酵力的研究第125页
        6.3.5 分析方法第125页
            6.3.5.1 水分的测定第125页
            6.3.5.2 粗蛋白含量测定第125页
        6.3.6 最佳吸附条件的确定第125-126页
    6.4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26-131页
        6.4.1 载体的吸附量测定结果第126页
        6.4.2 发酵力测定的试验结果第126-127页
        6.4.3 最佳吸附条件的选择第127-131页
    6.5 小结与讨论第131-133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33-137页
    7.1 论文小结第133-134页
        7.1.1 苹果渣固态发酵优势菌株的筛选第133页
        7.1.2 苹果渣中试发酵条件的优化第133页
        7.1.3 食用菌发酵及固态发酵剂的研究第133-134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34页
    7.3 展望第134-136页
        7.3.1 发酵设备的改进第135页
        7.3.2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第135-136页
        7.3.3 功能饲料的开发第136页
    7.4 结语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9页
附录第159-165页
致谢第165-167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6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0374,这篇论文共16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0.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3.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