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密度纤维集合体热、湿、气传递性质的原位表征与建模

纤维集合体论文 原位组合测量论文 变密度论文 热传递论文 湿传递论文 透气论文 孔隙率论文 微细结构
论文详情
影响纤维集合体热、湿、气传递性质的本质原因是纤维集合体的结构。"密度"是纤维集合体结构的最主要的特征及本质影响源。然而,定量研究密度变化对纤维集合体热、湿、气传递行为的影响仍是目前实际测量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与空白,原因在于目前尚无实现这一原位测量方法与装置。另外,纤维集合体的热、湿、气传递行为测试通常是分开进行的,极少有人将纤维集合体的传热、湿、气三者组合起来进行讨论的,即几乎不存在任何的组合测量。更少有人关注在压缩变密度条件下的纤维集合体热、湿、气传递行为的组合测量。本文所研制的"纤维集合体物理性质综合测试系统(FACBES-01)"解决了同一纤维集合体体积密度变化时的热、湿、气传递性质的原位组合测量问题。本文以纤维集合体在压缩过程中"密度变化"为基点,系统地研究了涤纶、羊毛、羊绒、鹅绒及木棉五种纤维集合体的体积密度、体积分数及排列方式对其热、湿、气传递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并解释了纤维集合体在不同密度及排列方式下的物理传递现象及机理。得出如下结论:(1)密度较低时,相同体积密度的不同纤维集合体之间的导热系数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①涤纶②羊毛③羊绒④鹅绒⑤木棉,而体积密度较高时,除鹅绒导热系数不变外,其它纤维集合体导热系数变大,并且之间的差异变小。说明辐射与对流传热在低密度与高密度时的显著性与不显著性以及单纤维导热在高密度时的重要性。在纤维体积分数较小时,相同体积分数的不同纤维集合体导热系数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①涤纶②羊毛③羊绒④鹅绒。这说明纤维集合体的热传递性质不仅与纤维体积分数有关,也即孔隙的多少有关,还与纤维通道的曲折程度、孔径大小、排列及分布有关。纤维体积分数较高时,羊毛和羊绒的导热系数接近并大于涤纶的导热系数,鹅绒的导热系数与木棉在一段范围内接近并保持最低且不变。鹅绒在高密度时导热系数的不变性主要是由于鹅绒特殊的朵绒分叉结构所造成的热流通道的复杂性及曲折性。(2)通过三种排列的羊毛集合体的导热系数比较进一步说明了纤维集合体热传递性能受集合体内孔隙的多少、排列及分布的影响。(3)本文建立纤维集合体内包含热传导与热辐射作用的综合传热模型,其中热传导采用考虑纤维和空气接触热阻的串联模型,热辐射采用改进的双向热流模型,即包括纤维材料对辐射光波存在吸收、发射及散射作用,并综合考虑了纤维对辐射光波散射的各向异性。除鹅绒外,其它纤维均得到较好的模拟效果,证明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及鹅绒纤维导热机理的特殊性。本文进一步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测试了光学厚度较大纤维集合体辐射导热系数,将实验值与传热模型所得导热系数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本文提出的传热模型的准确性,然而前者略大于后者,说明纤维集合体内仍存在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密度分布及孔洞因素,仍需对传热模型进一步改进。(4)通过对织物湿传递性质的测试,发现织物的湿传递性质随时间变化,分为三个阶段:①湿传递能力增加阶段,主要是由于纤维材料对水分子的吸收或吸附作用;②湿传递能力降低阶段,主要是因为纤维材料吸湿放热,增大了纤维材料内的水汽分压力,阻碍了湿的继续传递;③湿传递能力增加阶段,在前两个过程,纤维材料已经吸收了相当的湿汽量,积累了大量的水分子,此时会释放出来,增大织物湿扩散能力。湿传递能力的三个阶段,不同的织物有不同的表现。主要取决于织物的孔隙率及吸湿性两个因素。(5)对不同种类随机排列纤维集合体的湿传递能力与其体积密度和体积分数关系的研究表明:在同一体积密度下,集合体湿传递能力从优到劣的排列顺序为:①涤纶②羊毛③羊绒④鹅绒⑤木棉。这与同体体积密度下,不同集合体所对应的纤维体积分数一致,这说明纤维体积分数是影响集合体透湿性的重要因素。在相同纤维体积分数下,集合体湿传递性能从优到劣的顺序为:①涤纶②鹅绒③羊毛④木棉⑤羊绒。这说明,除了纤维体积分数对集合体湿传递性能有重要影响外,纤维直径及吸湿性对纤维集合体湿传递性质有重要影响。(6)通过对三种排列的纤维集合体湿传递性能的研究发现,集合体的湿传递性能受其内部孔洞连通性的影响较大,而受孔洞的其它结构参数,如孔洞大小或分布的影响不大。(7)对不同种类随机排列纤维集合体的透气性的研究表明:在体积密度较小时,各种类纤维集合体的透气性能相对接近;随着体积密度的增大,集合体间透气性能的差异越大。这主要由纤维的形态与结构所决定。而在相同体积分数下,不同的纤维集合体的透气性又有显著的不同,这一说明气流经过集合体时不仅与纤维体积分数的大小有关,也即孔洞的多少有关,而且还与孔洞的大小、形状、曲折程排列和孔径的分布有关。通过实验对三种排列方式羊毛集合体的透气性能测试,发现纤维集合体体积密度增大的过程中,三种排列纤维集合体的透气性的优劣顺序发生改变,进一步证明了孔洞因素的影响。(8)通过对透气性的实验值和已有理论模型得到的结果拟合分析得到:三维随机排列的纤维集合体的透气性要优于平面内随机排列的纤维集合体,说明纤维的排列状态对透气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以往对热、湿、气传递性质机理以及模型的研究一般是采用"容积平均"的方法,基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其微结构对纤维集合体物理传递性质的影响,这显然与事实不符。针对此问题,本文首次采用分形理论建立了纤维集合体内部微细结构与其热、湿、气传递性质关系的模型,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了分形模型较以往理论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根据分形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各因素对纤维集合体热、湿、气传递性质的影响,为合理选择纤维材料的结构参数获得最优的物理性能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分形模型可以得到发现纤维集合体的孔隙率,即体积密度对热、湿、气传递性质都有显著的影响。纤维集合体的热传递性随着孔隙率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存在最小导热系数,使材料隔热性质最佳;而纤维集合体的湿传递性与透气性均随着孔隙率的增大而明显增大;纤维集合体的热传递性与透气性均与纤维半径成正比,而湿传递性与此参数关系不大;纤维集合体的热传递性与湿传递性均随垂直通道分数的增大而显著减小,透气性与此参数无关;纤维集合体的湿传递性与透气性均孔洞屈曲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热传递性与此参数无关;另外,纤维集合体的透气性随孔洞分形维数增大而显著减小,随最大及最小孔径的增大而增大,并且气流通过纤维集合体的作用机理主要取决于最大孔径,而热与湿传递性质受三者影响不大。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1章 绪论第19-55页
    1.1 纤维集合体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第19-22页
        1.1.1 纤维集合体的特征第19-20页
        1.1.2 纤维集合体密度的作用第20页
        1.1.3 纤维集合体热、湿、气传递性质研究的不足第20-21页
        1.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2 纤维集合体传热性理论研究及现状第22-41页
        1.2.1 基本理论及模型第22-34页
        1.2.2 纤维集合体传热性能的测量方法第34-39页
        1.2.3 纤维集合体传热性能影响因素第39-41页
    1.3 纤维集合体湿汽传递性理论研究及现状第41-49页
        1.3.1 湿汽传递性理论研究第41-44页
        1.3.2 透湿性测量方法第44-48页
        1.3.3 纤维集合体湿汽传递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第48-49页
    1.4 纤维集合体透气性理论研究及现状第49-52页
        1.4.1 理论研究第49-51页
        1.4.2 透气性测量方法第51-52页
        1.4.3 几种纤维集合体透气性能及影响因素第52页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52-55页
        1.5.1 已有研究的空白与问题第52-53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53-55页
第2章 纤维集合体热、湿、气传递性质的原位综合测试装置第55-73页
    2.1 测量原理及必要性第55-56页
        2.1.1 基本原理第55页
        2.1.2 原位组合测试的必要性第55-56页
    2.2 测量系统的硬件配制第56-64页
        2.2.1 测量系统硬件选择与设计第56-63页
        2.2.2 测量系统控制与操作模块及其组成第63-64页
    2.3 测量系统硬件选择与设计第64-67页
        2.3.1 试样腔体与力平衡第64页
        2.3.2 测量腔体与接口第64页
        2.3.3 测量腔的隔绝、密封和无阻滑移性设计第64-65页
        2.3.4 力、热、湿、气测量系统技术参数第65-67页
    2.4 测量系统数据采集功能设计第67-68页
        2.4.1 数据采集系统第67-68页
        2.4.2 驱动机构的设计第68页
    2.5 测量系统软件配置第68-70页
        2.5.1 测量系统软件通信第69页
        2.5.2 仪器的启动与测试操作第69-70页
    2.6 本章小结第70-73页
第3章 纤维集合体热传递性质的研究第73-125页
    3.1 仪器原理及指标提取第73-80页
        3.1.1 纤维集合体热传递性质的测试装置第73-78页
        3.1.2 指标提取第78-79页
        3.1.3 仪器验证第79-80页
    3.2 实验对象及制样制备第80-82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2-97页
        3.3.1 织物的测试结果与讨论第83-84页
        3.3.2 不同纤维集合体测试结果与讨论第84-97页
    3.4 纤维集合体热传递模型的建立第97-113页
        3.4.1 对流传热第97-98页
        3.4.2 热传导和热辐射模型第98-113页
    3.5 纤维集合体内的辐射传热的实验计算第113-121页
        3.5.1 实验第114-116页
        3.5.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6-120页
        3.5.3 实验和理论辐射导热系数的对比第120-121页
    3.6 本章小结第121-125页
第4章 纤维集合体湿传递性质的研究第125-149页
    4.1 仪器原理及指标提取第125-128页
        4.1.1 瞬态湿汽传递性质的测试装置第125-126页
        4.1.2 指标的提取第126-128页
    4.2 测试程序及方法校准第128-138页
        4.2.1 实验材料第129页
        4.2.2 瞬态法与干燥剂正杯法的实验程序第129-131页
        4.2.3 织物的湿汽传递性质的测试结果与讨论第131-136页
        4.2.4 瞬态法与干燥剂正杯法所得结果的比较第136-137页
        4.2.5 湿汽传递性与透气性的关系第137-138页
    4.3 散纤维的湿传递性质测试第138-142页
        4.3.1 体积密度与纤维集合体湿汽传递性能的关系第138-140页
        4.3.2 不同体积分数纤维集合体的湿传递性质第140-141页
        4.3.3 不同排列的纤维集合体的湿汽传递性质第141-142页
    4.4 微环境内相对湿度的变化第142-146页
        4.4.1 测试曲线及指标第143-145页
        4.4.2 测试曲线及指标测试结果及探讨第145-146页
    4.5 本章小结第146-149页
第5章 纤维集合体透气性质的研究第149-163页
    5.1 仪器原理及指标提取第149-151页
        5.1.1 透气性质的测试原理与装置第149-150页
        5.1.2 实验材料及制样第150-151页
        5.1.3 指标提取第151页
    5.2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151-160页
        5.2.1 不同纤维集合体的透气性能第151-157页
        5.2.2 不同排列纤维集合体的透气性能第157-159页
        5.2.3 不同细度纤维的透气性第159-160页
    5.3 本章小结第160-163页
第6章 纤维集合体热、湿、气传递性质的分形计算第163-205页
    6.1 分形简介第163-165页
    6.2 纤维集合体热传递性质的分形计算第165-186页
        6.2.1 分形模型预测纤维集合体的导热性质第166-173页
        6.2.2 实验材料第173-174页
        6.2.3 结果与讨论第174-178页
        6.2.4 分形模型预测纤维集合体的热传递性质第178-185页
        6.2.5 小结第185-186页
    6.3 纤维集合体湿传递的分形计算第186-193页
        6.3.1 纤维集合体湿传递性质的理论模型第187页
        6.3.2 实验材料第187页
        6.3.3 结果与讨论第187-188页
        6.3.4 分形模型预测纤维集合体的湿传递性能第188-193页
        6.3.5 小结第193页
    6.4 纤维集合体透气性能的分形计算第193-205页
        6.4.1 纤维集合体透气性质的分形模型第194-195页
        6.4.2 实验第195-197页
        6.4.3 分形模型预测纤维材料的透气性能第197-202页
        6.4.4 小结第202-205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205-211页
    7.1 结论第205-209页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第209-211页
参考文献第211-225页
附录1 主加热板与保护热板尺寸的确定第225-228页
附录2 ANSYS模拟程序第228-230页
附录3 纤维集合体的最大厚度的确定第230-231页
附录4 红外光谱透射图(不同排列纤维)第231-232页
附录5 红外光谱透射图(不同温度)第232-233页
附录6 不同种类纤维集合体湿度变化曲线第233-234页
附录7 不同排列纤维集合体湿度变化曲第234-2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235-237页
致谢第237-23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132274,这篇论文共23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71.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19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