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自组装法制备复合分离膜--用季铵盐和聚丙烯酸在丙烯腈丙烯酸共聚物膜表面上通过静电自组装法制备多层复合分离膜

静电自组装论文 复合膜论文
论文详情
膜分离是通过利用薄膜对混合组分的选择透过性能使混合物分离的过程。膜分离过程具有能耗低、过程简单、不污染环境等特点,是替代传统的分离方法,解决当代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高新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加工过程、工业污水处理、大规模空气分离、冶金技术、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生产以及石油化工制品生产等。静电自组装技术也被称为离子自组装薄膜技术。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出的复合薄膜因其具有纳米级结构、热稳定性好、机械性能好、制备过程简单、成膜不受基片形状大小限制、成膜速度快、生产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而受到世界众多研究者的注目。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的薄膜可以形成单分子层复合结构,并且膜的厚度可以得到精确的控制。由于其厚度、组成可精确控制的特点,可根据需要得到由超薄单层、双层到层次分明的多层复合膜。所制备的薄膜层与层之间依靠静电吸引等作用结合在一起,不需再进行后处理就可得到热稳定好、机械性能好的复合膜。而且在制备时所使用的是对周围环境友好的水溶液,从而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与之前研究者制备的聚合物离子复合分离膜不同,本研究中利用静电自组装方法,分别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和四甲基氯化铵(TMAC)为阳离子,聚丙烯酸(PAA)为阴离子在丙烯腈和丙烯酸共聚物[P(AN-co-AA)]膜的表层交替沉积制备两种多层复合分离膜。用FT-IR考察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用SEM和AFM分别考察了多层复合膜的断面结构和膜的表面形貌结构;通过测量复合膜表面的接触角来表征膜的表面性质;结果证实了复合膜的形成。通过分析复合膜的纯水透过量和对具有不同分子量的大分子溶液的透过试验结果对复合膜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可以用季铵盐和聚丙烯酸对丙烯腈和丙烯酸共聚物膜进行改性,特别是在基膜上交替沉积3个单层所制备的P(AN-co-AA)/CTAC/PAA复合膜对分子量为20000的聚乙二醇溶液和分子量为500000的葡聚糖溶液的截留率已达到了100%,大大提高了基膜的分离能力。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10页
第一章 本工作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8页
        1.1.1 静电自组装技术第10-13页
        1.1.2 影响静电自组装多层超薄膜结构的因素第13-16页
        1.1.3 静电自组装薄膜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1.2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第19页
    1.4 设计思路第19-22页
        1.4.1 带电离子的选择第19-20页
        1.4.2 膜材料的选择第20页
        1.4.3 制膜方法的选择第20-22页
第二章 用静电自组装法制备 P(AN-co-AA)/CTAC/PAA复合膜第22-41页
    2.1 试验部分第23-33页
        2.1.1 试验试剂与仪器第23页
        2.1.2 P(AN-co-AA)共聚物的合成第23-24页
        2.1.3 P(AN-co-AA)共聚物膜分子量的测定第24-26页
        2.1.4 P(AN-co-AA)共聚物膜的制备第26-27页
        2.1.5 P(AN-co-AA)/CTAC/PAA复合膜的制备第27页
        2.1.6 P(AN-co-AA)基膜和P(AN-co-AA)/CTAC/PAA复合膜的红外光谱测定第27-28页
        2.1.7 膜的结构形态观察第28-32页
            2.1.7.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第28-29页
            2.1.7.2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第29-32页
        2.1.8 膜的性能评价第32-33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3-39页
        2.2.1 P(AN-co-AA)基膜和P(AN-co-AA)/CTAC/PAA复合膜的红外光谱测定第33-34页
        2.2.2 膜的结构形态表征第34-38页
            2.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第34-38页
        2.2.3 膜性能评价第38-39页
    2.3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膜的研究第41-64页
    3.1 试验部分第41-51页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1-42页
        3.1.2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制备第42-43页
        3.1.3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红外光谱测试第43页
        3.1.4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表面形态表征第43-44页
        3.1.5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表面亲水性能的表征第44页
        3.1.6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膜性能的表征第44-51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1-62页
        3.2.1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FT-IR光谱图分析第51-54页
        3.2.2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表面形貌表征第54-58页
        3.2.3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表面的亲水性能表征第58-59页
        3.2.4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膜性能的评价第59-62页
    3.3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960674,这篇论文共7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1.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6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