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视角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差异分析

认知语言学论文 隐喻论文 转喻论文 互动论文
论文详情
从传统意义上讲,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日常应用很广的修辞手段,尤其在文学和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中。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两种辞格,而且是人类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在过去的20年里,从哲学意义上来讲,认知语言学基于对世界的经验现实,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隐喻和转喻。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很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们观察和感知世界的基本工具。正如论文题目所示,该论文旨在从认知的视角研究隐喻和转喻。隐喻和转喻贯穿于人类的整个语言交际过程,影响我们的知识结构、思维和行为方式。认知隐喻是以事物间相似联想为心理基础,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描述。转喻是以事物间的邻近联想为基础,一般是发生同一概念域或事件域(同一个ICM或ECM)之中的,人们可用这个概念域或事件域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互代;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指称。他们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但又存在不同点。首先看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的相同点。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起来,从人的认知角度观察和研究语言,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人们日常的思考和行动方式语言中的隐喻和转喻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知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同时,认知隐喻和转喻的本质都是概念性的,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该论文以对隐喻和转喻的总体介绍为开始,包括研究背景、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该研究的目的。然后简要介绍隐喻与转喻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之后是论文中涉及到的认知语言学和Grice的合作原则等基本理论框架。该研究涉及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包括三种语言学观点: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以及三种主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理想认知模型、格式塔理论和原型理论。基于上述对认知语言学的介绍,我们能容易理解什么是认知方法。接着介绍的是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它们的分类以及运行机制。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性也要研究,因为虽然隐喻和转喻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但它们也可以共互相作用因此是不可忽视的。该部分是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分析的核心。而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说话者得暗含意思,因此,Grice合作原则下的隐喻和转喻应该给予分析。Grice的合作原则在语用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理论的四个准则能够判断出说话者是否愿意与听话者合作以便使听话者清晰地理解说话者的意思并相应地做出行动。隐喻和转喻违反了四个准则中的质的原则,因此要对其进行更一步的研究。经过以上讨论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也是人类思考和行为的基本工具。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借助具体和容易察觉的事物去理解抽象和复杂的事物。另外,这还有助于我们理解更为复杂的英文词汇。
ABSTRACT第2-4页
摘要第5-9页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第9-17页
    1.1 Research Background第10-11页
    1.2 Research Questions第11-12页
    1.3 Purpos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第12-14页
        1.3.1 Purpose of the Research第12-13页
        1.3.2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第13-14页
    1.4 Methodology第14-15页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第15-17页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第17-27页
    2.1 Research 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Abroad第17-22页
        2.1.1 Research on Metaphor Abroad第17-20页
        2.1.2 Research on Metonymy Abroad第20-22页
    2.2 Research 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Home第22-27页
        2.2.1 Research on Metaphor at Home第22-24页
        2.2.2 Research on Metonymy at Home第24-27页
Chapter 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Cognitive Linguistics第27-37页
    3.1 Cognitive Linguistics第27-35页
        3.1.1 Three Major Linguistic Views第27-29页
        3.1.2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ICMs)第29-31页
        3.1.3 Gestalt Theory第31-32页
        3.1.4 Prototype Theory第32-35页
    3.2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第35-37页
Chapter Ⅳ Differenc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ConceptualMetaphor and Conceptual Metonymy第37-68页
    4.1 Conceptual Metaphor第37-50页
        4.1.1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第40-47页
        4.1.2 Working Mechanisms of Conceptual Metaphor第47-50页
    4.2 Conceptual Metonymy第50-58页
        4.2.1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onymy第52-53页
        4.2.2 Working Mechanisms of Conceptual Metonymy第53-58页
    4.3 Interactions between Metaphor and Metonymy第58-63页
        4.3.1 Conceptual Interaction第59-61页
        4.3.2 Contextual Interaction第61页
        4.3.3 Metaphor-Metonymy Continuum第61-63页
    4.4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第63-65页
    4.5 Illustra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under Grice's Theory第65-68页
Chapter Ⅴ Conclusion第68-72页
    5.1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第69-70页
    5.2 Limitations第70页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第70-72页
REFERENCES第72-74页
ACKNOWLEDGEMENTS第74-7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394873,这篇论文共7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2.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7.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