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糖化残渣制备活性炭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秸秆论文 活性炭论文 吸附论文 双酚A论文
论文详情
活性炭拥有丰富的孔状结构,具有内部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特征,能够吸附水中浓度较低、其它方法难以去除的物质,在废水处理、脱硫、有机溶液回收、空气净化、半导体等众多应用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超临界技术作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然而在秸秆的超临界前处理过程中,对产生的固体残渣尚无合理的处置方法。本论文利用亚/超临界技术对生物质秸秆进行水解中产生的残渣为原料,制备为具有吸附能力的活性炭,以增加秸秆的利用价值,提高秸秆能源化的经济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以秸秆糖化残渣为原料,分别以磷酸和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探讨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固液比、浸渍时间等因素对秸秆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利用所制备的活性炭吸附双酚A的动力学研究和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当以稻草糖化残渣为原料,以磷酸作为活化剂,活化温度为900°C,活化时间为60 min,固液比为1:5,浸渍时间为12 h时,得率42.3%,制得稻草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可达到1011.7 mg·g-1,亚甲基蓝吸附值116.5 mg·g-1,比普通市售活性炭吸附量约高12.4%。以氯化锌作为活化剂,活化温度为900°C,活化时间为90 min,固液比为1:5,浸渍时间为12 h时,得率46.3%,制得的稻草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可达到1201.1 mg·g-1,亚甲基蓝吸附值146.5 mg·g-1,比普通市售活性炭吸附量高约33.4%。选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样品应用于模拟废水中双酚A (BPA)的吸附。氯化锌活性炭比磷酸活性炭有较好的吸附性能。35℃时,氯化锌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最大值为214.1 mg·g-1,对双酚A的吸附量最大值为123.2 mg·g-1。磷酸活性炭和氯化锌活性炭吸附BPA时具有相似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二者与Langmuir模型拟合度均高于0.99,说明是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说明存在化学吸附。热力学研究显示,△H>0,说明吸附为吸热过程;△G<0,说明吸附质倾向于从溶液中吸附到吸附剂表面,反应过程是自发进行的;△S>0,说明亚甲基蓝在活性碳上的吸附是熵推动过程,固/液相界面上分子运动更为混乱。通过亚超临界预处理稻草秸秆以及对稻草秸秆残渣的利用,经计算可以得出1 t稻草秸秆产糖210 kg,产生的稻草秸秆残渣可以生产300 kg磷酸活性炭或320 kg氯化锌活性炭,分别产生1766.70元和1932.59元的产值。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3页
    1.1 生物质秸秆的基本组成和性质第15-19页
        1.1.1 纤维素第16-17页
        1.1.2 半纤维素第17-18页
        1.1.3 木质素第18-19页
    1.2 秸秆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第19-24页
        1.2.1 我国秸秆利用现状第19-20页
        1.2.2 秸秆主要利用途径介绍第20-24页
    1.3 活性炭性质及特点第24页
    1.4 生物质活性炭原料第24-25页
    1.5 活性炭的制备工艺第25-27页
        1.5.1 炭化第25-26页
        1.5.2 活化第26-27页
    1.6 活性炭在液相吸附中的应用第27-30页
        1.6.1 吸附机理第28-29页
        1.6.2 吸附类型第29页
        1.6.3 吸附模型第29-30页
    1.7 课题来源及研究思路第30-32页
        1.7.1 课题来源第30页
        1.7.2 研究思路第30-31页
        1.7.3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8 研究技术路线第32-33页
第二章 生物质水热残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第33-51页
    2.1 实验材料第33-36页
        2.1.1 实验原料第33页
        2.1.2 实验药品第33页
        2.1.3 实验装置第33-35页
        2.1.4 实验仪器第35-36页
    2.2 试验方法第36-38页
        2.2.1 实验步骤第36页
        2.2.2 检测方法第36-38页
        2.2.3 样品得率的计算第38页
    2.3 磷酸法制备稻草秸秆水热残渣活性炭第38-44页
        2.3.1 单因素实验第38-41页
        2.3.2 正交实验第41-44页
    2.4 氯化锌法制备稻草秸秆水热残渣活性炭第44-49页
        2.4.1 单因素实验第44-47页
        2.4.2 正交实验第47-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不同种类活性炭制备的比较第51-60页
    3.1 实验材料第51-52页
        3.1.1 实验原料第51页
        3.1.2 实验药品第51页
        3.1.3 实验装置第51页
        3.1.4 实验仪器第51-52页
    3.2 实验方法第52-53页
        3.2.1 实验步骤第52页
        3.2.2 检测方法第52页
        3.2.3 活性炭实际得率第52-53页
    3.3 不同原料活性炭第53-57页
        3.3.1 稻草秸秆活性炭第53页
        3.3.2 秸秆活性炭第53-55页
        3.3.3 糖化残渣活性炭第55-57页
    3.4 秸秆资源化的经济分析第57-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稻草残渣活性炭性能的表征第60-70页
    4.1 实验材料第60-61页
        4.1.1 实验原料第60页
        4.1.2 实验仪器第60-61页
    4.2 实验方法第61-63页
        4.2.1 电镜扫描分析第61页
        4.2.2 红外光谱( FT-IR) 分析第61-62页
        4.2.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表征第62-63页
    4.3 稻草活性炭的扫描电镜分析第63-66页
        4.3.1 磷酸活性炭第63-65页
        4.3.2 氯化锌活性炭第65-66页
    4.4 稻草活性炭的红外光谱分析第66-67页
    4.5 活性炭的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第67-69页
        4.5.1 磷酸活性炭的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第67-68页
        4.5.2 氯化锌活性炭的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第68-69页
    4.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稻草残渣活性炭性对MB、BPA 的吸附研究第70-88页
    5.1 实验材料第70-71页
        5.1.1 实验原料第70页
        5.1.2 实验药品第70页
        5.1.3 实验仪器第70-71页
    5.2 实验方法第71-74页
        5.2.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71-73页
        5.2.2 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和BPA 溶液的静态动力学实验第73页
        5.2.3 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和BPA 溶液的静态平衡实验第73-74页
    5.3 两种稻草活性炭对MB 的吸附研究第74-81页
        5.3.1 稻草活性炭对MB 的吸附等温线第74-77页
        5.3.2 稻草活性炭对MB 的吸附动力学第77-80页
        5.3.3 热力学分析第80-81页
    5.4 两种稻草活性炭对BPA 的吸附研究第81-87页
        5.4.1 稻草活性炭对BPA 的吸附动力学第81-84页
        5.4.2 稻草活性炭对BPA 的吸附等温线第84-86页
        5.4.3 热力学分析第86-87页
    5.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6.1 结论第88-89页
    6.2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7页
致谢第97-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9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62772,这篇论文共9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9.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9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