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煤气重整透氧膜研究及材料优化

焦炉煤气制氢论文 BaCo_0.7Fe_0.2Nb_0.1O_3-δ膜论文 反应机理论文 材料优化论
论文详情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的需求以及油价的上涨,氢能作为一种新型能量载体,由于其清洁、高效、易于携带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焦炉煤气作为煤炭工业中的副产物,可作为数量巨大、成本低廉的制氢来源。然而,采用传统的焦炉煤气部分氧化重整技术制氢需要使用高成本的纯氧,而混合导体透氧膜可以将氧分离和部分氧化重整整合在一个反应器中,因此基于混合导体透氧膜的部分氧化重整技术相对于传统工业技术具有经济和环境友好等特点。高透氧性能的透氧膜主要是含钴的钙钛矿材料,然而大部分含钴体系的化学稳定性较差。我们的研究表明,BaCo0.7Fe0.2Nb0.1O3-δ膜在强还原性工作环境中具备了高透氧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因此,本论文从BaCo0.7Fe0.2Nb0.1O3-δ材料的化学性质、膜反应器内焦炉煤气重整的反应机理以及膜材料成分优化三个角度进行研究。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BaCo0.7Fe0.2Nb0.1O3-δ材料,并研究了材料的稳定性、透氧及电学性能。BaCo0.7Fe0.2Nb0.1O3-δ材料暴露于强还原性气氛中会发生钙钛矿结构的分解,但是作为膜应用时,其空气侧传导至还原侧的氧离子会起到稳定材料结构的作用。电迟豫测量了富氧及贫氧条件下BaCo0.7Fe0.2Nb0.1O3-δ材料的氧表面交换系数及体相传导系数。膜两侧吹扫气体的流量会影响膜的氧通量。膜贫氧侧的CO2对膜透氧存在明显抑制作用。堆放催化床的BaCo0.7Fe0.2Nb0.1O3-δ膜对重整焦炉煤气反应表现出优良特性。焦炉煤气中参与膜表面反应的主要组分是H2。还原侧膜表面的金属微粒能有效促进膜的氧通量。在实际膜反应器中,焦炉煤气重整的反应路径是:首先,吸附于膜表面金属微粒上的H2解离成H*,随后H*向金属/膜/气三相界面迁移,并在三相界面氧化生成H2O,最后H2O在催化床内与CH4重整生成H2和CO。此外,膜/金属界面形成的空间电场也可能对氧化反应产生影响。反应机理对膜反应器的优化和膜表面修饰具有指导意义。固相合成法制备了BaCo0.7Fe0.3-xNbxO3-δ(x=0.080.14)材料。Nb掺杂量的上升明显改善了材料的抗还原稳定性,而且对膜透氧影响很小,这种影响与膜材料微观组织结构无关。结合实验及理论计算研究了Nb掺杂对BaCo0.7Fe0.3-xNbxO3-δ材料物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对BaCoO3掺杂体系的电子结构、生成焓、氧空位生成能及氧离子在晶格中的迁移过程进行研究。Nb的掺杂将使体系氧空位生成能上升,并提高化合物的抗还原稳定性。晶格中Ba-Nb-Ba关口相较于Ba-Fe-Ba关口更容易使氧离子通过。因此,Nb掺杂对体系氧离子传导的有利影响将抵消其对氧空位生成的不利影响。根据模拟结果,我们开发了具有更高透氧性能和更强抗还原能力的BaCo1-xNbxO3-δ体系。利用固相合成法合成La0.0.5Ba0.0.5(CoM)O3-δ(M=Co,Zn,Cu,Nb)材料。其中,只有未掺杂和Zn掺杂体系合成了纯立方钙钛矿相。La0.0.5Ba0.0.5CoO3-δ体系中,Zn对Co的部分取代明显提高了氧离子在晶格内的迁移能力。La0.0.5Ba0.0.5CoO3-δ和La0.0.5Ba0.0.5Co0.9Zn0.1O3-δ材料表现出比BaCo0.7Fe0.2Nb0.1O3-δ材料更好的抗还原性能和抗CO2侵蚀能力。计算模型比较了Zn掺杂前后La0.0.5Ba0.0.5CoO3-δ体系的电子结构、氧空位生成及氧离子传导。模拟结果表明,Zn掺杂无法提高材料氧空位的生成能力,也无法改善材料抗还原稳定性。但是,晶格中Ba-Zn-La关口相较于Ba-Co-La关口更容易使氧离子通过,因此氧离子在材料中的迁移由于Zn的掺杂而获得提高。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3页
    1.1 课题背景第14-18页
    1.2 氧离子导体膜的研究现状第18-21页
        1.2.1 萤石基陶瓷膜第18页
        1.2.2 钙钛矿基陶瓷膜第18-21页
        1.2.3 双相膜第21页
    1.3 影响钙钛矿型混合导体应用的重要因素第21-27页
        1.3.1 钙钛矿型混合导体的基本参量第21-22页
        1.3.2 钙钛矿混合导体的重要性能第22-26页
        1.3.3 材料开发第26页
        1.3.4 制备方法第26-27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参考文献第28-43页
第二章 BaCo_(0.7)Fe_(0.2)Nb_(0.1)O_(3-δ)膜研究第43-72页
    2.1 前言第43-44页
    2.2 实验部分第44-48页
        2.2.1 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第44页
        2.2.2 材料结构分析表征第44页
        2.2.3 材料电导率测量第44-45页
        2.2.4 材料氧传输动力学参数测量第45-46页
        2.2.5 透氧性能测量第46-47页
        2.2.6 CO_2 气氛中材料氧脱附表征第47-4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8-67页
        2.3.1 膜稳定性研究第48-55页
        2.3.2 材料的电导率性能第55-57页
        2.3.3 材料的氧传质参数第57-59页
        2.3.4 膜透氧性能第59-61页
        2.3.5 CO_2 对膜透氧影响第61-65页
        2.3.6 膜反应器焦炉煤气重整第65-67页
    2.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第三章 膜反应器还原侧表面反应机理第72-89页
    3.1 前言第72-73页
    3.2 实验部分第73-75页
        3.2.1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第73页
        3.2.2 定温氧脱附表征第73-74页
        3.2.3 透氧实验平台第74-7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5-85页
        3.3.1 不同模式膜反应器内的焦炉煤气反应第75-77页
        3.3.2 膜表面金属微粒的作用机制第77-83页
        3.3.3 膜反应器内煤气重整反应路径及其应用第83-85页
    3.4 本章小结第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第四章 Nb 掺杂对 Ba(CoFeNb)O_(3-δ)基材料性能影响第89-113页
    4.1 前言第89-90页
    4.2 实验部分第90-91页
        4.2.1 材料合成及陶瓷膜制备第90页
        4.2.2 材料氧脱附性能表征第90页
        4.2.3 透氧实验平台第90-91页
    4.3 模型与计算方法第91-93页
    4.4 实验结果第93-98页
    4.5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98-104页
        4.5.1 掺杂元素的空间分布第98-99页
        4.5.2 铌掺杂对材料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第99-101页
        4.5.3 铌掺杂对材料氧传导性能的影响第101-104页
    4.6 材料优化第104-107页
    4.7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3页
第五章 新型抗CO_2陶瓷材料的开发第113-136页
    5.1 前言第113-114页
    5.2 实验部分第114-115页
        5.2.1 材料合成及陶瓷膜制备第114页
        5.2.2 材料氧脱附性能表征第114-115页
    5.3 模型与计算方法第115-116页
    5.4 实验结果第116-124页
    5.5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24-130页
        5.5.1 材料的电子结构第124-126页
        5.5.2 氧空位形成第126-128页
        5.5.3 氧离子迁移第128-130页
    5.6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36-140页
    6.1 结论第136-138页
    6.2 展望第138-140页
附录:电弛豫法测材料氧传质参数控制方程推导第140-151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51-153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1569,这篇论文共15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6.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7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