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酸甲酯及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在全甲基-β-环糊精柱上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

扁桃酸甲酯论文 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论文 全甲基-β-环糊精论文 PM3论文 ONIOM论文
论文详情
本论文应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即高效液相色谱与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扁桃酸甲酯和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对映异构体在全甲基-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柱上的手性识别机理。从分子理论水平上阐述了手性识别的本质,了解了手性识别作用在固定相上的具体位置及其作用力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全甲基-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柱上成功分离了扁桃酸甲酯和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对映异构体。考察了反相液相色谱中常用的有机修饰剂甲醇、乙醇、乙腈及其柱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甲醇:水作为流动相时,扁桃酸甲酯和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对映异构体均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并且两对对映异构体均是在低比例的甲醇中的分离效果好;同时,发现柱温升高时保留时间缩短,分离效果变差,所以最终选择20℃作为最佳温度。另外,通过两对映异构体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的计算,探讨了光学异构体分离过程中的驱动力和手性识别机理。结果表明扁桃酸甲酯和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对映异构体在全甲基-p-环糊精柱上的分离过程是一个焓驱动过程。首次运用量子力学半经验PM3方法成功模拟研究了扁桃酸甲酯(MMA)与全甲基-p-环糊精(PM-β-C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探讨了(R/S)-MMA对映体在PM-β-CD上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结果表明,(R/S)-MMA对映体与PM-β-CD形成稳定结合物的结合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虽然(R)-MMA与(S)-MMA均位于PM-β-CD的大口端,且它们的羰基也均指向大口端,但是(R)-MMA的苯环是以近似水平的方式位于大口端上沿,而(S)-MMA的苯环则是斜插入到PM-β-CD空腔内的,所以相对于(R)-MMA而言,(S)-MMA与PM-β-CD之间的疏水作用力要比较强。在(R/S)--MMA/PM-β-CD结合物中,(R/S)-MMA的手性碳C*均与环糊精葡萄糖单元的C(2)和C(3)比较靠近,表明(R/S)-MMA与PM-β-CD之间的手性识别与环糊精葡萄糖单元的C(2)和C(3)所提供的手性环境密切相关。最后,对于PM3方法优化的最稳定的(R/S)-MMA/PM-β-CD包结物结构采用了NBO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S)-MMA对映体与PM-β-CD之间均存有弱氢键。采用分层计算方法ONIOM(RB3LYP/6-31 G(d):RPM3)对PM3研究得到的最稳定的(R/S)-MMA/PM-β-CD结合物做了进一步的研究。ONIOM方法所得结果与PM3一致,均为(S)-MMA/PM-β-CD结合物的能量低,且与实验结果也是一致的,(S)-MMA在PM-β-CD柱上的保留时间长于(R)-MMA。另外,为了能更好地解释(R/S)-MMA在PM-β-CD柱上的手性识别机理,采用NBO分析方法对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氢键作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电荷转移作用以及疏水作用力都对(R/S)-MMA在PM-β-CD手性柱上的手性识别起了关键作用。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5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1 对映体分离的意义第12-13页
        1.1.2 色谱法拆分对映体的原理及特点第13-14页
        1.1.3 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与特征第15-17页
    1.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手性色谱分离上的应用第17-19页
        1.3.1 在气相色谱(GC)中的应用第17-18页
        1.3.2 在高效液相色谱(HPLC)中的应用第18-19页
        1.3.3 在毛细管电泳法(CE)中的应用第19页
    1.4 影响环糊精衍生物手性选择性的因素第19-21页
        1.4.1 与固定相相关的因素第19-21页
        1.4.2 与手性化合物相关的因素第21页
    1.5 环糊精衍生物手性固定相的拆分机理以及研究现状第21-23页
    1.6 分子模型计算方法在环糊精手性识别机理研究中的应用第23-31页
        1.6.1 分子模型方法简介第23-28页
        1.6.2 分子模拟法在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识别机理研究中的应用第28-31页
    1.7 手性识别过程中的超热力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第31-33页
    1.8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第33-35页
第二章 扁桃酸甲酯及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对映体分离研究第35-45页
    2.1 前言第35-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7页
        2.2.1 试剂和仪器第36页
        2.2.2 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及(S)-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的制备第36页
        2.2.3 样品的配置第36-37页
        2.2.4 色谱分离条件第3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7-43页
        2.3.1 流动相中甲醇浓度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第37-39页
        2.3.2 柱温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第39-41页
        2.3.3 对映体拆分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第41-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PM3方法研究扁桃酸甲酯与全甲基-β-环糊精的手性识别过程第45-57页
    3.1 前言第45-47页
    3.2 模型的建立和模拟方法第47-49页
        3.2.1 模型的建立第47-48页
        3.2.2 结合能的定义第48-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56页
        3.3.1 PM3方法模拟MMA与PM-β-CD包结过程第49-54页
        3.3.3 氢键分析第54-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ONIOM方法研究扁桃酸甲酯与全甲基-β-环糊精的手性识别过程第57-72页
    4.1 前言第57-59页
    4.2 模型的建立和模拟方法第59-6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0-70页
        4.3.1 ONIOM方法模拟(R/S)-MMA与PM-β-CD的包结过程第60-64页
        4.3.2 NBO分析第64-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5页
    5.1 结论第72-73页
    5.2 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784468,这篇论文共8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6.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3.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