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共栖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 NJ6-3-1中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

海绵共栖细菌论文 Pseudoalteromonassp.NJ6-3-1论文 群体感应论文 自诱导物
论文详情
由于复杂和特殊的生存环境,海洋微生物在海洋环境中通常与其他生物形成共附生的关系,并形成一套化学防御系统以利于自身或宿主的生存,而所形成的化学防御物质大多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化学防御是海洋微生物产生活性物质的主要诱因。但海洋微生物化学防御是如何启动,即它的启动机制是什么,还鲜有研究。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群体感应机制逐渐被揭示,有学者提出微生物,尤其是细菌中的化学防御机制是受到群体感应调控的假设。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是细菌细胞根据自身和外源细菌所释放的特定信号分子浓度,以感知细胞数量变化,并进行基因表达的代谢调控现象。群体感应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密度依赖性,即当细菌密度较高时,细胞产生的自诱导信号分子(AI)浓度会积累到一个临界阈值,细菌感应到自诱导信号分子,从而表现出某些独特的生理特性,包括生物发光、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毒性基因的表达及生物膜的形成等等。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探明海洋细菌化学防御物质的产生是否受到群体感应的调控。本文通过天然产物化学和化学生态学的方法,以一株具有显著抗菌活性且具有群体感应现象的海绵共栖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 NJ6-3-1为个案,以产生抗菌物质作为化学防御的响应,一方面鉴定了细菌NJ6-3-1产生的化学防御性物质,并证实细菌NJ6-3-1抗菌物质的产生具有密度依赖性,即抗菌物质的产生受到群体感应的调控,以此说明海绵共栖细菌NJ6-3-1存在由群体感应调控的化学防御;另一方面探明了海绵共栖细菌NJ6-3-1中存在着群体感应信号分子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和二酮哌嗪类化合物(DKPs),并对细菌NJ6-3-1中调控抗菌物质代谢的自诱导信号分子进行了探寻。最后通过对细菌NJ6-3-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在细菌NJ6-3-1中获得了群体感应转录调控蛋白LuxR的基因片段,从而从分子水平上初步证实了细菌NJ6-3-1中确实存在LuxI/LuxR调控的群体感应系统。本项研究将丰富海洋细菌化学防御诱导机制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加深对细菌群体感应调控功能的认识,并为开发新型药用天然产物提供新的思路。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分为两部分,首先介绍了海绵共栖微生物的研究概述,包括海绵共栖微生物的种类、次级代谢产物和化学防御机制;然后介绍了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概况,包括群体感应的研究历史、目前发现的群体感应信息系统及信号分子的种类、群体感应系统的形成和调控机制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的检测方法、从而引出海洋细菌中的群体感应现象;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主要研究了具有抗菌活性的海绵共栖细菌的筛选及鉴定。首先利用平板涂布法从南海和东海海绵生物样品中分离海绵共栖细菌,以4种致病菌作为实验用指示菌对海绵共栖细菌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同时采用16S rDNA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活性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系统发生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95株海绵共栖细菌中,19株(20 %)细菌具有抗菌活性。并且通过细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细菌大部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第三章,主要研究了海绵共栖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NJ6-3-1抗菌物质产生的密度依赖性。本章第一节和第二节采用化学方法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具有显著抗菌活性的海绵共栖细菌NJ6-3-1的抗菌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活性跟踪,最终从细菌NJ6-3-1代谢产物中获得了2个抗菌物质,并结合各种结构鉴定的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第一个抗菌物质分子式为C15H13BrO3,分子量为320,结构式命名为:2-(1’-溴-1’,3’-丁二烯)-4-(2”,4”-二烯戊酸)-苯酚。该化合物对枯草芽孢杆菌(BS)、金黄色葡萄球菌(SA)、酿酒酵母(SC)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MIC分别为500μg/mL,125μg/mL和250μg/mL。第二个抗菌化合物分子量为520,分子式为C23H24BrN2SO5。该该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有抑菌作用,MIC为500μg/mL。本章第三节利用酶标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及飞行时间质谱仪同时检测不同培养时间下细菌NJ6-3-1的细胞密度和NJ6-3-1代谢产物粗提液中抗菌物质C23H24BrN2SO5的量,从而确定了细菌NJ6-3-1抗菌物质C23H24BrN2SO5的量依赖于细菌的细胞密度。通过对不同培养时间下细菌NJ6-3-1代谢产物粗提液的抗菌活性检测,进一步证实了细菌NJ6-3-1抗菌物质的代谢具有密度依赖性,且细胞密度阈值为OD630=0.4。第四章,主要研究了海绵共栖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NJ6-3-1代谢产物中的AHLs。本章第一节建立了一套检测细菌中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的方法,并结合这些方法对海绵共栖细菌NJ6-3-1中AHLs的产生情况进行了检测。首先通过微生物传感菌A. tumefaciens A136检测,确定细菌NJ6-3-1中含有AHLs信号分子,能够诱导A136产生蓝色色素。再通过GC-MS检测确定细菌NJ6-3-1中含有N-己酰基高丝氨酸内酯(C6-HSL)、N-辛酰基高丝氨酸内酯(C8-HSL)和N-十四酰基高丝氨酸内酯(C14-HSL)三种AHLs信号分子。该方法还可用于大批量细菌中AHLs产生菌的筛选工作。本章第二节通过向低密度细菌NJ6-3-1中添加作为群体感应诱导信号分子的NJ6-3-1的自身代谢物C6-HSL、C8-HSL和C14-HSL的甲醇溶液,获得了添加不同诱导物后的NJ6-3-1代谢产物粗提液,通过生物自显影检测抗菌活性及HPLC检测抗菌物质C23H24BrN2SO5的代谢量,结果初步证实了C8-HSL能够诱导低密度细菌NJ6-3-1产生抗菌活性,并且能够诱导低密度细菌NJ6-3-1的抗菌物质C23H24BrN2SO5代谢量增加,由此我们推断C8-HSL很有可能就是细菌NJ6-3-1产生的调控抗菌物质代谢的自诱导信号分子。第五章,主要研究了海绵共栖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NJ6-3-1代谢产物中的DKPs。首先通过向低密度细菌NJ6-3-1中添加可作为群体感应机制诱导信号分子的NJ6-3-1自身代谢物cyclo-(ΔVal-L-Val)、cyclo-(L-Phe-L-Val)、cyclo-(L -Pro-L-Leu) (简称为VV-2、VF-2、PL-2),获得了添加不同诱导物后的细菌NJ6-3-1代谢产物粗提液,通过生物自显影检测抗菌活性,结果初步证实VF-2能诱导低密度细菌NJ6-3-1产生抗菌活性,因此很有可能就是细菌NJ6-3-1产生的调控抗菌物质代谢的自诱导信号分子。其次,为了从海绵共栖细菌NJ6-3-1中得到更多的DKPs化合物,我们发酵100 L细菌NJ6-3-1菌液,并对细菌NJ6-3-1代谢产物中的DKPs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2种DKPs化合物,后来通过理化性质及光谱学手段鉴定了DKPs的结构。并且其中1种DKPs化合物,即cyclo-(Tyr-Phe)至今还没有在微生物中发现的报道。第六章,初步研究了海绵共栖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NJ6-3-1中群体感应的分子基础,对luxR基因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通过对细菌NJ6-3-1进行SOLiD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宁波大学工作),在细菌NJ6-3-1中获得了群体感应转录调控蛋白LuxR的基因片段,从而从分子水平上初步证实了细菌NJ6-3-1中存在LuxI/LuxR调控的群体感应系统。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55页
    1 海绵共栖微生物研究概述第23-28页
        1.1 海绵共栖微生物第23-24页
        1.2 海绵共栖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第24-26页
            1.2.1 含氮类化合物第24-25页
            1.2.2 聚酮类化合物第25页
            1.2.3 萜烯及甾体第25-26页
        1.3 海绵共栖微生物的化学防御机制第26-28页
            1.3.1 抵御病原微生物第26-27页
            1.3.2 抵御捕食者第27页
            1.3.3 竞争生存空间第27-28页
            1.3.4 抗附着物第28页
    2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概述第28-53页
        2.1 细菌群体感应现象的研究历史第29-30页
        2.2 群体感应信息系统及信号分子研究概述第30-45页
            2.2.1 细菌种内特异性的群体感应信息系统第30-38页
                2.2.1.1 G-中AHLs-LuxI / LuxR 介导的信息系统第30-35页
                2.2.1.2 G+中寡肽介导的信息系统第35-38页
            2.2.2 细菌种间的 LuxS/AI-2 介导的群体感应信息系统第38-41页
            2.2.3 其他群体感应信息系统及信号分子第41-44页
                2.2.3.1 AI-3/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信息系统第41-42页
                2.2.3.2 其他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第42-44页
            2.2.4 真菌中的群体感应系统第44-45页
                2.2.4.1 荚膜组织胞浆菌中的调节分子第44页
                2.2.4.2 白色念珠菌中的调节分子第44-45页
                2.2.4.3 酿酒酵母菌中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第45页
                2.2.4.4 其它真菌的调节分子第45页
        2.3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 检测方法研究第45-51页
            2.3.1 理化方法第46-49页
                2.3.1.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第46-47页
                2.3.1.2 液相色谱结合四极杆串联线性离子阱质谱法第47页
                2.3.1.3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第47-48页
                2.3.1.4 气相色谱-质谱法第48-49页
            2.3.2 生物学方法第49-50页
                2.3.2.1 平板划线法检测AHLs第49页
                2.3.2.2 报告平板法检测AHLs第49-50页
                2.3.2.3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法检测AHLs第50页
            2.3.3 薄层层析法第50-51页
                2.3.3.1 基本原理第50页
                2.3.3.2 薄层层析-生物传感法检测 AHLs第50-51页
        2.5 海洋细菌中的群体感应现象第51-53页
    3 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意义第53-55页
        3.1 本文的创新点第53页
        3.2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53-55页
第二章 具有抗菌活性的海绵共栖细菌的筛选及鉴定第55-65页
    1 前言第55页
    2 实验部分第55-59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55-57页
            2.1.1 样品来源及药品、试剂第55-56页
            2.1.2 常用溶液与培养基第56页
            2.1.3 分子生物学试剂与引物第56页
            2.1.4 实验仪器与软件第56-57页
        2.2 海绵组织处理第57页
        2.3 海绵共栖细菌分离第57页
        2.4 粗提液制备第57-58页
        2.5 活性菌株筛选第58页
        2.6 活性共栖细菌分子鉴定第58-59页
            2.6.1 DNA 的提取第58-59页
            2.6.2 16S rRNA PCR 扩增第59页
            2.6.3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生学地位的确定第59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9-64页
        3.1 海洋细菌的抗菌活性第59-64页
        3.2 具有活性的海绵共栖细菌系统发育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三章 海绵共栖细菌 Pseudoalteromonas sp. NJ6-3-1 抗菌物质产生的密度依赖性第65-127页
    第一节 细菌 NJ6-3-1 抗菌物质的探明(1)第65-92页
        1 前言第65-66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66-71页
            2.1 实验菌株、仪器与试剂第66-67页
                2.1.1 实验菌株第66页
                2.1.2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第66页
                2.1.3 实验仪器第66-67页
            2.2 菌株培养第67页
            2.3 细菌代谢产物的提取第67页
            2.4 细菌抗菌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第67-69页
                2.4.1 硅胶柱层析第67-68页
                2.4.2 TLC 薄板层析第68页
                2.4.3 高效液相色谱第68-69页
            2.5 细菌代谢产物的活性检测第69页
            2.6 化合物结构的表征与解析第69-71页
                2.6.1 HPLC/ESI TOF-MS 对化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第69页
                2.6.2 HPLC/ESI/APCI-IT-MS 对化合物结构的分析第69-70页
                2.6.3 FT-IR 对化合物结构的分析第70页
                2.6.4 NMR 测定第70-71页
            2.7 化合物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测定第71页
                2.7.1 不同浓度测试样品的制备第71页
                2.7.2 化合物MIC 的测定第7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71-92页
            3.1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中抗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第71-78页
                3.1.1 TLC 分离纯化抗菌化合物第71-73页
                3.1.2 HPLC 分离纯化抗菌化合物第73-76页
                3.1.3 抗菌物质稳定性分析第76-78页
            3.2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中抗菌化合物的结构解析第78-89页
                3.2.1 HPLC/ESI TOF-MS 解析抗菌化合物的分子量第78-81页
                3.2.2 HPLC/ESI/APCI IT-MS 解析抗菌化合物的结构第81-85页
                3.2.3 FT-IR 解析抗菌化合物的结构第85-86页
                3.2.4 NMR 解析抗菌化合物的结构第86-89页
            3.3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中抗菌化合物MIC 的测定第89-92页
    第二节 细菌 NJ6-3-1 抗菌物质的探明(2)第92-112页
        1 前言第92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92-97页
            2.1 实验菌株、仪器与试剂第92-94页
                2.1.1 实验菌株第92-93页
                2.1.2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第93页
                2.1.3 实验仪器第93-94页
            2.2 菌株培养第94页
            2.3 细菌代谢产物的提取第94页
            2.4 细菌抗菌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第94-95页
                2.4.1 硅胶柱层析第94页
                2.4.2 TLC 薄板层析第94页
                2.4.3 高效液相色谱第94-95页
            2.5 细菌代谢产物的活性检测第95页
            2.6 化合物结构的表征与解析第95-96页
                2.6.1 HPLC/ESI TOF-MS 对化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第95页
                2.6.2 HPLC/ESI/IT-MS 对化合物结构的分析第95-96页
                2.6.3 FT-IR 对化合物结构的分析第96页
                2.6.4 元素分析测定第96页
                2.6.5 NMR 测定第96页
            2.7 化合物最低抑菌浓度MIC 的测定第96-97页
                2.7.1 不同浓度测试样品的制备第96页
                2.7.2 化合物MIC 的测定第96-9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97-112页
            3.1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中抗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第97-100页
                3.1.1 TLC 分离纯化抗菌化合物第97-98页
                3.1.2 HPLC 分离纯化抗菌化合物第98-100页
            3.2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中抗菌化合物的结构解析第100-111页
                3.2.1 HPLC/ESI TOF-MS 解析抗菌化合物的分子量第100-103页
                3.2.2 HPLC/ESI IT-MS 解析抗菌化合物的结构第103-106页
                3.2.3 FT-IR 解析抗菌化合物的结构第106-107页
                3.2.4 元素分析解析抗菌化合物的结构第107页
                3.2.5 NMR 解析抗菌化合物的结构第107-111页
            3.3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中抗菌化合物MIC 的测定第111-112页
    第三节 细菌 NJ6-3-1 抗菌物质产生的密度依赖性第112-126页
        1 前言第112页
        2 实验部分第112-117页
            2.1 实验菌株、仪器与试剂第112-113页
                2.1.1 实验菌株第112页
                2.1.2 实验试剂第112-113页
                2.1.3 实验仪器第113页
                2.1.4 培养基配制第113页
            2.2 细菌NJ6-3-1 的培养第113-114页
            2.3 细菌NJ6-3-1 细胞密度的测定第114页
            2.4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的提取第114页
            2.5 HPLC 分离条件的确定第114-115页
            2.6 细菌NJ6-3-1 培养液中抗菌物质含量的测定第115页
            2.7 细菌NJ6-3-1 培养液中抗菌物质的质谱鉴定第115-116页
            2.8 细菌NJ6-3-1 培养液的抗菌活性检测第116-11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17-126页
            3.1 细菌NJ6-3-1 细胞密度的测定第117页
            3.2 细菌NJ6-3-1 抗菌物质的测定第117-120页
            3.3 细菌NJ6-3-1 抗菌物质含量与细胞密度的关系第120-121页
            3.4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中抗菌物质的结构解析第121-125页
            3.5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检测第125-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四章 海绵共栖细菌 Pseudoalteromonas sp. NJ6-3-1 中 AHLs 信号分子的探明第127-150页
    第一节 细菌 NJ6-3-1 产生 AHLs 的情况第127-141页
        1 前言第127-128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28-131页
            2.1 实验材料第128-130页
                2.1.1 实验菌株与培养条件第128页
                2.1.2 实验药品及试剂第128-129页
                2.1.3 实验仪器第129页
                2.1.4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第129-130页
            2.2 细菌 NJ6-3-1 代谢产物粗提液的制备第130页
            2.3 平行划线法检测AHLs第130页
            2.4 报告平板打孔法检测AHLs第130页
            2.5 GC-MS 法检测AHLs第130-131页
                2.5.1 样品制备第130页
                2.5.2 GC-MS 检测条件第130-13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31-141页
            3.1 平行划线法检测细菌NJ6-3-1 中的AHLs第131-133页
            3.2 报告平板打孔法检测细菌NJ6-3-1 中的AHLs第133-138页
            3.3 GC-MS 法检测细菌NJ6-3-1 中的AHLs第138-141页
    第二节 外源 AHLs 对细菌 NJ6-3-1 抗菌物质的诱导作用第141-149页
        1 前言第141-14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42-144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142页
            2.2 实验所用菌株第142页
            2.3 自诱导实验第142-144页
                2.3.1 菌株培养第142-143页
                2.3.2 AHLs 的配制第143页
                2.3.3 自诱导物质的添加第143页
                2.3.4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粗提液的制备第143页
                2.3.5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粗提液的活性检测第143页
                2.3.6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粗提液的HPLC 检测第143-14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44-149页
            3.1 生物自显影法检测AHLs 诱导作用第144-146页
            3.2 HPLC 法检测AHLs 自诱导作用第146-149页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第五章 海绵共栖细菌 Pseudoalteromonas sp. NJ6-3-1 中 DKPs 信号分子的探明第150-166页
    1 前言第150-15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52-154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152-153页
        2.2 实验所用菌株第153页
        2.3 自诱导实验第153-154页
            2.3.1 菌株培养第153页
            2.3.2 DKPs 的配制第153页
            2.3.3 诱导物质的添加第153页
            2.3.4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的提取第153-154页
            2.3.5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粗提液的活性检测第154页
        2.4 细菌NJ6-3-1 的发酵第154页
        2.5 发酵液中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第15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54-165页
        3.1 DKPs 诱导细菌NJ6-3-1 产生抗菌活性第154-156页
        3.2 细菌NJ6-3-1 代谢产物中DKPs 化合物结构鉴定第156-163页
        3.3 讨论第163-165页
    本章小结第165-166页
第六章 海绵共栖细菌 Pseudoalteromonas sp. NJ6-3-1 群体感应系统的分子基础初步研究第166-171页
    1 前言第166-167页
    2 实验部分第167-169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167页
            2.1.1 样品来源及药品、试剂第167页
            2.1.2 常用溶液与培养基第167页
            海绵共栖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NJ6-3-1 中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第167页
        2.2 细菌NJ6-3-1 基因组DNA 的制备第167-168页
        2.3 基因组DNA 片段的破碎及测序接头的链接第168页
        2.4 上机测序第168页
        2.5 测序结果分析及部分基因注释第168-169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69-170页
        3.1 高分子量的细菌NJ6-3-1 基因组DNA 的制备第169页
        3.2 DNA 片段选择第169页
        3.3 测序拼装结果第169-170页
        3.4 luxR 基因片段的获得第170页
    本章小结第170-17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71-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90页
附录第190-208页
缩略语注释第208-212页
致谢第212-21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14-21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967,这篇论文共21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64.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08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