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和耦合机理研究

边缘效应论文 耦合机理论文 森林景观斑块论文 斑块耦合体论文 西洞庭湖区论文
论文详情
在景观尺度上开展森林经营研究,追求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整体优化,其关键在于合理配置森林斑块,调整森林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组成成分间相互作用效能,这就需要揭示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寻求其耦合机理,为景观上的森林经营管理服务。本文以西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森林景观相邻斑块的边缘效应,从森林景观核心区与边缘区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差异分析相邻斑块的耦合程度,揭示其耦合机理,按廊道两侧斑块边缘效应与廊道宽度递变关系,作为提取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的依据,分析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特征。研究方法包括景观格局分析、空间数据处理方法、分类统计、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森林景观斑块的划分。依据斑块内部具有较高同质性,相邻斑块之间具有较高异质性的原理,提出多尺度森林景观斑块划分依据为:①森林景观要素分类分级结果;②环境主导因子的选择、分级结果;③森林景观类型的环境耦合度。小尺度斑块划分对应分类(或分级)级别多,大尺度对应分类(或分级)级别少,针对多尺度森林景观斑块划分,借助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依据邻近关系,提出从小尺度到大尺度林业数据综合方法。(2)森林景观斑块特征分析。依据景观要素分类结果划分斑块,以优势树种和龄组为景观分类依据,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杉木林景观、松木类景观、阔叶类景观、经济林类景观、灌木类景观、柏木类景观和竹类景观。西洞庭湖区森林景观具有如下特征:①从斑块面积分析,研究区域景观以阔叶类最多,其次是经济林类、松木类和杉木林;②从斑块数量分析,阔叶类的斑块数最多,其次为松木类和杉木林;③从斑块形状分析,经济林类斑块形状指数LSI具有最大值,松木类和杉木林次之;④从分布格局分析,景观结构组成复杂,各景观类型面积分布不太均衡,存在破碎化趋势。(3)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特征分析。用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分析森林景观相邻斑块核心与边缘区的边缘效应,生产力采用样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蓄积和物种密度指标,物种多样性采用灌木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标,西洞庭湖区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存现如下规律:①两相邻斑块边缘区比核心区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蓄积均有增大趋势,而且幼龄林和中龄林比成熟林趋势明显,但不同树种的相邻斑块之间边缘效应存在差异,平均胸径比平均树高变化幅度大;②灌木和草本层林下植物种类存现杉木林核心区(或松木类核心区)>阔叶类核心区>边缘区,物种丰富度存现灌木层>草本层,边缘区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变化幅度大于相邻两个核心区,从龄组来说,灌木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都存现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③灌木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具有:灌木层>草本层、边缘区>核心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的规律。(4)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进行评价,乔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蓄积、物种密度、灌木层物种丰富度、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权重为0.163:0.0427:0.471:0.072:0.153:0.053:0.029:0.0163,按此权重计算边缘效应总强度,结果表明:①不同斑块对的森林景观斑块大多具有正效应;②从龄组分析,边缘效应强度具有成熟林>中龄林的规律,幼龄林的边缘效应不明显;③从森林景观类型分析,森林景观斑块间的边缘效应强度具有杉阔>松阔>杉松的规律,杉木与松木因同属针叶林,相似程度大,印证“同性相斥“的原理,且杉松的幼龄林呈现负效应。(5)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影响因子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与生态因子的关联程度,其结果表明: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与所处样区编号(核心区或边缘区)有较强关联性,杉-阔边缘杉木林的蓄积与平均胸径与样区编号的关联程度分别为0.573、0671,杉-松、松-阔、竹林与其它群落、灌木类与其它群落的关联程度都在0.6以上,杉木林、竹林与海拔的关联程度较大,达到0.7以上,而松木与林龄的关联程度较大。(6)森林景观斑块耦合度模型研究。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得到森林景观斑块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计算森林景观斑块间的耦合度:①幼龄林的耦合度值最小,属于低水平耦合,中龄林和成熟林之间差异不明显,属于中等水平耦合;②杉-阔、松-阔和杉-松的中龄林、成熟林之间达到较高水平耦合;③杉-阔各龄组与杉-松相对应龄组的耦合度值比较,杉-阔耦合度值大于杉-松,松-阔耦合度值大于松-杉,杉木林与松木类属于针叶林,针叶林与阔叶类相异程度大,耦合度值大,针叶林与松木类相异程度小,耦合度相对较小。(7)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提取与特征分析。提出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的概念,斑块耦合体是基于异质性斑块界面生态流的相互耦合作用形成整体,为—个复杂生态系统。系统内斑块之间具有异质性,呈现边缘效应,相对于更大的生态系统而已,斑块耦合体维持可持续形态,具有一定均质性。若斑块耦合体由异质性的森林景观斑块构成,则为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总结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具有的特征:生态系统复杂性、系统稳定性、耦合作用非线性、尺度性、地域性、易表达。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3-25页
    1.1 课题来源第13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2页
        1.3.1 森林景观边缘效应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1.3.2 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第18-21页
        1.3.3 森林景观斑块耦合机理研究进展第21-22页
    1.4 本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第22-24页
        1.4.1 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目标第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24页
    1.5 技术路线第24-25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25-35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5-29页
        2.1.1 自然概况第25-26页
        2.1.2 社会经济概况第26-27页
        2.1.3 森林景观概况第27-29页
    2.2 资料来源第29-33页
        2.2.1 现有资料的收集第29页
        2.2.2 数据调查第29-33页
    2.3 研究方法第33-35页
        2.3.1 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第33页
        2.3.2 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3页
        2.3.3 灰色关联度分析第33页
        2.3.4 分类统计第33-34页
        2.3.5 层次分析法第34页
        2.3.6 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分析第34页
        2.3.7 森林景观斑块耦合关联分析第34-35页
3 森林景观斑块划分及特征分析第35-53页
    3.1 景观尺度第35页
    3.2 森林景观要素分类体系的建立第35-39页
        3.2.1 森林景观类型分级第36-37页
        3.2.2 环境主导因子分级与等级归并第37-38页
        3.2.3 森林景观类型环境耦合度第38-39页
    3.3 多尺度数据的图形综合方法第39-44页
        3.3.1 林业数据中的邻近关系第40-41页
        3.3.2 邻近关系的判别第41-42页
        3.3.3 基于ArcGIS的图形综合方法第42-44页
    3.4 森林景观斑块划分第44-46页
        3.4.1 斑块与斑块尺度第44页
        3.4.2 西洞庭湖区森林景观斑块划分结果第44-46页
    3.5 森林景观斑块的特征第46-50页
        3.5.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第46-49页
        3.5.2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与特征分析第49-50页
    3.6 小结第50-53页
4 森林景观斑块间边缘效应研究第53-103页
    4.1 研究区斑块对基本情况第53-54页
    4.2 森林景观斑块间生产力分析第54-64页
        4.2.1 生产力测算方法第54-55页
        4.2.2 杉木林生长情况及蓄积量变化分析第55-60页
        4.2.3 松木林生长情况及蓄积量变化分析第60-62页
        4.2.4 竹林生长情况及蓄积量变化分析第62-63页
        4.2.5 灌木林生长情况及蓄积量变化分析第63-64页
    4.3 森林景观斑块间物种多样性分析第64-87页
        4.3.1 林下植物种类及群落水平结构分析第64-73页
        4.3.2 物种多样性测算方法第73-74页
        4.3.3 杉木林与其它景观类型斑块物种多样性分析第74-81页
        4.3.4 松木类与其它景观类型斑块物种多样性分析第81-84页
        4.3.5 竹林斑块物种多样性分析第84-86页
        4.3.6 灌木类斑块物种多样性分析第86-87页
    4.4 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的评价第87-92页
        4.4.1 层次分析评价方法第87-88页
        4.4.2 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的评价指标第88-89页
        4.4.3 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的评价权重第89-92页
    4.5 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强度第92-101页
        4.5.1 边缘效应强度计算方法第92-93页
        4.5.2 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强度计算结果第93-98页
        4.5.3 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结果分析第98-101页
    4.6 小结第101-103页
5 森林景观斑块耦合机理研究第103-131页
    5.1 森林景观类型间耦合关联分析第103-104页
    5.2 影响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的主要因素第104-120页
        5.2.1 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第104-105页
        5.2.2 杉木林与其它景观类型斑块耦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第105-114页
        5.2.3 松木类与阔叶类耦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第114-116页
        5.2.4 竹类与其它景观类型斑块耦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第116-118页
        5.2.5 灌木类与其它景观类型斑块耦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第118-120页
    5.3 森林景观斑块间耦合度模型第120-124页
        5.3.1 森林景观斑块间耦合的指标体系与功效函数第120-121页
        5.3.2 森林景观斑块间耦合度的计算第121-124页
    5.4 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提取与特征分析第124-129页
        5.4.1 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的概念第124-125页
        5.4.2 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提取第125-129页
        5.4.3 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特征分析第129页
    5.5 小结第129-131页
6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第131-135页
    6.1 主要结论第131-133页
    6.2 创新点第133页
    6.3 研究展望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9666,这篇论文共14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3.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