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汤风味特征及鸭肉香精制备工艺研究

鸭汤论文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论文 鸭肉香精论文
论文详情
鸭肉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随着人们营养保健意识的增强,鸭肉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将不断增加。鸭肉香精是提升鸭产品品质的重要物料之一。本研究按味料同源的理念,用鸭肉制备鸭肉香精,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以北京鸭、攸县麻鸭、高邮鸭、番鸭四个肉鸭品种为原料,按传统方式煲汤,对制备的鸭汤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SPME-GC-MS)鉴定其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到四种鸭汤中共有的特征风味成分:戊醛、己醛、庚醛、(Z)-2-庚烯醛、辛醛、(E)-2-辛烯-1-醛、(E)-2-壬烯醛、癸醛、(E)-2-癸烯醛、(E,E)-2,4-癸二烯醛、3-乙基-2-甲基-1,3-己二烯、2-戊基-呋喃。2以水解度为指标,利用复合风味蛋白酶、肉类水解专用酶、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对鸭肉蛋白进行酶解,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酶解前,不进行加热处理水解效果更好,在料液比1:5,酶底物比1500U/g蛋白质,复合风味蛋白酶:肉类水解专用酶=3:1,初始pH=8.0,酶解温度50℃的条件下水解3h得到的酶解液水解度达36%左右,用该酶解液参与美拉德反应,产物的风味最佳。3以鸭肉蛋白酶解液为基料,从糖的种类及添加量,氨基酸的种类及添加量,鸭脂添加量,VB1添加量,初始pH,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试验,并以反应产物的感官评分值作为评价指标。确定热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在60mL酶解液中添加10%葡萄糖(均为相对于酶解液体积的使用量)、1.5%L-半胱氨酸盐酸盐、5%鸭脂,3%VB1初始pH=8,130℃的条件下反应90min得到的热反应产物鸭肉香味浓郁,脂肪香味适宜,无异味,风味最佳。4液体鸭肉香精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采用SPME-GC-MS法进行分析,并与鸭汤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其仿真性。在100mL液体鸭肉香精中添加0.05g乙基麦芽酚,15g味精,15g食盐,1.25gI+G,1g香辛料,45g糊精和5g阿拉伯胶,搅拌均匀,在50℃条件下烘干并粉碎,得到固体鸭肉香精。分别从鸭肉特征香气强度、鸭脂香、香气仿真度、肉味、鲜味和回味感六个方面对自制固体鸭肉香精及市售BW8682固体鸭肉香精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自制固体鸭肉香精整体风味优于市售固体鸭肉香精。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 中国肉鸭产业发展现状第11-12页
        1.1 鸭肉营养价值第11页
        1.2 肉鸭产业发展现状第11-12页
    2 肉类风味研究现状第12-17页
        2.1 肉类风味物质第13页
        2.2 肉类风味形成机理第13-15页
            2.2.1 Maillard反应第14页
            2.2.2 脂质降解第14-15页
            2.2.3 硫胺素降解第15页
        2.3 鸭肉风味研究现状第15-17页
    3 热反应肉味香精研究现状第17-20页
        3.1 热反应肉味香精的定义第17页
        3.2 热反应肉味香精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第17-18页
        3.3 热反应肉味香精的应用第18-19页
            3.3.1 热反应肉味香精在方便面中的应用第18-19页
            3.3.2 热反应肉味香精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第19页
        3.4 热反应肉味香精的研究趋势第19页
        3.5 鸭肉香精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4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方法第20-22页
        4.1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提取方法第20-22页
            4.1.1 同时蒸馏萃取(SDE)第20页
            4.1.2 固相微萃取(SPME)第20-21页
            4.1.3 动态顶空制样(DHS)第21-22页
        4.2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方法第22页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2-24页
        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鸭汤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第24-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1.1 实验原料第24页
        1.2 实验仪器第24页
        1.3 鸭汤的熬制工艺第24页
        1.4 固相微萃取法(SPME)第24-25页
            1.4.1 萃取头老化第24页
            1.4.2 萃取条件第24-25页
        1.5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第25页
            1.5.1 GC-MS条件第25页
            1.5.2 定性定量方法第2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5-33页
        2.1 鸭汤的GC-MS总离子流图第25-26页
        2.2 鸭汤的风味成分组成第26-33页
    3 讨论第33-34页
    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鸭肉蛋白酶解制备鸭肉香精前体物的技术研究第35-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1.1 材料与试剂第35-36页
        1.2 仪器与设备第36页
        1.3 方法第36-37页
            1.3.1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36页
            1.3.2 酶解方法第36页
            1.3.3 鸭肉蛋白水解的单因素试验第36-37页
            1.3.4 鸭肉蛋白水解的正交实验第37页
            1.3.5 排序检验法第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45页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第37-41页
            2.1.1 不同热处理温度对水解度的影响第37-38页
            2.1.2 不同料液比对水解度的影响第38页
            2.1.3 不同蛋白酶的水解效果第38-39页
            2.1.4 蛋白酶复配的酶解进程第39-40页
            2.1.5 不同初始pH值的水解效果第40页
            2.1.6 不同酶解温度的水解效果第40-41页
            2.1.7 酶底物比对水解度的影响第41页
        2.2 正交试验结果第41-43页
        2.3 鸭肉最佳酶解条件下的酶解进程第43页
        2.4 最佳酶解时间的确定第43-45页
    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热反应制备鸭肉香精的研究第46-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1.1 材料与试剂第46页
        1.2 仪器与设备第46-47页
        1.3 方法第47-48页
            1.3.1 酶解方法第47页
            1.3.2 热反应方法第47页
            1.3.3 单因素试验第47页
            1.3.4 交试验第47页
            1.3.5 热反应条件的优化第47-48页
            1.3.6 感官评价方法第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4页
        2.1 糖种类的选择及添加量第48-50页
            2.1.1 糖种类的选择第48-49页
            2.1.2 葡萄糖添加量第49-50页
        2.2 氨基酸种类的选择及添加量第50-51页
            2.2.1 氨基酸种类的选择第50页
            2.2.2 L-半胱氨酸盐酸盐添加量第50-51页
        2.3 鸭脂添加量第51-52页
        2.4 初始pH第52页
        2.5 热反应温度第52-53页
        2.6 热反应时间第53-54页
    3 热反应正交试验第54-55页
    4 鸭肉香精制备工艺优化第55-56页
    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鸭肉香精挥发性风味成分及香气仿真性分析第57-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60页
        1.1 材料与试剂第57-58页
        1.2 仪器与设备第58页
        1.3 方法第58-60页
            1.3.1 酶解方法第58页
            1.3.2 热反应制备液体鸭肉香精的条件第58页
            1.3.3 固相微萃取法(SPME)第58-59页
            1.3.4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第59页
            1.3.5 固体鸭肉香精制备工艺第59页
            1.3.6 固体香精感官评价方法第59-6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0-66页
        2.1 液体鸭肉香精SPME-GC-MS分析第60-63页
        2.2 液体鸭肉香精挥发性风味成分特点第63-64页
        2.3 液体鸭肉香精仿真性分析第64-65页
        2.4 固体鸭肉香精感官评价第65-66页
    3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7-70页
    1 结论第67-68页
    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第68页
    3 问题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附录第76-77页
致谢第77-79页
作者简介第79-8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606964,这篇论文共8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0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