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次电光效应的电控全息光开关的研究

光互连与光交换论文 电控全息光开关论文 光折变效应论文 体全息相位光栅论文 二次电光效应论文 热固定
论文详情
超大规模的并行计算机系统要求其内部通信网络具有特别高的通信容量和速度。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电互连”方式在带宽、互连密度、时钟歪斜、功率损耗、抗干扰性等方面暴露出难以克服的缺陷,已成为并行机系统性能提高的严重障碍。光互连以光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有望彻底解决高性能计算和超高速交换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电子瓶颈问题,实现通信系统中的大容量、高速率、低能耗的数据交换。在光互连系统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光交换,而光开关是光交换的关键器件。全息光开关凭借其高速度、高可靠性和高拓展性等优势,在光通信网络及超级并行计算系统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光互连与光交换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论文围绕应用需求,针对电控全息光开关器件及其控制系统的研制展开了理论与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结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论文对光互连与光交换技术的国内外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分析,重点综述了体全息存储与热固定技术、电控全息光开关器件等课题在近几年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对几类典型光开关的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与比较。2.根据电控全息光开关的技术原理,选择顺电相Mn: KLTN (0.25%, mol)晶体作为存储介质。分别对反射型和透射型体全息相位光栅的衍射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了记录光入射角、光栅厚度和外加场强等参数对衍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设置这些参数,有利于光栅衍射效率的提高。完成了亚微米体全息相位栅的记录实验,并获得了90.6%的高衍射效率。在全息光栅的读出实验中,验证了体光栅严格的角度选择性。3.将有限元方法应用于对光折变现象的研究。在记录光束之间存在能量耦合的情况下,利用FlexPDE程序对大调制度条件下的带输运模型进行了求解,研究了体全息光栅热固定过程中离子栅的形成,实时动态获取了各参量在晶体内部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化的图像。与其他数值求解方法相比,该方法大大降低了模型的求解难度。4.通过与电子栅的暗衰减规律进行类比,基于离子迁移的物理模型,从理论上建立了体全息光栅热固定寿命的模型,并推导了热固定寿命的解析表达式。分析讨论了离子栅寿命对光栅间距、保存温度以及离子浓度的依赖关系,结论与已有理论及实验结果相一致。设计实验完成了体全息光栅的热固定,验证了热固定寿命理论公式的正确性。5.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研究了电控全息光开关的时间响应特性。从理论上分析了引起电控全息光开关时间延迟的因素,通过测试获得了光开关实验系统切换光信号的边沿曲线。结果显示,本文所设计的光开关实验系统交换速度达到300ns。分析认为,该速度指标与理论值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6.根据电控全息光开关的工作需求和时间响应特性,采用雪崩晶体管串与Marx级联电路相结合的方案,设计了可靠性强的高压高速脉冲控制信号发生器。利用PSPICE软件对电路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利用所设计的电路可产生千伏级的纳秒脉冲控制信号,能较好的满足电控全息光开关的控制需求。在印刷电路板上将电控部分与开关模块集成,初步设计了一个2×2端口的电控全息光开关系统。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9页
    §1.1 研究背景第15-23页
        1.1.1 光互连与光交换第15-20页
        1.1.2 全息光开关第20-2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36页
        1.2.1 光互连与光交换技术的进展第23-26页
        1.2.2 体全息存储与热固定技术的进展第26-33页
        1.2.3 电控全息光开关器件的研究进展第33-36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36-39页
第二章 电控全息光开关的技术原理第39-51页
    §2.1 光折变效应第39-42页
    §2.2 克尔电光效应第42-45页
    §2.3 布拉格衍射与电控全息技术第45-49页
        2.3.1 体全息存储与布拉格衍射第45-48页
        2.3.2 电控全息技术第48-49页
    §2.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体全息相位光栅的记录与再现第51-74页
    §3.1 存储介质第51-56页
        3.1.1 晶体的选择第51-54页
        3.1.2 晶体的加工第54-56页
    §3.2 顺电相KLTN 晶体中体全息光栅的衍射效率分析第56-63页
        3.2.1 反射型体全息相位光栅的衍射效率第57-60页
        3.2.2 透射型体全息相位光栅的衍射效率第60-63页
    §3.3 亚微米体全息相位栅的记录实验第63-70页
        3.3.1 实验装置第63-65页
        3.3.2 亚微米体全息光栅的写入第65-70页
    §3.4 体全息相位栅的再现实验第70-72页
        3.4.1 衍射效率的测量第70-72页
        3.4.2 衍射效率与读出角的关系第72页
    §3.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体全息相位光栅的热固定研究第74-94页
    §4.1 热固定的动力学方程第74-75页
    §4.2 耦合波理论第75-78页
    §4.3 体全息相位栅热固定过程的数值模拟第78-85页
        4.3.1 FlexPDE 程序简介第78-79页
        4.3.2 基于FlexPDE 研究大调制度体全息光栅的形成第79-85页
    §4.4 体全息相位栅的热固定寿命第85-90页
        4.4.1 离子栅寿命的理论模型第86-87页
        4.4.2 光栅间距对离子栅寿命的影响第87-88页
        4.4.3 离子栅寿命对温度的依赖关系第88-89页
        4.4.4 离子栅寿命对离子浓度的依赖关系第89页
        4.4.5 对理论模型的讨论第89-90页
    §4.5 体全息相位栅的热固定实验第90-92页
    §4.6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五章 电控全息光开关的时间响应特性第94-101页
    §5.1 电控全息光开关的延时分析第94页
    §5.2 电控全息时间响应的物理机制第94-95页
    §5.3 电控全息光开关实验系统的交换速度第95-99页
        5.3.1 测量方法第95-96页
        5.3.2 实验结果第96-98页
        5.3.3 讨论第98-99页
    §5.4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六章 电控全息光开关的控制系统第101-111页
    §6.1 电控全息光开关控制信号发生器的设计第101-105页
        6.1.1 雪崩三极管的电触发导通与过压击穿导通第101-103页
        6.1.2 Marx 级联电路第103-104页
        6.1.3 高速高压脉冲信号发生器的设计第104-105页
    §6.2 控制信号发生器的电路仿真第105-108页
        6.2.1 PSPICE 软件介绍第105-107页
        6.2.2 电路仿真结果第107-108页
    §6.3 光开关系统的集成设计第108-109页
    §6.4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1-114页
    §7.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第111-112页
    §7.2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展望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8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2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74363,这篇论文共12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8.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4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