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辐照后对中枢海马组织损伤作用研究

X射线论文 海马齿状回论文 海马神经元损伤论文 DNA损伤修复蛋白论文
论文详情
目的:构建ICR小鼠X射线全脑辐照模型和离体海马神经元辐照模型,研究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点中枢海马齿状回的病理损伤,及其对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作用、细胞凋亡、DNA双链断裂、NBS1、ATM、P53、PUMA等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周期改变等情况的影响,探讨X射线对中枢海马齿状回神经的损伤及其机制,为辐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ICR小鼠80只,体重18~22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五组(四个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X射线照射组小鼠麻醉后分别接受0.4Gy、4Gy、10Gy、18GyX射线全脑一次照射,空白对照组小鼠麻醉后作假照射(不予X射线照射)。X射线辐照后4h、12h、24h、48h取小鼠全脑对中枢海马组织进行检测(同一剂量X射线照射后每时间点动物数为4只)。运用HE染色检测颗粒细胞病理损伤,透射电镜从形态学上观察中枢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和γ-H2AX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中枢海马细胞DNA双链断裂,免疫组化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中枢海马组织NBS1、ATM、P53、PUMA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枢海马细胞周期改变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中枢海马组织的损伤、NBS1、ATM、P53、PUMA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周期改变之间的辐射效应关系。结果:(1)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齿状回颗粒细胞和亚颗粒细胞结构紧密,形态完整、排列整齐,层次清晰,细胞核饱满、核仁清晰,无胶质细胞的浸润。在0.4Gy4h和12h点,齿状回颗粒细胞与对照组相似;照射组病理损伤随时间的延长呈递进性加重,剂量较大组光镜下可见齿状回颗粒细胞排列稀疏、紊乱,胞膜皱褶,核碎裂。(2)电镜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中枢海马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未见明显异常,神经元形态正常,核膜完整,染色质未见浓染。与对照组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相比较,0.4Gy组照射后各个时间点齿状回颗粒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偶见齿状回颗粒细胞形态发生不规则改变,颗粒细胞核内染色质稍浓。4Gy组照射后4h观察到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形态不规则改变,在12h出现局部核膜断裂,24h和48h出现明显的线粒体肿胀变性。10Gy组照射后4h与12h观察到海马细胞固缩,核型变小,24h点核膜断裂明显,48h点细胞核有破裂症状。18Gy组照射后4h与12h海马细胞比10Gy剂量组中相同时间点固缩更加明显,48h表现更为严重,有坏死细胞出现。(3)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结果显示,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各组随时间延长均出现DNA损伤,表现出在4h上升、12h或24h达到高峰、24h或48hDNA损伤参数逐渐下降的趋势;各剂量组间,DNA损伤随剂量的增加逐渐加重。(4)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均可诱发海马神经元产生不同程度DSBs。同一照射剂量组中,γ-H2AX焦点数和阳性率均表现为在0.5h内迅速升高,1h达到高峰,4~48h逐渐下降;不同剂量组间,相同时间点γ-H2AX阳性率,均随剂量增加而加重。(5)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辐照组在电离辐射后各时间点海马齿状回细胞凋亡数均明显增多(除0.4Gy组);细胞凋亡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并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0.4Gy组细胞凋亡率4-24h较对照组均略增高,但在48h有所回落;18Gy48h细胞凋亡率急剧降低。(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X射线照射组在辐照后各个时间点中枢海马NBS1、ATM、P53阳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ATM、P53阳性细胞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升高。在0.4~4Gy剂量组,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NBS1蛋白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在10Gy剂量组NBS1蛋白的表达持续升高。(7) Western-blot结果显示,除18Gy48h的ATM、P53、PUMA蛋白表达较18Gy24h回落外,其余各组ATM、P53、PUMA蛋白表达均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照射后同一时间点,NBS1表达随着照射剂量增大,表达随之增高;在0.4~4Gy剂量组,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NBS1蛋白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在10Gy剂量组NBS1蛋白的表达持续升高。(8)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同一时间点各剂量组剂量组S期细胞明显增多,4Gy、10Gy、18Gy剂量组G2/M期细胞随着剂量的增大细胞数逐渐增多。结论:(1)0.4Gy、4Gy、10Gy、18GyX射线全脑辐照后4h、12h、24h、48h不同时间点均可诱发齿状回颗粒细胞不同程度病理损伤。0.4Gy剂量4h和12h点,齿状回颗粒细胞与对照组相似;其余实验组病理损伤随时间的延长呈递进性加重,呈现剂量-效应关系。(2)0.4Gy、4Gy、10Gy、18GyX射线全脑辐照后4h、12h、24h、48h不同时间点可见齿状回颗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超微结构损伤。即使较小剂量0.4Gy照射后,中枢海马也存在轻微染色质深染;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损伤逐渐加重,呈现剂量-时间-效应关系。(3)0.4Gy、4Gy、10Gy、18GyX射线全脑辐照后4h、12h、24h、48h不同时间点均可诱发齿状回颗粒细胞不同程度DNA损伤。同一照射剂量组中,DNA损伤先升高,12h或24h达到高峰,随后24h或48h逐渐下降,呈现时间-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组间,相同时间点DNA损伤,均随剂量增加而加重,呈现剂量-效应关系。(4)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均可诱发海马神经元产生不同程度DSBs。同一照射剂量组中,γ-H2AX焦点数和阳性率均表现为在0.5h内迅速升高,1h达到高峰,随后4~48h逐渐下降,呈现时间-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组间,相同时间点γ-H2AX阳性率,均随剂量增加而加重,呈现剂量-效应关系。(5) X射线照射能够诱导中枢海马组织发生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随照射剂量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呈剂量-时间-效应关系。(6)0.4Gy、4Gy、10Gy、18GyX射线全脑辐照后4h、12h、24h、48h不同时间点中枢海马NBS1、ATM、P53、PUMA蛋白表达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呈现剂量-时间-效应关系,且和DNA损伤的改变有相关关系,提示NBS1、ATM、P53、PUMA蛋白可能参与了DNA的识别和修复过程。(7)不同剂量X射线辐照后不同时间能够引起不同程度中枢海马细胞周期S期、G2/M期发生阻滞,与照射剂量、照射后时间相关。此外,细胞周期的改变与ATM、P53蛋白的表达改变相关联,提示ATM、P53蛋白可能是细胞周期的中枢调控枢纽。(8)不同剂量X射线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应答之间存在着辐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一定剂量X射线照射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X射线产生的损伤进行识别、修复等应答,推测其在海马学习记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引言第13-20页
    参考文献第17-20页
第一部分 X 射线照射对小鼠中枢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作用第20-55页
    材料和方法第22-34页
    结果第34-46页
    讨论第46-51页
    结论第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第二部分 电离辐射对离体海马神经元 DSBS 产生的影响第55-85页
    材料和方法第57-64页
    结果第64-76页
    讨论第76-80页
    结论第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第三部分 X 射线致中枢海马 DNA 损伤机制初探第85-112页
    材料和方法第87-94页
    结果第94-100页
    讨论第100-106页
    结论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2页
综述 成人神经发生的机制及其功能意义第112-135页
    1. 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发生第113-118页
        1.1 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第113-114页
        1.2 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的调节第114-116页
        1.3 新生神经细胞的存活,成熟和迁移第116-118页
    2. 海马区神经再生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第118-121页
        2.1 海马神经再生和认知的相关性第118-119页
        2.2 学习对 SGZ 神经再生的的调节第119页
        2.3 SGZ 神经再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第119-121页
    3. 成年神经发生研究的方法学第121-124页
        3.1 体内实验中内源性成年神经发生的分析第121页
        3.2 基于细胞分裂期核苷酸类似物掺入的分析方法第121-122页
        3.3 基于逆转录病毒基因标记的分析第122页
        3.4 基于特殊标记物表达的分析第122-123页
        3.5 成年神经发生的体内和体外分析第123-124页
    4. 展望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5页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第135-137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7862,这篇论文共13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1.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9.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