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发展实证研究

大学生“村官”论文 实施效果论文 社会评价论文
论文详情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基层有一批热爱农村、志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青年人才队伍。大学生当村官,为农村输送了新鲜血液,增加了农村智力资源,这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型现代化建设中,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生事物。2008年初,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践证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丰富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河南大学生“村官”活动的开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很早就把大学生“村官”建设计划纳入政府人才计划并进行制度化安排。郑州,作为国家的一个省会城市,在河南省范围内在宣传、实施国家政策方面起着积极的表率作用。郑州市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市逐步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争取用3年至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大学生的目标,促使全市村干部素质有明显提高。本文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针对郑州市“大学生村官计划”,经过调查研究,以详实的数据和资料,从数量、分布、构成、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方面,反映出郑州市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并对大学生“村官”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及自我评价,村民、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评价两方面着手。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省市在大学生“村官”建设中经验相比,分析概括了郑州市在大学生“村官”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结合其他省市的优秀经验,从融入、培训、监督、保障、退出等六方面提出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措施,旨在将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致谢第4-7页
摘要第7-8页
1 导论第8-15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8-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8-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5页
        1.2.1 理论依据第12-13页
        1.2.2 文献综述第13-15页
    1.3 研究方法第15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5页
        1.3.2 问卷调查法第15页
        1.3.3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15页
2 大学生“村官”发展历程第15-20页
    2.1 大学生“村官”的概念界定第15-16页
    2.2 大学生“村官”发展历程第16-20页
3 郑州市选聘大学生“村官”现状第20-23页
    3.1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政策第20-21页
    3.2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基本结构第21-22页
    3.3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第22-23页
4.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果分析第23-30页
    4.1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及自我评价第23-28页
        4.1.1 思想动态第23-25页
        4.1.2 自我评价第25-28页
    4.2 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第28-30页
        4.2.1 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第28-29页
        4.2.2 村、乡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第29-30页
5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实施效果与其他省市比较分析第30-32页
    5.1 选聘大学生“村官”人才方面第30页
    5.2 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内容方面第30页
    5.3 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第30-31页
    5.4 培训机制建设方面第31页
    5.5 文化建设方面第31-32页
6 郑州市在大学生“村官”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2-36页
    6.1 相关政策不健全第32页
    6.2 大学生缺乏到农村基层服务的主动性第32-33页
    6.3 大学生缺乏引领农村发展的知识技能第33页
    6.4 大学生“村官”难以“深入”开展工作第33-35页
    6.5 农村基层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第35-36页
7 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措施第36-41页
    7.1 指导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服务农村第37页
    7.2 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第37页
    7.3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帮扶机制第37-38页
        7.3.1 搭建教育平台第37-38页
        7.3.2 改革培养模式,引入实践环节第38页
        7.3.3 加强岗前培训,提升专业技能第38页
        7.3.4 帮扶教育,相互借鉴第38页
    7.4 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第38-39页
    7.5 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第39-40页
    7.6 贯彻落实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机制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ABSTRACT第44-45页
附表第46-4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733761,这篇论文共4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4.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4.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