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道德行为论文 不道德行为论文 回忆论文 明度论文 道德隐喻论文 避害需要论文
论文详情
黑暗象征邪恶,而光亮象征善良。无论是从电影、文学还是宗教,黑暗、光亮的概念总是分别用来传达这样的信息。近年来,实证研究支持了这种隐喻映射(Banerjee,Chatterjee,&Sinha,2012;Meier,Robinson,&Clore,2004; Sherman&Clore,2009)。不仅如此,明度知觉还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有影响。相比在黑暗的环境中,在光亮环境中的被试将产生更少的不道德行为(Chiou&Cheng,2013;Zhong,Bohns,&Gino,2010)。不仅存在从明度知觉到道德/不道德概念加工的隐喻映射,而且道德/不道德概念加工也能隐喻映射明度知觉(Banerjee,Chatterjee&Sinha,2012)。明度知觉和道德/不道德概念加工二者之间的隐喻映射是双向的。默里(H.A.Murray)提出避免伤害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为了避免伤害,人们更关注受到伤害的影响源(许闯,2012;Hill&Lapsley,2009;Wojciszke,1994)。具身感知伤害源,对避害产生需要,进而避害需要影响了人们的道德概念加工(莫丹,2013)。而环境照明和感知安全、对犯罪的恐惧之间存在显著关联(Hanyu,2010;Johansson,Rosen,&Kuller,2011;Pain,MacFarlane,Tumer,&Gill,2006)。在黑暗环境中(相比在光亮环境中),避免伤害的需要强烈而稳定。因此,避害需要可能是明度知觉对道德/不道德概念加工产生影响的中介变量。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三个实验,采用行为回忆范式,探索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三个实验均在晚上进行操作,每个实验均在同一间教室内完成。实验一中78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道德行为回忆组或不道德行为回忆组。被试首先回忆别人对自己做过的一件最道德或最不道德的事件,随后让被试对房间的明暗程度进行评级,然后对水杯、灯、饼干、蜡烛、苹果、手电筒6种物品的偏爱程度进行评级。结果显示,不道德行为回忆组(相比道德行为回忆组)的被试把教室的明暗程度判断得更暗,对光亮物品(灯、蜡烛、手电筒)的偏爱程度更高。实验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产生影响的中介效应。共有82名被试参加了这个实验,实验范式同于实验一,但在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之后,先测量了避害需要、道德自我、情绪3个变量,再测量明度知觉和对光亮物品的偏爱程度。与实验一相同,实验二也表明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光亮物品的偏爱有影响。采用依次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分别检查了避害需要、道德自我以及情绪是否为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产生影响的中介。结果显示,避害需要是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产生影响的完全中介,而均没有发现道德自我、情绪存在这种效应。在实验三中共有62名被试,在被试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之后,满足被试的光亮需要,接着测量被试的明度知觉和避害需要。结果发现,当光亮需要满足之后,两组被试在避害需要上的差异消除了,这说明避害需要作为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产生影响的中介变量是稳定的。通过本研究三个实验的结果,得到了以下结论:(1)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能够有效地影响被试的明度知觉。(2)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能够有效地影响被试对光亮物品的偏爱水平。(3)避害需要是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产生影响的完全中介变量。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9页
    1.1 明度-道德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第9-16页
        1.1.1 明度和道德第9-12页
        1.1.2 明度-道德概念隐喻的研究范式第12-13页
        1.1.3 明度-道德概念隐喻的心理机制第13-15页
        1.1.4 明度-道德概念隐喻的作用方式第15-16页
    1.2 问题提出第16-19页
2 实验一: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的影响第19-24页
    2.1 实验假设第19页
    2.2 方法第19-21页
        2.2.1 实验设计第19页
        2.2.2 被试第19-20页
        2.2.3 实验材料第20页
        2.2.4 实验程序第20-2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1-22页
        2.3.1 两种回忆条件下被试明度知觉的差异检验第21-22页
        2.3.2 两种回忆条件下被试对光亮物品偏爱的差异检验第22页
    2.4 讨论第22-24页
        2.4.1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的影响第22-23页
        2.4.2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光亮物品偏爱的影响第23-24页
3 实验二: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影响明度知觉的心理机制第24-30页
    3.1 实验假设第24页
    3.2 方法第24-26页
        3.2.1 实验设计第24页
        3.2.2 被试第24页
        3.2.3 实验材料第24-25页
        3.2.4 实验程序第25-2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6-29页
        3.3.1 两种回忆条件下被试明度知觉、对光亮物品偏爱的差异检验第26页
        3.3.2 两种行为回忆条件下被试情绪、道德自我、避害需要的差异检验第26-27页
        3.3.3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与明度知觉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第27-29页
    3.4 讨论第29-30页
        3.4.1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对明度知觉的影响第29页
        3.4.2 道德/不道德行为回忆与明度知觉之间的中介效应第29-30页
4 实验三:光亮需要满足,避害需要就将消除第30-33页
    4.1 实验假设第30页
    4.2 方法第30-31页
        4.2.1 实验设计第30页
        4.2.2 被试第30页
        4.2.3 实验材料第30-31页
        4.2.4 实验程序第3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1页
    4.4 讨论第31-33页
5 一般讨论第33-37页
    5.1 道德概念加工对明度知觉的影响第33-34页
    5.2 道德概念的明暗隐喻的心理机制第34页
    5.3 未来的研究方向第34-37页
        5.3.1 系统地研究明度-道德概念隐喻第34-35页
        5.3.2 进一步地研究避害需要第35-37页
6 结论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3页
附录1第43-47页
附录2第47-51页
附录3第51-55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259461,这篇论文共5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7.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8.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