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教育百年变迁研究(1915-2015)

学校武术教育论文 百年变迁论文 文化冲突论文 文化自觉论文 民族本位论文 回归传统论文
论文详情
变迁研究因其旨在检视变迁问题、揭橥变迁规律、前瞻变迁趋势而成为教育研究的主要专题。肇始于1915年教育部发文的学校武术教育至今百年已然,一路坎坷征程,历经不同背景,烙有时代印记。意即在武术的近现代转型中,学校武术作为教育场域中一个独特的民族身体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专属的角色扮演与时代呈现。清代龚自珍在《尊史》中有言:“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百年,无论是历史传统上抑或是学术惯例上都是考察、归纳、总结一个事物发展的首选节点与尺度。历史的逶迤前行,教育的动态发展,都使得要真正认清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窘境与困顿就必须先对其百年的发展与变迁来一个剀切地梳理。正如费孝通“三维一刻”活的历史观一样,过去、今天、未来三者是一个不间断的、交织在一起的动态变化的历史。意即要把握现在,就必须回顾过去,方能放眼未来。因此,基于教育史研究旨向,在文献史料的指引下回到历史现场,对民国以来的百年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变迁进行对比蠡测,在洞悉升降的基础上批判历史得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历史馈赠,进而以谋当代学校学校武术教育发展之所用。研究立足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学科基础,动用教育变迁、长时段史、文化冲突、身体、身体美学、仪式、服饰、人学等理论工具,对百年学校武术教育的发生、发展乃至变迁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期审视,在归纳了学校武术教育在各长时段内的阶段特征后,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几个主要方面在三各长时段内的变迁进行了逐一考量,以其为指标和折射点进一步反映学校武术教育整体的变迁,并对学校武术教育变迁的动因进行多维的分析与探究。在总结归纳变迁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对接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对未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改革策略。寻绎、审视、反思百年变迁之余,有如下刍荛之见:1“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武术作为传统身体文化在民初之所以走进学校成为教育手段,除1903年癸卯学制与1922年学制改革中体操科与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既开先河外,社会危机中的教育救国、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视、救国策略中的身体武装以及中西文化冲突中的民族主义激扬等认知与思潮都可谓构成学校武术教育发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2政治变革的分期依据下,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中百年学校武术教育在民国、新中国、改革开放后三长时段内呈现出自尊与抵触、依附与模仿、自觉与回归的总体发展特征。3微观的聚焦本体上,学校武术教育在三长时段的发展变迁有:1)主流教育思想上,在工具理性逐渐消解中有着军国民教育思想、体育武术教育思想、身心健康教育思想的变迁与升华;2)教学内容选择上,有着从民国时期传统拳种、马良新武术、技击格斗到新中国的现代体育武术模式、去技击化范式到改革开放后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的结合,回归拳种模式、恢复技击等诉求的变迁;3)学校武术师资构成上,有着从民国时期民间拳师、武术社会组织培养的师资以及后来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的多元渠道到新中国成立后少许民间武术家走进学校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与体育院校的毕业生等师资构成再到改革开放后基本全部来自师范院校与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毕业生以及呼吁武术教师走进民间采风、聘请民间拳师的教育愿景与诉求的变迁;4)教学方法上,虽不断丰富,但其变迁幅度并不大。由民国时期传统的口传心授与马良新武术的团体教学并存,到新中国,乃至改革开放,教学方法在发展上仍没有超越马良模式。5)人才培养上,随着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发展与完善,人才培养规格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的变迁。4宏观的多维审视上,百年学校武术教育在三个长时段呈现出:价值取向上有着“社会本位→学科本位→个人本位”的恢复教育本真变迁;身体基础归属上有着“国家身体→政治身体→人的身体”角色扮演变迁;内涵地位上有着“模仿体操→依附体育→回归民族本位”的文化自觉历程;主要功能体现着力点上有着“心理学层面→生物学层面→人文社会学层面”空间变迁;对传统的取舍上有着“继承传统→排斥或改写传统→回归传统”文化变迁。5淬炼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后,认为政治权力的直接主宰、文化冲突的强烈推动、经济基础的深度影响、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是百年学校武术教育变迁的主要动因。6“执古之道,以御今有”。教育比较与实践发展表明,民国学校武术教育虽在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中央政权更迭频繁、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历史境遇下时断时续中发展,但其遗留下来的众多宝贵经验堪称当代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道空间”。只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这些宝贵经验被无差别的抛弃。7身体作为一种以肉体为基础的多种因素交织的“思想性存在”,是实现学校武术教育身心并育的绝佳教育模式,其兼顾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优势与特征,必将成为未来学校武术教育的理想模式。8百年学校武术,百年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主线中的当代学校武术必将构建民族本位体育,其未来发展必将构建成为具备民族特色与强大教育性的教育平台与场域。这就要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有所调适:实现技击的教育化改造,构建以格斗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结构;在形象塑造、包装设计上要体现民族文化元素,时尚又不失传统;增设非理性性质的仪式教育环节,让课堂在附魅中增强其教育效果;要改观体育范式下身心二元的教育理念,实现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的跨越,完成人学诉求中的全人教育。综上所述,基于当前国学勃兴,回归传统的时代诉求,尤其是时下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力提倡下,学校武术教育作为有力的抓手,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效,就必须对其从外部的国家政策支持;内部的“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上进行认真务实的顶层设计。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前言第11-25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4页
        1.1.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概念界定第14-15页
        1.2.1 学校武术第14页
        1.2.2 百年变迁第14-15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5-21页
        1.3.1 教育第15页
        1.3.2 变迁第15页
        1.3.3 教育变迁第15-16页
        1.3.4 学校武术教育变迁第16-21页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1-22页
        1.4.1 研究对象第21页
        1.4.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 基本结构与研究重难点第22-23页
        1.5.1 基本结构第22-23页
        1.5.2 研究重难点第23页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3-25页
        1.6.1 可能的创新点第23页
        1.6.2 不足之处第23-25页
2 氤氲成型:近代学校武术教育兴起的背景透视第25-32页
    2.1 清末民初的社会危机与教育救国第25-26页
    2.2 人本主义思潮中学校体育的发展第26-28页
    2.3 国家需求中青少年身体的政治化第28-29页
    2.4 民族主义意识中学校武术的兴起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2页
3 厘清归纳:百年学校武术教育的分期与特征第32-49页
    3.1 分期依据第32-34页
        3.1.1 分期依据的学术审视第32-34页
        3.1.2 本研究分期依据拟定第34页
    3.2 依据论证第34-39页
        3.2.1 政治与教育的偶联第34-37页
        3.2.2 文化与教育的孪生第37-39页
    3.3 阶段特征第39-48页
        3.3.1 民国时期自尊与抵触的学校武术教育(1915-1949)第39-42页
        3.3.2 新中国成立后依附与模仿的学校武术教育(1949-1978)第42-45页
        3.3.3 改革开放后自觉与回归的学校武术教育(1978 至现在)第45-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4 史海钩沉:三长时段学校武术教育重要方面的历史变迁第49-70页
    4.1 学校武术教育思想的精彩纷呈第49-55页
    4.2 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吐故纳新第55-61页
    4.3 学校武术教学方法的不断嬗变第61-63页
    4.4 学校武术师资队伍的构成变化第63-65页
    4.5 学校武术人才培养的不断提升第65-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5 规律寻绎:百年学校武术教育变迁的历史动因第70-82页
    5.1 政治权力的直接主宰第70-73页
    5.2 文化冲突的强烈推动第73-77页
    5.3 经济基础的深度影响第77-78页
    5.4 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第78-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6 上下求索:百年学校武术教育变迁馈赠与现实反思第82-136页
    6.1 民国经验——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问道空间第82-91页
    6.2 身体唤醒——百年学校武术变迁与未来模式第91-99页
    6.3 恢复技击——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第99-102页
    6.4 视觉分析——散打服饰审美诟病的文化解读第102-106页
    6.5 仪式重构——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时代呼唤第106-114页
    6.6 身体美学——学校武术教育回归的理想圭臬第114-121页
    6.7 时代诉求——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人学反思第121-126页
    6.8 回归原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务实推动第126-136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6-138页
    7.1 结论第136-137页
    7.2 展望第137-138页
8 主要参考文献第138-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附录第154-15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049561,这篇论文共15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6.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7.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