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扶余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合理利用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论文 土地合理利用论文 第二次土地调查论文 扶余县论文
论文详情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土地利用研究工作进入了新的的领域,一个显著特性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快速成为了经济、地理、规划、环境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课题。我国在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利用建立衡量土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土地质量有问题的地区,在此基础上研究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的方法、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模式及优化利用的方案。近年来,随着吉林省扶余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的城镇、农村地籍调查成果资料、基础图件、数据与土地利用现状差别较大,影响了政府对土地的科学、有效管理。因此,2008年开展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准确反映出扶余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并研究土地利用现状问题。是严格执行土地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基础,是政府进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建立良好的土地市场秩序,深化土地产权制度的必然要求。该文以2008年扶余县完成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为例,介绍了研究区的基本情况,从区位条件、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三个大的方面阐述了研究区的特点。接着利用土地利用行政区划面积、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三方面数据得出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特点。同时根据土地利用分类的8大类型统计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情况,又简单介绍了土地利用权属,土地权属的确定对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推动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文章利用扶余县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土地详查数据、变更调查数据等相关资料,运用ArcGis、土地调查软件等技术手段,针对扶余县坡耕地与基本农田分布现状、土地利用现状、用地数量流量等进行分析。从耕地、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入手,根据1996-2008年扶余县实际发展情况,发现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地域差异明显、土地产出水平相对较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比重偏低、林地比重较高、建制镇面积增加较多等特点,继而对比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分析其差异原因,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文章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承载能力,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系统学观点,研究了扶余县土地利用未来的趋势及合理利用土地的战略措施,为扶余县的土地利用持续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依据,对扶余县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宏观政策的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项研究的推广,对于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求大量的土地资源的县域,从探索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潜力,到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关政策的制定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本文根据2008年扶余县完成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对扶余县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及分布进行统计,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发现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地域差异明显、土地产出水平相对较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比重偏低、林地比重较高、建制镇面积增加较多等特点,继而对比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分析其差异原因,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承载能力研究了未来土地发展趋势及合理利用土地的战略措施,为扶余县的土地利用持续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依据。
前言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国外研究状况第14-16页
        1.2.1 国外土地利用进展情况第14-15页
        1.2.2 国内土地利用进展情况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1 扶余县土地利用现状第16页
        1.3.2 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第16页
        1.3.3 扶余县合理利用土地战略措施第16-17页
    1.4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第17-20页
        1.4.1 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2 研究的可行性第19-20页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20-23页
    2.1 区位条件第20页
    2.2 自然地理第20-21页
        2.2.1 地形地貌第20页
        2.2.2 气候第20-21页
        2.2.3 植被第21页
        2.2.4 水资源第21页
        2.2.5 土壤第21页
    2.3 社会经济第21-23页
第3章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分析第23-27页
    3.1 土地利用行政区划面积分析第23-24页
    3.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第24页
    3.3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分析第24-27页
        3.3.1 耕地第24页
        3.3.2 园地第24-25页
        3.3.3 林地第25页
        3.3.4 草地第25页
        3.3.5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第25页
        3.3.6 交通运输用地第25-26页
        3.3.7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第26页
        3.3.8 其他土地第26-27页
第4章 土地利用类型区域分布分析第27-35页
    4.1 耕地分布状况第27页
    4.2 园地分布状况第27-28页
    4.3 林地分布状况第28-29页
    4.4 草地分布状况第29-30页
    4.5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布状况第30-31页
    4.6 交通用地分布状况第31-32页
    4.7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分布状况第32-33页
    4.8 其他土地分布状况第33-35页
第5章 土地利用权属分析第35-37页
    5.1 国有土地面积分析第35-36页
    5.2 集体土地面积分析第36-37页
第6章 坡耕地与基本农田分析第37-40页
    6.1 坡耕地分析第37-38页
        6.1.1 坡耕地数量与结构分析第37页
        6.1.2 坡耕地分布状况第37-38页
    6.2 基本农田分析第38-40页
        6.2.1 基本农田划定情况第38页
        6.2.2 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情况第38-39页
        6.2.3 差异分析第39-40页
第7章 土地利用状况分析第40-51页
    7.1 耕地分析第40-41页
        7.1.1 土地垦殖率第40页
        7.1.2 人均占有耕地水平第40-41页
    7.2 建设用地分析第41-43页
        7.2.1 建设用地情况第41-42页
        7.2.2 建设用地差异原因分析第42页
        7.2.3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第42-43页
    7.3 1996 年-2008 年变更调查主要地类变化趋势分析第43-48页
        7.3.1 耕地变化趋势分析第43-44页
        7.3.2 园地变化趋势分析第44-45页
        7.3.3 林地变化趋势分析第45-46页
        7.3.4 草地变化趋势分析第46-47页
        7.3.5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变化趋势分析第47-48页
    7.4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第48-49页
        7.4.1 土地利用方式多样,结构地域差异明显第48页
        7.4.2 土地利用率较高,土地产出水平相对较低第48页
        7.4.3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比重偏低第48页
        7.4.4 林地比重较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林比重偏低第48-49页
        7.4.5 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第49页
        7.4.6 建制镇面积增加较多第49页
    7.5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9-51页
        7.5.1 土地供求矛盾突出,后备资源不足第49页
        7.5.2 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宅基地利用很不经济第49页
        7.5.3 违法用地现象较多,土地利用行为不够规范第49-50页
        7.5.4 耕地灾毁较多第50-51页
第8章 数据流量对比分析第51-56页
    8.1 第二次土地调查与土地详查对比分析第51-52页
    8.2 二次调查与 2008 年时点变更对比分析第52-53页
    8.3 差异原因分析第53-56页
        8.3.1 行政区域面积差异分析第53-54页
        8.3.2 各种地类差异分析第54-56页
第9章 土地利用未来趋势分析及合理利用的战略措施第56-59页
    9.1 土地利用未来趋势分析第56页
    9.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战略措施第56-59页
        9.2.1 加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第56-57页
        9.2.2 建立耕地资源严格保护机制第57页
        9.2.3 构建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第57-58页
        9.2.4 建立集约用地的有效机制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93460,这篇论文共6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9.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2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